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明的鼎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體系研究
- 姜義華
- 7840字
- 2020-09-11 10:48:41
一、偉大創造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
一個民族能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開拓創新,關乎這個民族能否長久生存與持續發展。世界上許多具有悠久歷史的原生型文明,如今皆已不復存在,原因之一,便是它們在復雜多變的歷史環境里,喪失了不斷創新的動力與意志,因此不能有效地適應紛至沓來的各種變局,致使制度與思想文化不斷僵化,最終不免一一成為歷史的塵埃。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不斷、歷久彌新,就是因為中華文明具有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正如習近平所言:“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辛勤勞作、發明創造,我國產生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聞名于世的偉大思想巨匠,發明了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科技成果,創造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偉大文藝作品,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建設了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等氣勢恢宏的偉大工程。今天,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發出來,推動我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創造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3)
習近平這里所提到的第一個偉大思想巨匠是老子。老子是道家的開創者,老子的《道德經》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4)從外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和人認識世界的主觀有限性開始,將矛盾轉化的辯證思維發揮到極致。他所倡導的“無為而治”,包含著極為深刻的理想性與極為廣泛的實踐性。莊子在老子《道德經》的基礎上,將道家思想推到新的高度。他最大的成就在于深入闡明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人如何才能達到超越的精神境界:“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5)老子的原創性貢獻,就在于他引導中華文明走出了由“巫”與鬼神所主導的時代,而特別重視和尊重宇宙和人本身,重視宇宙活動的客觀規律和人們現實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引導中國知識譜系與價值譜系形成自己最大的特點,這就是一直是將人而不是將神,是將人的現實生活、人的社會交往、社會治理而不是將宗教信仰或將對物的崇拜放在整個知識譜系、價值譜系的核心地位。
老子創造性的思維成果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思想與文化的發展,而且廣泛地傳布于世界。公元647年(唐朝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下令玄奘和道士成玄英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傳入印度,這是《道德經》譯為外文的開端。目前,《道德經》成為世界上除《圣經》外被翻譯最多的一部書。據不完全統計,《道德經》已被翻譯成70多種文字,500多種版本,傳播到120多個國家。
孔子是儒家之宗,創立了一套以仁為中心的思想體系和以禮為準繩的行為體系。仁的中心就是愛人,就是以德立人,以誠待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所強調的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就是依托家庭、社會、國家這些倫理性實體,通過包括喪、祭、射、御、冠、昏、朝、聘等在內的各種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禮儀,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承擔起必要的倫理責任,以保障各層面的倫理性實體穩定、有序地運行。《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6)《禮記·曲禮》中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7)禮可以使道德、信仰具象化、制度化、俗世化、持久化,同時,又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與信仰走向偏執與極端,如《論語·泰伯》中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8)像恭、慎、勇、直這樣一些優良的品德,如果沒有禮的制衡,也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孟子與荀子分別光大了孔子這兩方面的學說。
章太炎1899年8月至1900年2月發表了長篇論文《儒術真論》,論證儒家“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此足以得儒術之真”(9)。他在1900年出版的《訄書·獨圣下》中指出,孔子摒棄了影響甚大的上古鬼神之說、五行及感生之說,“生民之智,始察于人倫,而不以史巫尸祝為大故”,“神怪絀,則人道始立。”(10)章太炎1913年所撰寫的《駁建立孔教議》更明確地指出,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十分重視歷史,并將許多國家檔案和原始文獻公之于眾:“蓋孔子所以為中國斗杓者,在制歷史、布文籍、振學術、平階級而已。”他認為:“中土素無國教”;“老子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孔子亦不語神怪,未能事鬼。次有莊周、孟軻、孫卿、公孫龍、申不害、韓非之倫,浡爾俱作,皆辨析名理,察于人文,由是妖言止息,民以昭蘇。”(11)文章更進一步指出,正是在他們的努力與引領下,中華文明形成了自己最根本的特征:“國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務在工商耕稼。志盡于有生,語絕于無驗。人思自尊,而不欲守死事神,以為真宰,此華夏之民,所以為達。”(12)
墨子是又一位做出了原創性貢獻的偉大思想家。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先秦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所提倡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13)更多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愿望與要求。他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他提出了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以強凌弱的戰爭的大同理想。毛澤東曾在《倫理學原理》筆記中,將墨子和釋迦牟尼并提。后來,他稱贊墨子是“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稱許“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個比孔子高明的圣人”。(14)不過,墨子將實現他的主張寄希望于“天志”和“鬼”,將“兼相愛,交相利”說成“順天意”,將“別相惡,交相賊”說成“反天意”。(15)這種神秘主義傾向,和中國文化“志盡于有生,語絕于無驗”的主流相違背,這應當就是導致墨家后來逐漸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墨家并沒有就此泯滅,墨家“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的主張,成為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普遍共識。墨家所主張的“兼愛”,演化為儒家的大同思想;墨家所主張的“一同天下之義”,即國家必須形成統一的意志,演化為法家確立中央集權的整套理論;墨家所提倡的“尚賢”,深深滲入儒、法、道各家政治實踐。墨家思想的精髓潛行而不露地沉淀于廣大民間社會,構成民眾普遍信仰的重要元素,在一次次大規模農民戰爭所提出的“均貧富,等貴賤”、“均田免賦”一類口號中展現出它強大的影響力。
