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小天堂”的理想與實踐
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起義,要在人間建立一個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國”,亦即要把天堂從天上搬到人間,建立人間“小天堂”(1)。1853年冬,洪秀全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設計了一個“處處平勻,人人飽暖”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會生活方案。這些,都是建立“小天堂”的具體嘗試。
“金陵小天堂”
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國鞏固城防、北伐西征的同時,立即在天京城內試行了一套從拜上帝教理論出發的、金田起義前后在革命隊伍中逐步形成的政策,來建設人間的“小天堂”。其中主要的有:
第一,沿用太平軍中嚴別男行、女行的做法,將全城居民分別男女,編入不同的組織。青壯年男子稱“牌面”,編為營伍,多數成為太平軍戰士,余則按技能編入各種手工業組織中從事生產;老弱殘幼的男子編入“牌尾館”,擔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婦女善女紅者編入“繡錦營”,余則入女營(亦稱女館),擔負一些普通的體力勞動,有時也臨時調配成女軍作戰。經這樣編組,全城居民組織在一個龐大的軍營式的社會中,連夫妻也不得私自過從,從而取消了城內所有的家庭。楊秀清在告諭天京居民時說:這樣分別男行、女行“不過暫時分離”,待推翻清朝統治之后,讓人民“仍然完聚”,說明此種措施雖是建立“小天堂”的嘗試,更是為適應戰爭需要而采取的。只因難以久行,到1855年初,太平天國終于宣布允許夫妻團聚和男女匹配,恢復了城內居民的家庭生活。
第二,對全城居民實行圣庫制度,城內商店的貨物、全體居民除本人衣服等少數日用品以外的私有財產,包括糧食、房屋、金銀、土地等等,全部收歸公有。在水西門燈籠巷內設立“天朝圣庫”(即總圣庫),將居民所繳的貴重物品存放在圣庫里,日常生活用品則立堆棧收藏和委派典官經管。全城居民和太平軍官兵,皆不得私蓄財產,藏銀不得超過五兩。生活皆由圣庫按統一標準供給,從天王直到士兵都不領俸錢,只是吃肉有別:天王日給肉十斤,以下遞減至總制日給半斤,再下便無定量了。每逢禮拜日(太平天國定星期六為禮拜日),各官開單領取禮拜錢和糧、油、鹽等食品,其數量是官員每人每七天錢一百文,士兵五十文;每二十五人每七天給米二百斤,油、鹽各七斤。這個標準,天京城內全體官兵和居民皆一樣。圣庫供給制,對于保證革命進行,維持軍隊和政府人員的廉潔起了很好作用,所以太平天國在軍隊和政府人員中,一直堅持這一制度(后期有所破壞,但并未取消)。而在天京城內,直到后期也仍然禁止民間私藏金銀。全城幾十萬人一切生活用品皆由政府供給,這是一項極難做好又很繁雜的工作;而且讓人們長期過清一色的單調生活,也必將引起不滿。隨著家庭的恢復,對居民的圣庫供給制,也逐步瓦解了。
第三,對各種手工業實行國營,將全體手工業者按工種編入各種“匠營”(習稱“諸匠營”)和“工衙”(習稱“百工衙”),從事統一生產。
諸匠營目前可考的有土營、木營、金匠營、織營、金靴營、繡錦營、鐫刻營等七種。土營原為挖掘地道、爆破城墻的工兵部隊,定都天京后把泥水匠編入,便兼任各項建筑工程了;木營亦擔任建筑并制造木器的工作;金匠營打造金銀器皿;織營擔任織緞工作;金靴營制造靴鞋;繡錦營擔負刺繡和制造金彩冠服;鐫刻營鐫刻詔書、印璽和各種書籍。諸匠營都集中在天京城內,只管生產,不問產品的分配。其編制則依照軍制,各營由“指揮”級官員統領,以下從將軍到兩司馬的各級官制,與太平軍的軍制相同。
