1.3.3 施工項目質量問題處理
1.施工項目質量問題處理的基本要求
1)處理應達到安全可靠,不留隱患,滿足生產、使用要求,施工方便,經濟合理的目的。
2)重視消除事故的原因。這不僅是一種處理方向,也是防止事故重演的重要措施,如地基由于浸水沉降引起的質量問題,則應消除浸入的原因,制定防治浸水的措施。
3)注意綜合治理。既要防止原有事故的處理引發新的事故;又要注意處理方法的綜合應用,如結構承載能力不足時,則可采取結構補強、卸荷,增設支撐、改變結構方案等方法的綜合應用。
4)正確確定處理范圍。除了直接處理事故發生的部位外,還應檢查事故對相鄰區域及整個結構的影響,以正確確定處理范圍。例如,板的承載能力不足進行加固時,往往形成從板、梁、柱到基礎均可能要予以加固。
5)正確選擇處理時間和方法。發現質量問題后,一般均應及時分析處理。但并非所有質量問題的處理都是越早越好,如裂縫、沉降,變形尚未穩定就匆忙處理,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常會進行重復處理。處理方法的選擇,應根據質量問題的特點,綜合考慮安全可靠、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施工方便等因素,經分析比較,擇優選定。
6)加強事故處理的檢查驗收工作。從施工準備到竣工,均應根據有關規范的規定和設計要求的質量標準進行檢查驗收。
7)認真復查事故的實際情況。在事故處理中若發現事故情況與調查報告中所述的內容差異較大時,應停止施工,待查清問題的實質,采取相應的措施后再繼續施工。
8)確保事故處理期的安全。事故現場中不安全因素較多,應事先采取可靠的安全技術措施和防護措施,并嚴格檢查、執行。
2.施工項目質量問題分析處理的程序
1)施工項目質量問題分析、處理的程序,一般可按圖1-5所示進行。

圖1-5 質量問題分析、處理程序框圖
2)事故發生后,應及時組織調查處理。調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確定事故的范圍、性質、影響和原因等,通過調查為事故的分析與處理提供依據,一定要力求全面、準確、客觀。調查結果,要整理撰寫成事故調查報告,其內容包括:
①工程概況,重點介紹事故有關部分的工程情況;
②發生質量事故的時間、地點、事故情況、有關的觀測記錄、事故發展變化趨勢等;
③分析確定是結構性問題,還是一般性問題,是否需要采取保護性措施等;
④分析造成質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⑤事故調查中的數據、資料;
⑥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斷;
⑦質量事故對建筑物的功能、使用、結構承受力、施工安全等的影響評估;
⑧事故涉及人員與主要責任者的情況等。
質量事故處理必須具備的資料有:與工程質量事故有關的施工圖;與工程施工有關的試驗報告、檢驗記錄,各中間產品的檢驗記錄和試驗報告、施工記錄等。
3)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況調查的基礎上,避免情況不明就主觀分析判斷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些事故,其原因錯綜復雜,往往涉及勘察、設計、施工、材質、使用管理等幾方面,只有對調查提供的數據、資料進行詳細分析后,才能去偽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4)工程質量事故產生的原因通常有:
①由于設計、施工在技術上的失誤而造成的技術原因引發的質量事故;
②由于管理不善或失誤而造成的管理原因引發的質量事故;
③由于社會、經濟因素引起的建設中的錯誤行為造成的社會、經濟原因引發的質量事故。
5)事故的處理要建立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對有些事故一時認識不清時,只要事故不致產生嚴重的惡化,可以繼續觀察一段時間,做進一步調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成同一事故多次處理的不良后果。事故處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隱患,滿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處理中,還必須加強質量檢查和驗收。對每一個質量事故,無論是否需要處理都要經過分析,做出明確的結論。
3.施工項目質量問題處理應急措施