被評價為偉大思想巨匠的還有孫子和韓非子。
《孫子兵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百代談兵之祖”。《孫子兵法》除了作為軍事學經典,其中所貫穿的徹底的理性精神、求之于己的人格追求、積極主動的處世態度,對后世各個領域都產生巨大影響,以致軍事家說它是“兵學圣典”,政治家說它是“政治秘訣”,外交家說它是“外交手冊”,哲學家說它是“人生寶典”,企業家則說它是商戰“圣經”。《孫子兵法》在域外傳播已逾千年,迄今已有日、法、英、德、俄、朝鮮、越南、泰國、馬來、印尼、緬甸、捷克、西班牙、希伯來、波斯語等數十種文字譯本問世,地域涵蓋世界各大洲。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學說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堅持依法治國。他指出,君主即使像堯、舜一樣圣明,也絕不可放棄法治而任憑自己的心志以治國。至于那些只有中等水平者,更是“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他說:“今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治也;抱法處勢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亂也。”(16)嚴格按照是非、善惡、法度辦事,而警惕聽憑個人愛惡、非譽、意度決策,國家即安;反其道而行之,國家即危。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國家政治生活中,中央集權的管理型法治體系和國家治理體制的建立,“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的宰輔制度的設置,依靠選賢任能進行統一國家分級治理的郡縣制度,可以保障社會基礎穩定的家庭小農制度,幾乎都源于法家,這些制度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國家政治生活。
中國這些思想巨匠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能夠走在時代的前列,用思想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也在世界文明歷史上鐫刻下了光輝的篇章。
中國所發明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科技成果,曾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漢代中國已經制造出紙張,魏晉之后逐漸普及,其后造紙術向東傳往朝鮮、日本,向西傳往中亞、歐洲。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已被應用于刊刻佛經,宋代以后活字逐漸成熟,創造出活字印刷,之后傳往朝鮮、日本、埃及、歐洲。“司南”戰國時已經發明,北宋時,指南針用于航海,之后傳入印度、阿拉伯、波斯。火藥也發明很早,唐代末期已被運用于軍事,北宋時使用逐漸廣泛,其時編定的《武經總要》便記載了火器的制作方法。宋金之后,火器在軍事上的作用越來越大。13世紀,火藥逐漸傳入阿拉伯、歐洲。在天文、歷法上,中國古代也走在世界前列。商朝發明了完備的干支紀日法。春秋時,中國留下了現在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記錄。東漢時,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中國歷法持續發展,至元代,郭守敬等人編定《授時歷》,在回歸年的測算等方面取得極高成就,后來此歷傳到朝鮮、日本。漢代編定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中醫發展到明代,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中國的醫學成就。在地理學方面,西晉裴秀繪制了《禹貢地理圖》,并提出“制圖六體”。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記載了一千多條河流及其變遷,還記錄了大量風土人情。在農學方面,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6世紀之前中國黃河中下游的農牧業生產、蔬果栽培等技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總結了中國的農學成就。《周禮》中的《考工記》記載了春秋戰國齊國的工種與工藝,是中國最早的手工業文獻。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總結了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的科技成績,涉及天文、歷法、工業、物理、化學等諸多領域。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明代中葉之前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有較為系統的記述。習近平講話在所列舉的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等氣勢恢宏的偉大工程,無一不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所達到的很高成就。這些成就說明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也同樣具有偉大的創新精神。
中國所創作的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藝作品,所傳承的《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創新精神的產物。《詩經》反映了古代人民艱苦卓絕的戰斗事跡與堅強精神。古代各級政府通過“采風”收集各地詩歌,了解民情。孔子在此基礎上經過精心刪定編選,編成《詩經》一書,傳之后世,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楚辭》是一種騷體詩,是《詩經》之后又一部詩歌總集,收錄戰國時期屈原、宋玉等人創作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辭賦,開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先河。
漢賦是漢代400年間文學創作的主要形式,抒情言志,描繪風物,語匯華麗,許多作品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規模巨大,流傳至今尚有70余家,作品近200篇。最令人驚嘆的是唐詩。唐詩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杜甫、李白被尊為“詩圣”與“詩仙”。唐詩作品至今仍存世者有55730首,句計3060條,詩人有3700多位。這毫無疑問是世界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瑰寶。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新的文學形式的產生,以及差不多同時誕生的藏族長達100多萬行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柯爾克孜族近20多萬行的史詩《瑪納斯》,蒙古族衛拉特部10萬余行的英雄史詩《江格爾》,都表明中國文學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習近平在談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時深刻指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多處講到,作家詩人要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唐代書法家李邕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17)正是憑借這種創新精神,中國的文學藝術方才具有這樣強大的原創能力,創作出這么多震撼人心的偉大作品。
