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民用建筑構造
1.民用建筑物與構筑物
(1)民用建筑物。民用建筑物一般指直接供人們居住、工作、生活之用的建筑。
一般的民用建筑主要由基礎、墻和柱、樓地層、樓梯、屋頂和門窗等基本構件組成,如圖1-11所示。

圖1-11 民用建筑的組成
1)基礎。基礎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構件,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地基。因此基礎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并能抵御地下各種有害因素的侵蝕。
2)墻和柱。
①墻是建筑物的圍護構件,有時也是承重構件。
a.作為圍護構件,外墻起著抵御自然界各種因素對室內侵襲的作用,內墻起著分隔建筑內部空間,避免各空間之間相互干擾的作用。
b.作為承重構件,承受屋頂、樓板、樓梯等構件傳來的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基礎。
因此要求墻體應分別具有足夠的強度、穩定性,具有保溫、隔熱、隔聲、防水、防火等功能,同時應具有耐久性和經濟性。
②為了擴大空間,提高空間的靈活性,滿足結構需要,有時用柱子代替墻體作為建筑物的豎向承重構件,因此柱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
3)樓地層。樓地層是樓板層和地坪層的合稱。
①樓板層是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構件,承受家具、設備、人體等荷載及自重,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墻或柱,同時對墻體起著水平支撐的作用。樓板層按房間層高將整幢建筑物沿水平方向分為若干部分。作為樓板層,要求其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還應具有隔音、防水等功能。
②地坪層是底層房間與土層相接觸的部分,承受底層房間的荷載。要求其具有防潮、防水、保溫等功能。
4)樓梯。樓梯是建筑物的垂直交通設施,供使用者上下樓層使用;在遇到火災、地震等緊急情況時,供緊急疏散、運送物品使用。因此要求樓梯具有足夠的強度、通行能力,以及防火、防滑等功能。
在高層建筑中,除設置樓梯外,還應設有電梯。
5)屋頂。屋頂是建筑物頂部的外圍護構件和承重構件。作為圍護構件,它抵御著自然界中的雨、雪及太陽輻射等對建筑物頂層房間的影響;作為承重構件,它承受著建筑物頂部的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墻或柱。因此屋頂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并具有防水、保溫、隔熱等性能。
6)門窗。
①門主要供交通出入、分隔和聯系內外空間使用。
②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風,同時具有分隔和圍護作用。
門和窗均為非承重構件。根據建筑物所處環境,門窗應具有保溫、隔熱、隔音等功能。
建筑物除上述基本組成構件以外,還有許多其他構配件和設施,如陽臺、雨篷、臺階、煙道、垃圾井等。
(2)民用構筑物。民用構筑物一般是指為建筑物配套服務的附屬構筑物(如水塔、煙囪、管道支架等)。其組成部分一般均少于六部分,而且大多數不是直接被人們使用。
2.民用建筑工程的基本名詞術語
為了做好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測量放線,測量員必須了解以下有關的名詞術語:
(1)橫向。橫向是指建筑物的寬度方向。
(2)縱向。縱向是指建筑物的長度方向。
(3)橫向軸線。橫向軸線是指沿建筑物寬度方向設置的軸線,軸線編號從左向右用數字①、②、…表示。