工程中的質量問題具有可變性,往往隨時間、環境、施工情況等而發展變化,有的細微裂縫,可能逐步發展成構件斷裂;有的局部沉降、變形,可能致使房屋倒塌。為此,在處理質量問題前,應及時對問題的性質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對那些隨著時間、溫度、濕度、荷載條件變化的變形、裂縫要認真觀測記錄,尋找變化規律及可能產生的惡果;對那些表面的質量問題,要進一步查明問題的性質是否會轉化;對那些可能發展成為構件斷裂、房屋倒塌的惡性事故,更要及時采取應急補救措施。
在擬定應急措施時,一般應注意以下事項:
1)對危險性較大的質量事故,首先應予以封閉或設立警戒區,只有在確認不可能倒塌或進行可靠支護后,方準許進入現場處理,以免人員的傷亡。
2)對需要進行部分拆除的事故,應充分考慮事故對相鄰區域結構的影響,以免事故進一步擴大,且應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和拆除方案,要嚴防對原有事故的處理引發新的事故。
3)凡涉及結構安全的,都應對處理階段的結構強度、剛度和穩定性進行驗算,提出可靠的防護措施,并在處理中嚴密監視結構的穩定性。
4)在不卸荷條件下進行結構加固時,要注意加固方法和施工荷載對結構承載力的影響。
5)要充分考慮對事故處理中所產生的附加內力對結構的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安全因素。
4.施工項目質量問題處理方案
質量問題處理方案,應當在正確地分析和判斷質量問題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對于工程質量問題,通??梢愿鶕|量問題的情況,做出以下四類不同性質的處理方案。
(1)修補處理。這是最常采用的一類處理方案。通常當工程的某些部分的質量雖未達到規定的規范、標準或設計要求,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經過修補后還可達到要求的標準,又不影響使用功能或外觀要求,在此情況下,可以做出進行修補處理的決定。
屬于修補這類方案的具體方案有很多,諸如封閉保護、復位糾偏、結構補強、表面處理等均是。例如,某些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蜂窩麻面,經調查、分析,該部位經修補處理后,不會影響其使用及外觀;某些結構混凝土發生表面裂縫,根據其受力情況,僅作表面封閉保護即可,等等。
(2)返工處理。當工程質量未達到規定的標準或要求,有明顯的嚴重質量問題,對結構的使用和安全有重大影響,而又無法通過修補的辦法糾正所出現的缺陷情況下,可以做出返工處理的決定。例如,某防洪堤壩的填筑壓實后,其壓實土的干密度未達到規定的要求干密度值,核算將影響土體的穩定和抗滲要求,可以進行返工處理,即挖除不合格土,重新填筑。又如,某工程預應力按混凝土規定張力系數為1.3,但實際僅為0.8,屬于嚴重的質量缺陷,也無法修補,即需做出返工處理的決定。十分嚴重的質量事故甚至要做出整體拆除的決定。
(3)限制使用。當工程質量問題按修補方案處理無法保證達到規定的使用要求和安全,而又無法返工處理的情況下,不得已時可以做出諸如結構卸荷或減荷以及限制使用的決定。
(4)不做處理。某些工程質量問題雖然不符合規定的要求或標準,但如其情況不嚴重,對工程或結構的使用及安全影響不大,經過分析、論證和慎重考慮后,也可做出不作專門處理的決定??梢圆蛔鎏幚淼那闆r一般有以下幾種:
1)不影響結構安全和使用要求者。例如,有的建筑物出現放線定位偏差,若要糾正則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若其偏差不大,不影響使用要求,在外觀上也無明顯影響,經分析論證后,可不做處理;又如,某些隱蔽部位的混凝土表面裂縫,經檢查分析,屬于表面養護不夠的干縮微裂,不影響使用及外觀,也可不做處理。
2)有些不嚴重的質量問題,經過后續工序可以彌補的,例如,混凝土的輕微蜂窩麻面或墻面,可通過后續的抹灰、噴涂或刷白等工序彌補,可以不對該缺陷進行專門處理。
3)出現的質量問題,經復核驗算,仍能滿足設計要求者。例如,某一結構斷面做小了,但復核后仍能滿足設計的承載能力,可考慮不再處理。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挖掘設計潛力或降低設計的安全系數,因此需要慎重處理。
5.施工項目質量問題處理資料
一般質量問題的處理,必須具備以下資料:
1)與事故有關的施工圖。
2)與施工有關的資料,如建筑材料試驗報告、施工記錄、試塊強度試驗報告等。
3)事故調查分析報告,包括:
①事故情況:出現事故時間、地點;事故的描述;事故觀測記錄;事故發展變化規律;事故是否已經穩定等。
②事故性質:應區分屬于結構性問題還是一般性缺陷;是表面性的還是實質性的;是否需要及時處理;是否需要采取防護性措施。
③事故原因:應闡明所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如結構裂縫,是因地基不均勻沉降,還是溫度變形;是因施工振動,還是由于結構本身承載能力不足所造成。