百工衙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管采辦、保管、分配而不管生產的;一類是兼事生產和分配的。目前可考的共有三十九種工衙,如軍事方面的有典炮衙(制槍炮)、銅炮衙(制銅炮)、鉛碼衙(制鉛彈)、典硝衙(煎熬硫磺)、紅粉衙(制火藥)、典鐵衙(制鐵器)、戰船衙、弓箭衙、旗幟衙等;食品方面有舂人衙(舂碾糧食)、宰夫衙(屠宰牲畜)、豆腐衙等;服用方面有典織衙(以后改為織營)、縫衣衙,等等。百工衙的編制與軍制不同,不設軍、師、旅,每有百人就設一卒長,分轄四個“兩司馬”。除了集中在天京城內以外,百工衙在太平軍中也有設立,專理一軍的軍需工業。
諸匠營和百工衙,是與圣庫制度相輔而行的。它們對供應太平天國和天京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把各行各業全部統制起來,就阻礙了經濟的活躍發展;而產品與市場脫離關系,全部調撥分配,生產的多少、優劣,與生產者沒有直接的經濟利害關系,日子一久,必會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阻礙生產的進一步提高。
以上這些在天京普遍推行的、類似軍事共產主義式的社會組織、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太平天國建設“金陵小天堂”的具體嘗試。但是,這些“不僅是超出現在,甚至是超出未來”(2)的做法,盡管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也終究難以持久。除了諸匠營和百工衙一直堅持外,其他幾項對天京居民所試行的制度,都只得先后放棄,或基本上瓦解了。
《天朝田畝制度》
在天京城里推行建設“小天堂”的各項措施的過程中,洪秀全于1853年冬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它主要針對農村,其中心內容是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給農民,也包括了建設地方政權、規定生產和生活方式等許多內容。它是太平天國一個綱領性文件,是“小天堂”即人間天國理想的具體化和綱領化。其最重要的內容是:

《天朝田畝制度》
第一,把天下土地平均分配給廣大農民。做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凡天下田,豐荒相通”。具體的分田辦法是,按產量高低,把土地分成九等:每年早晚兩季畝產糧食一千二百斤者為上上田,以下每減一百斤降一等,即分別為上中田、上下田、中上田、中中田、中下田、下上田、下中田,至畝產四百斤為下下田;然后再按農戶每家人口,不論男婦,平均分田,好丑搭配,如一家六人,好丑各半。十五歲以下的人所分得的土地,為十六歲以上成年人的一半。
第二,建立地方政權——鄉官制度。按太平軍的體制,把全體人民組織起來,以戶為單位,即每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戶為一軍,設軍帥一人,下統五個師帥,師帥統五個旅帥,旅帥統五個卒長,卒長統四個兩司馬,兩司馬統五個伍長,伍長連同自家在內共管五家,由此組成一軍。每家出一人當兵為伍卒,“有警則首領統之為兵,殺敵捕賊;無事則首領督之為農,耕田奉上”。(3)這樣,一軍既是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戶人家的一個社會組織,又是包含了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個民兵的軍事組織,把“殺敵”和“耕田”結合起來,體現了“寓兵于農”的思想。在每個軍里,還有典分田二,典刑法二,典錢谷二,典入二,典出二(典,即主管之意)。都是一正一副,以師帥、旅帥兼任。以上從軍帥到兩司馬的各級官員叫“鄉官”,皆由該軍居民推舉本地人擔任,他們平時管理本單位全體居民的教育、司法、財政、生產等事,遇事率伍卒作戰。在軍之上,由中央政府委派監軍管理一縣、總制管理一郡(府)的事務,這兩級官稱“守土官”。還規定各級官員三年一保舉,三年一考核,以定其或升或降。