(4)縱向軸線。沿建筑物長度方向設置的軸線,軸線編號從下向上用漢語拼音大寫?、?、…表示。
(5)開間。開間是指兩條橫向定位軸線的距離。
(6)進深。進深是指兩條縱向定位軸線的距離。
(7)層高。層高是指兩層間樓地面至樓地面間的高差。
(8)凈高。凈高是指凈空高度,即為層高減去地面厚、樓板厚和吊頂厚的高度。
(9)總高度。總高度是指室外地面至檐口頂部的總高差。
(10)建筑面積(單位為“m2”)。建筑面積是指建筑物外廓面積再乘以層數。建筑面積由使用面積、結構面積和交通面積組成。
1)結構面積(單位為“m2”)。結構面積是指墻、柱所占的面積。
2)交通面積(單位為“m2”)。交通面積是指走道、樓梯間等凈面積。
3)使用面積(單位為“m2”)。使用面積是指主要使用房間和輔助使用房間的凈面積。
3.確定民用建筑定位軸線的原則
1)承重內墻頂層墻身的中線與平面定位軸線相重合。
2)承重外墻頂層墻身的內緣與平面定位軸線間的距離,一般為頂層承重外墻厚度的一半、半磚或半磚的倍數。
3)非承重外墻與平面定位軸線的聯系,除可按承重布置外,還可使墻身內緣與平面定位軸線相重合。
4)帶承重壁柱外墻的墻身內緣與平面定位軸線的距離,一般為半磚或半磚的倍數。為內壁柱時,可使墻身內緣與平面定位軸線相重合;為外壁柱時,可使墻身外緣與平面定位軸線相重合。
5)柱子的中線應通過定位軸線。
6)結構構件的端部應以定位軸線來定位。
在測量放線中,由于軸線多是通過柱中線、鋼筋等影響視線。為此,在放線中多取距軸線一側為1~2m的平行借線,以利通視。但在借線中,一定要堅持借線方向(向北或向南,向東或向西)和借線距離(最好為整米數)的規律性。
4.變形縫的分類、作用與構造
變形縫可分為伸縮縫、沉降縫和防震縫三種。
(1)伸縮縫。伸縮縫有解決溫度變形的作用。當建筑物的長度大于或等于60m時,一般用伸縮縫分開,縫寬為20~30mm。其構造特點是僅在基礎以上斷開,基礎不斷開。
(2)沉降縫。沉降縫有解決沉降變形的作用。當建筑物的高度不同、荷載不同、結構類型不同或平面有明顯變化處,應用沉降縫隔開。沉降縫應從基礎墊層開始至建筑物頂部全部斷開。縫寬為70~120mm。
(3)防震縫。建造在地震區的建筑物,在需要設置伸縮縫或沉降縫時,一般均按防震縫考慮。其縫隙尺寸不應小于120mm,或取建筑物總高度的1/250。這種縫隙的基礎也斷開。
5.樓梯的組成、各部分尺寸與坡度
樓梯由樓梯段、休息平臺、欄桿或欄板三部分組成。樓梯是建筑物中的上下通道,樓梯的各部分尺寸均應滿足防火和疏散要求。
(1)樓梯段。樓梯段是由踏步組成的。踏步的水平面叫踏面,立面叫踢面。按步數規定,樓梯段步數最多為18步,最少為3步。樓梯段在單股人流通行時,寬度不應小于850mm,供兩股人流通行時,寬度不應小于1100~1200mm。供疏散用的樓梯最小寬度為1100mm。
(2)休息平臺。休息平臺可以緩解上下樓時的疲勞,起緩沖作用。休息平臺的寬度不應小于樓梯段的寬度,這樣才能保證正常通行。
(3)欄桿或欄板。欄桿或欄板的設置是為了保證上下樓行走安全。欄桿或欄板上應安裝扶手,欄桿與欄板的高度也應保證安全。除幼兒園等建筑中扶手高度較低或做成兩道扶手外,其余均應在900~1100mm之間。
(4)樓梯的坡度。樓梯的坡度是指樓梯段的坡度。一般有兩種確定方法:其一是斜面和水平面的傾斜角,其二是斜面的高差與斜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長度之比。
樓梯的傾角θ一般在20°~45°之間,也就是坡度i=1/2.75~1/1之間。在公共建筑中,上下樓人數較多,坡度應該平緩,一般用1/2的坡度,即傾角θ=26°34′。住宅建筑中的樓梯,使用人數較少,坡度可以陡些,常用1/1.5的坡度,即傾角θ=33°41′。
樓梯的踢面與踏面的尺寸決定了樓梯的坡度。踢面與踏面的尺寸之和應為450mm,或兩個踢面與一個踏面的尺寸之和應為620mm。踏面尺寸應考慮行走方便,一般不應小于250mm(常用300mm)。在每個樓梯段中踢面均比踏面多一個,這一點在放線工作中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