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七
北涼流亡
統治者沮渠安周

沮渠安周(?—460年),匈奴支系盧水胡人,北涼統治者沮渠蒙遜之子。北涼永和七年(439年),北魏攻打北涼都城姑臧,沮渠安周及其兄沮渠無諱率眾西遷。沮渠氏余部起初遷至敦煌,以期進行復國行動,但因無力抗擊北魏,元嘉十九年(442年),沮渠無諱和安周率領北涼的殘余勢力棄敦煌、西渡流沙,占據高昌,開始了在高昌經營西域的活動。宋曾加封其為河西王,承認他在河西地區的統治地位。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沮渠無諱再稱涼王,改元承平。承平二年(444年),其兄沮渠無諱過世后,沮渠安周繼位,仍然稱臣于劉宋政權。承平十七年(450年),北涼終于統一吐魯番,沮渠安周也改稱“大涼王”,脫離劉宋政權控制,成為河西及西域東部地區的霸主。

(一)高昌屯田

沮渠安周即位時,適逢高昌發生大饑荒。他攻滅西涼進占高昌,任命高昌太守,繼續在高昌大規模屯田,有效地解決了高昌的饑荒問題,鞏固了高昌郡及北涼政權的穩定。《吐魯番文書》第一冊收錄《兵曹下八幢符為屯兵值夜守水事》,反映了北涼在高昌軍屯及用水情況:

1.右八幢知中部幢次幢之日幢共將校一人撰兵十五人夜住

2.守水。殘將校一人,將殘兵值茍還守。

3.兵曹椽張豫,史在法疆白。明當飲水灌西部。

4.司馬功曹史

5.典軍主簿

6.錄事參軍五官洿

北涼屯田采用“幢”的編制,一幢即100屯田士兵,文書中說高昌右部八幢,即有800屯田士兵在高昌地區屯田,每幢軍屯組織有校將官1人,屯兵15人,此外,還有老校將官帶著老弱士兵和獵犬守衛。在這份公文后面,押銜者有司馬、錄事參軍,說明高昌軍屯是屬于軍府管理。從文書中可以推斷,除了“右八幢”、“中部幢”以外,可能還有“左八幢”,三處均以八百屯田士兵計算,共有屯兵兩千四百人,人均種地20畝,共4.8萬畝,由此可以看出北涼王朝在高昌進行屯田頗有成效。

除了兵屯外,還有少量的民屯。吐魯番出土文書《都鄉嗇夫被符征發役作文書》記載了北涼在高昌民屯的情況:

1.令狐玩

2.右五家戶作次,逮知為官種荒蕪

3.應□罪

指出在軍屯的右面有五家百姓,在耕種屬于官府所有的荒地,由此可見當時高昌屯田的形式是軍民混合類型。

北涼承平年間(443—460)高昌郡高昌縣貲簿

□預等戶貲簿

前缺

1.(苜)宿(蓿)四畝空地一畝半

2.貲合二百廿八斟五□

3.預蒲陶十畝半破三畝半

4.桑八畝半 常四十六畝

5.無他田五畝

6.田地桑一畝空地二畝入田地

7.得馮善喪(愛)蒲陶二畝常

8.桑一畝半入張葉奴

9.田地桑一畝半棗一畝半空

……

沮渠氏高昌屯田的意義不僅在于軍屯與民屯結合,還提高了高昌地區土地的生產能力,增加了農作物的品種,如《北涼承平年間(443—460)高昌郡高昌縣貨簿》中所記載的一戶名為康豪人家種植的情況,康豪不僅經營農桑,而且還大量經營葡萄園、棗園等。高昌地區由一郡五縣分為三郡八縣,為其后的闞氏、張氏、馬氏、麴氏高昌國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礎。在高昌國的發展進程中,屯田對北涼高昌郡的軍需供給發揮了顯著作用。

(二)中原文化影響高昌

北涼高昌屯田、移民對高昌郡縣管理體制的完善功不可沒。正是在高昌屯田的基礎上,政權才得以鞏固,高昌國的歷史才得以發展和延續,也使得中原的文化傳入西域。《宋書·胡大且渠蒙遜傳》記劉宋元嘉三年(426年),北涼“世子興國遣使奉表,請《周易》及子、集諸書,太祖并賜之,合四百七十五卷”。吐魯番地區出土的《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即反映了沮渠氏在高昌的造寺活動及政治背景。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的《沮渠安周造寺碑》(又稱《沮渠安周造像記》),夏侯粲撰文,隸書,現存22行,每行47字,北涼承平三年(445年)刻,碑文雖然僅記述篤信佛教的沮渠氏雕造佛寺之事,但是從文章風格、字體特征、所記習俗等諸多方面,都可窺見儒家文化和中原習俗通過北涼政權對高昌的影響。

沮渠安周造寺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吉隆县| 思茅市| 阿勒泰市| 秦安县| 交口县| 宜州市| 靖边县| 绥化市| 青岛市| 察隅县| 蒲城县| 哈密市| 若羌县| 襄垣县| 新巴尔虎右旗| 碌曲县| 滁州市| 宜丰县| 秦安县| 勃利县| 松阳县| 亳州市| 彭水| 张家川| 新沂市| 且末县| 日照市| 兴化市| 晋中市| 淳化县| 大冶市| 土默特右旗| 龙江县| 丁青县| 墨玉县| 桃江县| 汤原县| 城口县| 乌海市|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