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方建筑的故事”叢書序

一部建筑史,里面究竟該寫些什么?怎么寫?有何意義?我在大學講授建筑史課程已經20年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從沒有停止過。有不少人認為建筑史就是講授建筑風格變遷史,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感受到建筑藝術的與時俱進。有一段時間,受現代主義建筑觀以及國家改革開放之后巨大變革進步的影響,我也認為,教學生古代建筑史只是增加學生知識的需要,但是那些過去的建筑都已經成為歷史了,設計學習應該更加著眼于當代,著眼于未來。后來有幾件事情轉變了我的觀念。

第一件事是在2005年的時候,我在英國倫敦住了一個月,親眼見識到那些當代最摩登的大廈卻與積滿了厚重歷史塵土的酒館巷子和睦相處,親身體會到在那些老街區、窄街道和小廣場中行走消磨時光的樂趣,第一次從一個普通人而不是建筑專業人員的視角來體驗那些過去只是在建筑專業書籍里看到的、用建筑專業術語介紹的建筑。

第二件事是在2012年的時候,我讀了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寫的幾本書。在《建筑的永恒之道》這本書中,亞歷山大描述了一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筑系的學生在讀了也是他寫的《建筑模式語言》之后,驚奇地說:“我以前不知道允許我們做這樣的東西。”亞歷山大在書中特別重復了一個感嘆句:“竟是允許!”我覺得,這個學生好像就是我。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向真正屬于自己的建筑世界的窗子。

第三件事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谷歌地球的使用。尤其是谷歌地球,其身臨其境的展示效果,讓我可以有一個擺脫他人片面灌輸、而僅僅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思考的角度。從谷歌地球上,我看到很多在專業書籍上說得玄乎其玄的建筑,在實地環境中的感受并沒有那么好;看到很多被專業人士公認為是大師杰作的作品,在實地環境中卻顯得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而在另一方面,我也看到,許許多多從未有資格被載入建筑史冊的普普通通的街道建筑,看上去卻是那樣生動感人。

這三件事情,都讓我不由得去深入思考,建筑究竟是什么?建筑的意義又究竟是什么?

現在的我,對建筑的認識大體可以總結為兩點:

第一,建筑是一門藝術,但它不應該僅僅是作為個體的藝術,更應該是作為群體一分子的藝術。歷史上不乏孤立存在的建筑名作,從古代的埃及金字塔、雅典的帕提農神廟到現代的朗香教堂、流水別墅。但是人類建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要與其他建筑相鄰,作為群體的一分子而存在的。作為個體存在的建筑,建筑師在設計的時候可以盡情地展現自我的個性。這種建筑個性越鮮明,個體就越突出,就越可能超越地域限制。這是我們今天的建筑教育所提倡的,也是今天的建筑師所孜孜追求的。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一個設計獲得了最大的自由,可以超越地域和其他限制放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時候,實際上反而是失去了真正的個性,隨波逐流而已。這樣的建筑與擺在超市中出售的商品有什么區別呢?而相反,如果一座建筑在設計的時候,更多地去顧及周邊的其他建筑群體,更多地去顧及基地地理的特殊性,更多地去顧及可能會與建筑相關聯的各種各樣的人群,注重在這種特殊性的環境中,與周圍其他建筑相協作,進行有節制的個體表現,這樣做,才能夠真正形成有特色的建筑環境,才能夠真正讓自己的建筑變得與眾不同。只是作為個體考慮的建筑藝術,就好比是穿著打扮一樣,總會有“時尚”和“過氣”之分,總會有“歷史”和“當代”之別,總會有“有用”和“無用”之問;而作為群體交往的藝術是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永遠都會有值得他人和后人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第二,建筑不僅僅是藝術,建筑更應該是故事,與普普通通的人的生活緊密聯系的故事。僅僅從藝術品的角度來打量一座建筑,你的眼光勢必會被新鮮靚麗的“五官”外表所吸引,也僅僅只被它們所吸引。可是就像我們在生活中與人交往一樣,有多少人是靠五官美丑來決定朋友親疏的?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可能卻因為有著滄桑的經歷或者過人的智慧而讓人著迷不已。建筑也是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會對曾經在某一條街道或者某一座建筑中所發生過的某一件事情記憶在心,感慨萬端,可是這其中會有幾個人能夠描述得出這條街道或者這座建筑的具體造型呢?那實在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一座建筑,如果能夠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留下一片美好的記憶,那就是最美的建筑了。

帶著這兩種認識,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講授的建筑史課程,重新認識建筑史教學的意義,并且把這個思想貫徹到“西方建筑的故事”這套叢書當中。

在本套叢書中,我不僅僅會介紹西方建筑個體風格的變遷史,而且會用很多的篇幅來討論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城市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利用谷歌地球等技術條件,從一種更加直觀的角度將建筑周邊環境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對建筑能夠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在本套叢書中,我會更加注重將建筑與人聯系起來。建筑是為人而建的,離開了所服務的人而談論建筑風格,背離了建筑存在的基本價值。與建筑有關聯的人不僅僅是建筑師,不僅僅是業主,也包括所有使用建筑的人,還包括那些只是在建筑邊上走過的人。不僅僅是歷史上的人,也包括今天的人,所有曾經存在、正在存在以及將要存在的人,他們對建筑的感受,他們與建筑的互動,以及由此積淀形成的各種人文典故,都是建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本套叢書中,我會更加注重將建筑史與更為廣泛的社會發展史聯系起來。建筑風格的變化絕不僅僅是建筑師興之所至,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有時候是大勢所趨,有時候是誤入歧途。只有更好地理解這些背景,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和認識建筑。

在本套叢書中,我會更加注重對建筑史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學習建筑史不僅僅是用來幫助讀者了解建筑風格變遷的來龍去脈,不僅僅是要去瞻仰那些在歷史夜空中耀眼奪目的巨星,也是要在歷史長河中去獲得經驗、反思錯誤和吸取教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我要特別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建筑分社和時頌編輯對于本套叢書出版給予的支持和肯定,感謝建筑學院App的創始人李紀翔對于本套叢書出版給予的鼓勵和幫助,感謝張文兵為推動本套叢書出版和文稿校對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寫作建筑史是一個不斷地發現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建筑所蘊含的價值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地形成自我、修正自我和豐富自我的過程。

本套叢書寫給所有對建筑感興趣的人。

2018年2月于廈門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南皮县| 汉阴县| 民勤县| 台中县| 清徐县| 陕西省| 德保县| 鄂伦春自治旗| 浪卡子县| 龙山县| 海城市| 弥渡县| 香港| 将乐县| 绥德县| 高青县| 丽江市| 项城市| 山阳县| 麦盖提县| 石林| 宜兰市| 柳江县| 海盐县| 南投县| 临高县| 扎鲁特旗| 濮阳县| 梁河县| 井研县| 闸北区| 漯河市| 寻甸| 博野县| 北流市| 景谷| 岳池县| 德钦县| 东源县|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