第三,規定以每個“兩”(二十五家,外加“兩司馬”,共二十六家)作基本單位,設一國庫。農民全年勞動所獲,包括糧食和所有農副產品等,除按規定標準的口糧留下外,一律交給國庫,由其統一處理。遇有婚喪等需額外開支者,由國庫按規定供給,年老、殘廢和孤兒等人,亦由國庫供養。并規定每戶農民在房子周圍種桑,每戶養五只母雞、二頭母豬;至寧陶冶木石等匠,都由伍長及伍卒兼任,在農閑時操作。這些生產和生活方式,“通天下皆一式”,就是使每個農民都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永遠保持一份平均的財富,過自給自足的生活。此外,每個“兩”還設一禮拜堂,平時讓兒童們在此讀書;禮拜日由伍長各率男女到堂,分別男行女行,“聽講道理”。

太平天國男女聽講教義圖
這些便是洪秀全在《天朝田畝制度》中設計的,在普天之下建設人間“小天堂”的藍圖,其目標在于“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這種美好的設想,反映了農民要求擺脫剝削和貧困,要求平等和溫飽的愿望,給廣大農民提供了在推翻清朝統治以后,建立一個新社會的具體圖景。這是幾千年來歷次農民戰爭從未有過的。而它平分土地的規定,徹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僅標志兩千多年來的中國農民戰爭史已發展到最高階段,也預示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行將產生。洪秀全制訂的這個“小天堂”藍圖,無疑具有反封建的意義。但是,這一藍圖是從農民小生產者的狹隘眼光制訂的絕對平均主義方案,它把生產和生活框定在“通天下皆一式”的模式里,把農民永遠限制在自給自足的經濟活動中,這就違反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也違背了農民小生產者要求擴大和改善自己經濟、發展自己財產的愿望,因此,這個方案又是空想的,行不通的。
《天朝田畝制度》關于建立鄉官制度的規定,在太平天國占領區是較為普遍地實行了的,在建都天京后所攻克的地區,大多皆令州縣編造戶冊,各就本鄉推舉各級鄉官,執行征調和政教等任務。如安徽潛山縣產生過六個軍帥、十八個師帥、七十二個旅帥。但《天朝田畝制度》最重要的內容,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卻沒有實行,這是由于無論從當時的戰爭環境,或是從土地與人口分布的復雜性,以及從《天朝田畝制度》所規定的分田辦法之脫離實際(例如各地糧食品種很不一致,怎能以產糧數劃分九等土地?各地人口疏密很不一致,如何“豐荒相通”?人口在不斷增減,其增減以后的土地從哪去領或交歸誰?等等,或者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科學),決定了它是無法實行的。對于農民生產和生活的其他規定,包括每個“兩”設一國庫,設一禮拜堂,每家種桑及畜養雞、豬,收獲除口糧外皆繳國庫等等,亦均未實行。
天國的內政與外交
太平天國實際施行的各項政策,較重要的有下述各項。
土地政策 《天朝田畝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的規定既然沒有實行,而太平天國必須有糧餉的穩定來源,因此,至遲到1854年夏秋之間,便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聯奏提出,由洪秀全批準,太平天國正式在自己控制的安徽、江西地區,實行“照舊交糧納稅”的政策,亦即沿用清朝舊章,向地主、自耕農按土地畝數征收田賦。其辦法一般是先由鄉官稽查一軍之地共有田畝若干,以種一石終歲折交錢一千文、米三石六斗核算,注于冊籍,每年分征二次,夏熟征銀,秋熟征糧,其手續較清政府簡便,賦稅本身亦輕得多,且去除了各種浮收、勒索等弊政。
要地主向太平天國“照舊交糧納稅”,就等于承認地主對土地的所有權,允許其繼續向佃農收租。太平天國前期在主要占領區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所行的便是如此。后期在蘇、浙地區,也允許地主照舊收租,并未改變土地占有關系,只一部分地區因地主逃亡,冊籍散失等原因,改向佃農征收錢糧。