④事故評估:闡明事故對建筑功能、使用要求、結構受力性能及施工安全有何影響,并應附有實測、驗算數據和試驗資料。
⑤事故涉及人員及主要責任者的情況。
4)設計、施工、使用單位對事故的意見和要求等。
6.施工項目質量問題性質的確定
質量缺陷性質的確定,是最終確定缺陷問題處理辦法的首要工作和根本依據。一般通過下列方法來確定缺陷的性質:
(1)了解和檢查。是指對有缺陷的工程進行現場情況、施工過程、施工設備和全部基礎資料的了解和檢查,主要包括調查、檢查質量試驗檢測報告、施工日志、施工工藝流程、施工機械情況以及氣候情況等。
(2)檢測與試驗。通過檢查和了解可以發現一些表面的問題,得出初步結論,但往往需要進一步的檢測與試驗來加以驗證。檢測與試驗,主要是檢驗該缺陷工程的有關技術指標,以便準確找出產生缺陷的原因。例如,若發現石灰土的強度不足,則在檢驗強度指標的同時,還應檢驗石灰劑量,石灰與土的物理化學性質,以便發現石灰土強度不足是因為材料不合格、配比不合格或養護不好,還是因為其他如氣候之類的原因造成的。檢測和試驗的結果將作為確定缺陷性質的主要依據。
(3)專門調研。有些質量問題,僅僅通過以上兩種方法仍不能確定。如某工程出現異?,F象,但在發現問題時,有些指標卻無法被證明是否滿足規范要求,只能采用參考的檢測方法。像水泥混凝土,規范要求的是28天的強度,而對于已經澆筑的混凝土無法再檢測,只能通過規范以外的方法進行檢測,其檢測結果作為參考依據之一。為了得到這樣的參考依據并對其進行分析,往往有必要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或專題調查組,提出檢測方案,對所得到的一系列參考依據和指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找出產生缺陷的原因,確定缺陷的性質。這種專題研究,對缺陷問題的妥善解決作用重大,因此經常被采用。
7.施工項目質量問題處理決策的輔助方法
對質量問題處理的決策,是復雜而重要的工作,它直接關系到工程的質量、費用與工期。所以,要做出對質量問題處理的決定,特別是對需要返工或不做處理的決定,應當慎重對待。在對于某些復雜的質量問題做出處理決定前,可采取以下方法做進一步論證:
(1)實驗驗證。即對某些有嚴重質量缺陷的項目,可采取合同規定的常規試驗以外的試驗方法進一步進行驗證,以便確定缺陷的嚴重程度。例如混凝土構件的試件強度低于要求的標準不太大(例如10%以下)時,可進行加載試驗,以證明其是否滿足使用要求;又如公路工程的瀝青面層厚度誤差超過了規范允許的范圍,可采用彎沉試驗,檢查路面的整體強度等。根據對試驗驗證檢查的分析、論證再研究處理決策。
(2)定期觀測。有些工程,在發現其質量缺陷時,其狀態可能尚未達到穩定,仍會繼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不宜過早做出決定,可以對其進行一段時間的觀測,然后再根據情況做出決定。屬于這類的質量缺陷,如橋墩或其他工程的基礎,在施工期間發生沉降超過預計的或規定的標準;混凝土或高填土發生裂縫,并處于發展狀態等。有些有缺陷的工程,短期內其影響可能不十分明顯,需要較長時間的觀測才能得出結論。
(3)專家論證。對于某些工程缺陷,可能涉及的技術領域比較廣泛,則可采取專家論證。采用這種辦法時,應事先做好充分準備,盡早為專家提供盡可能詳盡的情況和資料,以便使專家能夠進行較充分的、全面和細致的分析、研究,提出切實的意見與建議。實踐證明,采取這種方法,對重大的質量問題做出恰當處理的決定十分有益。
8.施工項目質量問題處理的鑒定驗收
質量問題處理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隱患,需要通過檢查驗收來做出結論。事故處理質量檢查驗收,必須嚴格按施工驗收規范中有關規定進行,必要時,還要通過實測、實量,荷載試驗、取樣試壓、儀表檢測等方法來獲取可靠的數據。這樣,才可能對事故做出明確的處理結論。
事故處理結論的內容有以下幾種:
1)事故已排除,可以繼續施工;
2)隱患已經消除,結構安全可靠;
3)經修補處理后,完全滿足使用要求;
4)基本滿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條件,如限制使用荷載、限制使用條件等;
5)對耐久性影響的結論;
6)對建筑外觀影響的結論;
7)對事故責任的結論等。
此外,對一時難以做出結論的事故,還應進一步提出觀測檢查的要求。
事故處理后,還必須提交完整的事故處理報告,其內容包括:事故調查的原始資料、測試數據;事故的原因分析、論證;事故處理的依據;事故處理方案、方法及技術措施;檢查驗收記錄;事故無須處理的論證;事故處理結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