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小說史
- 陳大康
- 2464字
- 2020-09-11 13:41:41
第二編 蕭條與復蘇
(宣德至正德七朝 1426—1521)
小引
從宣德朝開始,明王朝的統治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由于明仁宗實際在位時間只有九個月,因此明宣宗得以享有太平,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他的祖父,即明成祖朱棣。自從起兵從建文帝手中奪得帝位以來,明成祖在二十余年里一直為鞏固明王朝的統治而忙碌。他曾五次率軍深入塞北大漠征討蒙古各部落,減輕了來自北方的威脅;他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以保證對北部、西部地區控制的加強,同時還為此建立了規模巨大的漕運體制;他組建了新的內閣,使之成為皇帝與官員之間的聯系橋梁,從而彌補了明太祖取消宰相之后行政結構上的缺點;他六次派鄭和率領龐大而威嚴的船隊出訪“西洋”諸國,并又采取了其他各種措施,使四方各國派使臣來“天朝”納貢稱臣。明太祖與明成祖打下的基礎,使得明宣宗以及后幾代君主能夠較容易地維持著明帝國的統治。
明太祖與明成祖是創業者,他們經受過長期的軍事、政治斗爭的磨煉,對世風民情也較為了解。作為守業者,自明宣宗以下幾代君主的情形卻是大不相同。他們從小在宮中長大,接受著儒學以及各種相關的典章禮儀教育,為日后繼承帝位作準備,除了明英宗愚蠢的親征與明武宗荒唐的南巡之外,他們沒有離開過北京,甚至不出皇宮的大門,因此對全國的實際情況十分隔膜,更何況其中好幾個人都是小小年紀就當上了皇帝,他們很難理解需要處理的各種事件的意義。明憲宗與明孝宗登基時都只有17歲,明武宗是15歲,而明英宗則只有8歲,實際處理朝政的其實往往是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這兩大集團相互爭斗又互有聯系,他們維持著國家機器基本正常運轉的狀況,同時也為自己攫取了巨大私利。在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與正德這六帝七朝的106年間,除了明英宗的被俘與復辟,以及初期漢王朱高煦與末期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外,也不再有什么特別重大的事件發生。然而,就在這天下太平的表象之下,各種社會矛盾正在逐漸尖銳,吏治日見腐敗,國力也越來越虛弱。另外還需提及的是,明初被封建統治者強行抑制的商人階層,在這一百余年里極其緩慢卻又異常頑強地逐漸恢復與發展自己的力量,它的勢力的膨脹將在以后引起世風的急劇變化,從而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傊?,這一歷史時期是平靜中孕育著不安定,若將嘉靖朝以后的情況與明初洪武、永樂年間相比,便可發現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或意識形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從宣德朝到正德朝這一百余年,正是銜接那差異極大的兩者的過渡階段。
當然,自宣德以下七朝還各自有著具體的不同特點,史學家作研究時就未必將它們歸為一個階段??墒潜緯芯康膶ο笫敲鞔男≌f發展,劃分階段的依據是小說創作的起伏態勢,而在這一百余年里,小說創作呈現出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那就是蕭條。在這期間,文言小說創作自《效顰集》后長時期地幾無新作出現,直到成化末年才有一部《鐘情麗集》。弘治、正德年間,文言小說創作開始呈現復蘇景象,但那時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其實有相當一部分只能視為“準小說”。通俗小說蕭條的程度尤甚,據目前所知,這一階段中的創作竟是一片空白。事實上,這段空白持續的時間還要長得多。《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等作品約問世于洪武初年,而其后最先出現的通俗小說則是郭勛授意其門客撰寫的《皇明開運英武傳》。這部作品約成書于嘉靖十六年,與羅貫中、施耐庵的創作相距170年,而且,在整個嘉靖朝新出現的通俗小說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部。因此可以認為,通俗小說創作的蕭條期實際上長達近二百年。
這是明代小說史,甚至是中國小說史上的奇特現象。明初時《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剪燈新話》、《剪燈余話》的問世,表明明代小說是從一個很高的起點上開始自己的發展歷程。如果參照其他文學體裁的發展規律,此后明代的小說創作應該迅速地日益繁榮才合乎情理,可是為什么我們面臨的事實卻恰恰相反呢?
明初那些作品的存在,足以證明造成這一局面的責任并不在于作者。即使供案頭閱讀的通俗小說是新出現的文學體裁,但最困難的開創性工作已經由羅貫中、施耐庵完成,而且像《三國演義》、《水滸傳》那樣規模宏大的長篇小說都能問世,撰寫通俗小說不應再是特別艱巨的事。退一步說,在嘉靖、萬歷期間,出現了不少僅僅只是將已有的平話、史籍作綴聯輯補式的通俗小說。這并不是什么高難度的工作,就連一些文化修養不甚高的書坊老板都能成為高產作家。因此,撰寫通俗小說在作者創作能力方面并不存在問題。
責任同樣不在于讀者,他們并沒有拒絕小說這一文學樣式。正統年間,國子監祭酒李時勉在一份奏章中說,《剪燈新話》等作品傳播后,人們是“爭相誦習”,甚至“經生儒士,多舍正學不講,日夜記憶,以資談論”。作為新興文學體裁的通俗小說,盡管那些作品在長時期內未能出版發行,廣大普通群眾一時還無緣與之接觸,但至少見到此書的士人們的反應是極其熱情的。弘治年間庸愚子為《三國演義》作序時就提到,這部作品問世以來,士人們是“爭相謄錄,以便觀覽”。為了閱讀,他們竟愿花這樣大的氣力抄錄長篇巨著,自魏晉以來,似乎還沒有一部小說能得到如此之高的榮譽,通俗小說能夠贏得讀者也是無可懷疑的。
既然作者有能力撰寫,讀者也喜愛閱讀,那么為什么發展起點已經相當高的明代小說創作,突然又長時期地裹腳不前了呢?許多年來,明代小說史上的這段“空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特別是當人們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具體的作家與作品時,這段“空白”也難以成為研究的對象。可是如果要考察整個明代小說的發展狀況,對這段“空白”就不應該,而且也無法回避,因為這不僅會造成小說史研究的相應“空白”,而且還會影響對明代小說整個發展線索的正確把握。
由于缺乏具體的作家和作品,對“空白”的考察顯然不能搬用以往的小說研究方式,它迫使我們擴大研究視野,從更廣泛的方面去探尋與篩濾與此相關的各種社會因素。正如任何歷史現象的形成總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樣,明代小說的發展之所以在本階段處于長期停滯的狀態,其實也是由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與文化的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所決定的,而本編的任務,則是找出那些重要的、有直接關系的因素逐一分析,并考察文言小說創作在本階段末期開始的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