盡管太平天國并未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還是在多方面體現了《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反封建精神,打擊了地主階級,保護了農民利益。這主要反映在:一是沒收了一部分地主、官僚和寺院、庵觀的土地歸公。先是在天京城內,沒收了居民包括土地在內的全部私產,由天朝政府管理,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地主所有的土地。后又在天京以外,也在所克地區,沒收官僚的土地。如克常熟時,將翁、龐、楊、王等大官僚地主的田地盡行沒收,交農民耕種。有的地方,太平軍還將地主的租米沒收充公。二是支持農民對地主抗租和減租的斗爭。在太平軍打擊下,很多地主逃亡,原來的佃農就可不必向地主繳租;有的地區即使地主不逃,但農民拒絕向其繳租,如天京城外三十里的陳墟橋蔡村,農民在向太平天國繳納錢糧后,就不復交田主糧。1862年,江蘇吳江太平天國當局還將“田憑”發給佃農,“領憑后,租田概作自產,農民竊喜”。有的地方,如無錫的佃農,將租田當自產,不向地主交租。事實說明了太平天國不僅在前期,而且在后期,一般是支持農民向地主拒繳或少繳地租的。不過,后期有些地方也出現太平天國地方當局支持地主向農民收租的情況。
商業政策 太平天國按照“天下一切財富都是上帝創造”的教旨,一度宣布廢除商業。執行中因障礙重重,幾經修改,以后就定為:在天京城內和其他太平軍防守的重要城池禁止設店之外,允許而且鼓勵商人在天京城外和其他州縣城外自由經商。為此,太平天國還在1854年6月頒行銀錢、大錢、小錢三種錢幣(后兩種為銅幣),并在水陸要道設關收稅。
太平天國規定,開店者必須先向政府領取“商憑”。政府在發給商憑之前,先要稽查商人所報的資本。商憑上載明了商人應予遵守的紀律和道德。例如在《金匱黃興和頭繩花布店商憑》上,就有“一切貨物,務須公平交易,既不得奇貨自居,亦不得高抬市價”,“無論大小貿易,概須至公至正,無黨無偏”,等等,體現了保障消費者利益,也給商人正當好處,以繁榮經濟的精神。
太平天國還經常用船運淮鹽到湖北各地,廉價出售,并運回當地布匹,到安徽、江蘇廉價出售,便利了境內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供應。
對于中外貿易,太平天國也積極提倡,但嚴禁鴉片,不準外商將此“害人之物”運入境內。
由于執行了上述商業政策,太平天國境內商業一度繁榮興旺,天京城郊、蘇州四鄉、宜興大浦鎮、常熟徐六涇港、無錫東亭、長興鴻橋等市鎮,都成為商賈云集的商業中心。與此同時,太平天國的對外貿易,也得到相當發展。據英國人呤唎(A.F.Lindley)著的《太平天國親歷記》記載,太平天國前后的中國茶、絲輸出額為:

外貿發展固然由多種原因促成,但同太平天國執行正確的商業政策是分不開的。
文化和知識分子政策 太平天國獨尊上帝,排斥包括儒、佛、道在內的各種偶像。太平軍出廣西北上時,燒了湖南道州、郴州的孔廟;定都天京后,把江寧學宮改為宰夫衙;北伐、西征軍也燒毀山東臨清的孔廟大成殿、安徽潛山的孔廟木主,等等。太平天國在定都天京的當年,就宣布“四書”“五經”為“妖書邪說”,下令“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隨即大力搜書、焚書,“搜得藏書論擔挑,行過廁溷隨手拋,拋之不及以火燒,燒之不及以水澆。讀者斬,收者斬,買者賣者一同斬”。(4)這場嚴厲的搜書、禁書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孔孟傳統文化的權威。但是,儒家傳統文化已有幾千年歷史,不是簡單、粗暴的搜書和焚書所能摧毀,也不應不加區別地一概毀棄。太平天國這種做法,對于受到儒家文化長期熏陶的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以至一般人民,容易引起疑懼和反感。曾國藩的《討粵匪檄》,之所以著重攻擊太平天國污毀孔孟的行為,就是借此以蠱惑人心的。
在激烈反對傳統封建文化的同時,太平天國出版了自己的一些書籍。1856年前共印行了二十四種,其中包括《天朝田畝制度》和規定作為人民讀本的《新遺詔圣書》《舊遺詔圣書》《天命詔旨書》,以及用作兒童課本的《御制千字詔》《三字經》《幼學詩》。