由于缺乏世界市場和工業革命強有力的推動,中國科技創新一度明顯落在西方許多國家后面,思想創新、制度創新也連帶落伍。但是中華民族一旦發現自己的不足,便奮起直追,偉大的創新精神很快就像火山爆發一樣重新迸發出來。孫中山、毛澤東、魯迅等思想巨匠、文學巨匠一個個脫穎而出,他們所發動和領導的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科技革命、文學革命,正在迅速改變著整個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習和借鑒了別國相關的先進成果和成功經驗,正如魯迅在《拿來主義》中說:“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18)中國引進、改造外國思想、科技、制度的歷程,正是這樣勇猛以接受,沉著以辨別,使之與中國文化中優秀傳統相結合,以激發中華民族自身的創造力。中國革命奮斗與成功崛起的全過程,充分說明這一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將思想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弘揚中華民族偉大創新精神提供了一個空前廣闊的天地。
習近平2013年10月21日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19)他2015年10月29日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指出:“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0)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國向社會主義強國目標前進的時候,創新力量的戰略意義更加重大。
中華民族偉大創新精神,在新時代的使命首先是思想與理論繼續不斷地創新。我們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型的國家,依靠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巨型的民族,憑借中華文明這樣一個巨型的文明,做一項前所未有的極為壯麗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謀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沒有偉大的思想、偉大的理論,就不可能成功地指導這場偉大的實踐。我們的事業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的考驗,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于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新的偉大思想巨匠和理論巨匠。思想源于生活,理論源于實踐。習近平明確指出:“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21)我們的思想與理論要在偉大實踐的基礎上成功地作出新的概括、新的總結、新的創造,不僅需要有足夠的思想與理論勇氣,而且要真正了解并高度重視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的新進展、新成就,對中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深入的研究,對世界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等各個方面有較為全面的認知和綜合的思考,下大氣力,花苦功夫,有膽有識,有勇有謀,鍥而不舍,融會貫通,才能真正接近真理,逐步掌握真理,在思想與理論上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自從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中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改革開放給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進步,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新時代的到來,則將科學技術的創新提高到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9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專門談到全球科學技術發展的總趨向,指出:“當前,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質構造、意識本質、宇宙演化等基礎科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和海洋、空間等應用科學領域不斷發展,帶動了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抓緊制定新的科技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這一動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22)接著,他又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水準作了清晰的分析,指出:“在一些科技領域,我國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在發展,世界也在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還不牢固,創新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在一些領域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趨勢。國際科技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啊!”(23)2014年5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進一步指出:“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已經走不通。”(24)正是基于對國際國內發展形勢這一準確而深刻的科學分析,科學技術的創新才成為新時代弘揚中華民族偉大創新精神一項最為緊迫的使命。
科學技術創新,并不是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四處出擊,遍地開花。習近平說:“我國科技如何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要采取‘非對稱’戰略,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25)重點放在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具有先發優勢的引領型動能上,力求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這就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和世界實際出發,高瞻遠矚,最富前瞻性又最能取得實效的大戰略。要使創新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在高揚思想創新、理論創新、科技創新的同時,還必須在制度創新、實踐創新上下大功夫。中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更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就在于創新。只要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就能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中華民族偉大創新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光大,需要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走創新發展之路,就必須精心又虛心地集聚創新人才,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發揮優秀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敢于創新的積極性。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特別強調:“‘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26)2013年5月4日,他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時又特別指出:“廣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創新創造。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27)這是對廣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是對全體中國人的期望。
中華民族偉大創新精神正迎來一個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