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的整理:拯救人生的整理法則
- (日)井田典子
- 1161字
- 2020-09-10 18:16:18
加速物品的“代謝”
文具、雜貨、衣服、家具,都變得越來越便宜。一方面,能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心儀的東西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的購物行為也變得越來越麻木。沒有深思熟慮,內心也不再產生罪惡感,隨手就把想要的東西帶回家。然而,就算是一個小小的雜貨,一旦把它買回家了,它不會像食物一樣腐壞,如果沒有人處置掉,就永遠不會自己消失。
只要以扔掉太可惜了為借口來安慰自己,這些物品就會一直占據一方空間,不知不覺給整個家帶來壓迫感。
再寶貝的東西,一旦我們狠不下心來處理它,草草塞到抽屜里,這個東西就會變成一個白白占用地方的麻煩。并且,我們每次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就會產生沒有物盡其用的罪惡感,給自己徒增煩惱。
為了避免產生這種使用者和物品雙方都不愉快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控制物品的“流入量”不超過“流出量”。
例如,就消耗品來說,在正在使用的東西尚未用盡之前,不要采購新的物品。就雜貨和衣服來說,不要輕易為那些只是覺得還不錯的東西掏腰包。只要稍微冷靜一點兒,讓自己從“買買買”的頭腦發熱狀態中清醒過來,就能夠意識到,目前這個東西并不是必需品。
對于那些不常使用的東西和沒有能夠物盡其用的東西,我家的習慣是盡早處理掉。利用跳蚤市場和回收商店,把這些東西轉讓給真正需要它們的人,對物品來說也是開啟了它們的第二次人生。在我看來,不是不需要了所以扔掉,而是為這個物品找到最適合它的地方。
通過這種方式加速物品的“代謝”,我們也能夠逃離“扔掉太可惜了”的魔咒。狠下心來清理掉一些物品,也能為以后購置的新物品騰出空間。當然,以后新購置的物品,也會是我們經過仔細甄選的真正需要的物品。
然后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我們的物欲也在漸漸減退。
比起用物品來填滿內心的空虛,我們會更愿意去欣賞美好的景色、去體驗新的事物——去別人家幫忙整理時,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那個客戶的狀態的變化。
看起來好像是我們擁有對物品的支配權,其實是我們在被物品所支配。
因為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承擔著必須管理好這些物品的義務。
如果控制日常生活中物品的數量,只保留那些管理起來讓自己感到游刃有余的物品,心里就會輕松不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會得到改善。
家的整理,能夠讓我們體會到有序的生活所帶來的自由。
休閑放松的場所,避免干擾
如果眼睛需要獲取的信息過多,人就很容易頭疼心累。視覺抓取的信息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情緒。為了讓家人能夠放松身心,需要注意控制物品的顏色。
把容易積攢在一起的傳單進行回收
把確定不需要的傳單直接放到玄關的回收箱里。一部分放到廚房的抽屜里,用于包裹廚余垃圾。
把孩子不能穿的衣服送給三年級以下的孩子
三年級以下的孩子,基本一年一個樣,衣服基本也只能穿一兩年。但衣服卻還有七八成新,孩子已經穿不上了,直接扔掉又十分可惜。如果能送給可以穿上的孩子,是非常有效的再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