可是,在當時的中國,如禁讀儒、佛、道書籍,可讀之書就很少了,僅有這幾本太平天國自己印行和規定可讀的書本,是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的。因此,太平天國很快改燒書政策為刪書政策,特設“刪書衙”。經刪改重印后的古書,仍準民間閱讀。所刪的以改變帝王稱呼和直書孔子之名為主,可見事實上主要只是刪改某些表面的東西,并沒有清除儒家思想或其他傳統文化的實質性內容。到1861年頒布《欽定士階條例》,在所附《勸戒士子文》中,更提出“孔孟之書不必廢,其中有合于天情道理亦多”,而讓士子們“誦習書史,博覽篇章”。這就進一步容忍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了。
太平天國還提倡“文以紀實”,反對故弄玄虛、矯揉造作,提倡樸實明曉的文風。為此還仿用了西書中一些標點符號,最常用的有四個,即“、”號(其用法與現在的“,”號相似)、“。”號(用法類似現在的“。”號和“:”號)、“——”號(人名號)和“”號(地名號)。
提倡樸實明曉的文風和仿用標點符號,便利了廣大人民掌握文化。但太平天國自己卻又規定了不少代用字和隱語,如將“國”字用“郭”代,“火”字用“伙”“煷”代,等等。眾多的隱語中,有以“高老”指上帝,“真草”指真心,“云中雪”指刀,“紅粉”指火藥,等等。創造和改寫的一些字,除“太平天國”的“囯”字是創造的外,凡“鬼”字作偏旁的字改用“人”字作偏旁,等等。這些,除了少數改字有貶斥敵人之意外,多半出于封建“避諱”觀念,并受綠林“海底”的影響,對于推廣文化事業并無禆益。
太平天國對于知識分子,是通過開科取士和出榜招賢的方式加以收羅。開科取士最早行于1851年在永安時期,定都以后建立了正式的考試制度,分縣試、省試、京試三級,分別錄取秀才、舉人和進士等。考試的文體雖仍用八股試帖體,但試題不是從“四書”“五經”,而是從太平天國官書中選出。錄取名額也較寬,如1854年湖北參加省試入場者不及千人,取中的竟有八百余名;安徽參加省試的二十七個縣,中舉者有七百八十五人;1857年潛山一縣即中文、武舉人一百五十七人。考試之外,太平軍每克一地,皆出布告招募知識分子,錄用者多數任文書工作,被稱為“先生”。由于缺乏自己的培養訓練人才之法,所沿用的知識分子,大多是知識不多而又心持兩端的人,因此,就整個來說,太平天國并沒有把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爭取過來,為己所用。
婦女政策 太平天國從“人人都是上帝子女,都是兄弟姊妹”的教義出發,主張男女平等。在政治上,婦女和男子一樣,可參加政府工作,可上前線作戰;在經濟上,規定男女一樣分田;在婚姻上,規定“天下婚姻不論財”,從而廢除了把婦女當作商品的買賣婚姻;還下令放足,禁止纏足。這些都是對婦女解放所作的努力,其中男女一樣分田,因《天朝田畝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未能實行,故沒有兌現。其他一些規定,則大都是執行的。例如:金田團營時入伍的梁立泰,至1851年冬已官至軍帥,而其母胡大妹亦官至女軍帥。又如1954年在浙江紹興發現的太平天國兩張“合揮”(結婚證書),上面只寫結婚人的姓名、年齡、籍貫等,沒有什么“門當戶對”之類的規定,說明太平天國在實踐上,是廢除買賣婚姻的。
太平天國在婦女解放方面所作的工作,對改善婦女地位和心理狀態,起了良好的作用。有一個英國人吳士禮(Wolseley),在1860年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以后又到上海、南京、漢口等地。他歸國后著有《太平天國觀察記》,寫道:“這里跟全國我所曾游的其他城市大異的地方,即是婦女隨便游行,或乘馬于通衢大道,而又絕不裝模作樣害怕外國人如其他中國婦女所常為者,亦不回避我們。”
太平天國在婦女問題上,仍然擺脫不了封建枷鎖。如所頒的《幼學詩》大力提倡:“妻道在三從,無違爾夫主,牝雞若司晨,自求家道苦”。用母雞不能報曉,來比喻妻子在家庭中只能服從丈夫。太平天國的領導人,還借上帝之命行多妻制,洪秀全等人更制作了大量充斥封建糟粕的《天父詩》,宣揚婦道、妻道等。
外交政策 太平天國興起時,英、法、美、俄等國都曾打算用武力支持清朝。后因各種原因,其中主要是太平軍迅速勝利進軍,清朝岌岌可危,外國侵略者才沒有立即用武力干涉,表示在太平天國與清朝之間保持“中立”。接著,1853年4月底到5月初,英國駐香港總督兼出使中國全權代表文翰(S.G.Bonham)等人,同年12月法國公使布爾布隆(A. de Bourboulon)等人,1854年5月底6月初美國專使麥蓮(R.M.McLane)等人,以及同年6—7月間英國艦長麥勒西(Mellersh)等人,紛紛前往天京,窺探太平天國的政策和虛實。從此,太平天國開始了與外國侵略者的交涉來往。當時,太平天國還沒有外交經驗,對各國了解亦甚少。由于在宗教上都崇拜上帝,因此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幻想,視西方人為“洋兄弟”。但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起義之前所寫《原道醒世訓》中,反對“以此國而憎彼國,以彼國而憎此國”。他還說過:“如果上帝助吾恢復祖國,我當教各國各自保管其自有之產業,而不侵害別人所有;我們將要彼此有交誼,互通真理及知識,而各以禮相接”。(5)這些都表明了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外交立場。太平天國實際執行的,正是這樣的外交政策。
文翰到天京后,派譯員密迪樂(T.T.Meadows)見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表示英國采取中立政策。文翰又用書面照會太平天國,提請注意英國與清政府訂有《南京條約》。東王楊秀清在答復中,申述了“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同意外國人可來京“或效力,或通商,出入城門,均不禁阻,以順天意”。這里,“出入城門,均不禁阻”之類,是缺乏警惕的幼稚話,但答復中根本不理睬文翰照會中要太平天國尊重《南京條約》的要求。當文翰離京經鎮江時,派密迪樂去見守將羅大綱,羅大綱告誡英國人,不應再賣鴉片。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到天京,與秦日綱會談時,也提請注意中法《黃埔條約》。秦日綱以漠然對之。麥勒西到天京時,則提出了三十一個問題。楊秀清在《答復英人三十一條并責問五十條誥諭》中,嚴正指出:太平天國勝利后,“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天下之內兄弟也。立埠之事,候后方定。害人之物為禁。”(6)這里所說“立埠之事”,即是訂立通商條約,楊秀清明確表示以后再說,實際上是不承認清政府已訂的不平等條約;“害人之物”即鴉片,則明確禁止,沒有談判余地。以上這一切均表明,太平天國不承認不平等條約,不屈服于外國威脅,嚴禁鴉片,堅持獨立自主、維護民族尊嚴,同時也真誠歡迎各國平等交往,發展貿易的外交立場和政策。
太平天國這種外交政策一直堅持到運動失敗而從不動搖。因而當后來外國侵略者幫助清朝統治者進攻太平天國時,太平天國就奮起反擊,表現了中國人民凜然不可侵侮的民族氣節。
(1) “小天堂”含義有二:一是指天京,即“金陵小天堂”;二是指人間天堂,即洪秀全所解釋的:“神國在天,是上帝大天堂,天上三十三天是也;神國在地,是上帝小天堂,天朝是也。”
(2) 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5頁。
(3) 《太平天國印書》(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9頁。
(4) 馬壽齡:《金陵癸甲新樂府》,《太平天國》第4冊,神州國光社1952年版,第735頁。
(5) 韓山文:《太平天國起義記》,《太平天國》第6冊,神州國光社1952年版,第854頁。
(6) 《太平天國文書匯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