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項羽取河套

有夏六年冬天特別的寒冷,寒風中透露了眾多悲傷,先是七十三歲的大夏天子姬祁崩逝,不過十數日后,七十六歲高齡的夏公,大夏丞相范增亦追隨大夏天子而去。

姬祁之嫡孫姬兌繼位為大夏天子,以項伯為大夏丞相,晉王項羽又舉薦桓楚為大夏太師,以此昭告天下。

項羽又命晉莊總督葛午代替桓楚為直隸令尹,以洋京次相鄭燁為晉莊總督,以晉陽大學二期榜首杜承為洋京次相。

話說何謂河套?黃河三面環之謂之河套。

黃河自秦國金城(蘭州)蜿蜒北上,自賀蘭山腳的西套平原(寧夏銀川)向東北流,自陰山南麓折而東,黃河流經匈奴人所謂河南地,也就是黃河后套平原一直向東。

經過云中郡所在的云中平原,也就是黃河前套平原折而南,經云中郡陽壽縣(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晉國馬邑縣(山西朔州)界,地二千里。

黃河流入匈奴河南地所在的后套平原時,河面寬連六里以上,水勢十分緩慢,河床上滿布沙洲、岔流,還有許多旋流,俗稱“破河”。黃河河水達洪水位時,形成一片汪洋,不分干岔。這一段黃河的河道,極不穩定,常向南北遷移,因此造成許多牛軛湖。

后套平原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河套地形了,黃河自沙漠之間叉開兩條向北和向東的河道,黃河北河道在陽山(狼山)南麓拐了個幾字型又重新匯入主河道。

為了區別黃河在后套的兩條河道,匈奴人將黃河主河道稱之為南河,陽山(狼山)南麓的那條與之平行的河道稱為北河(烏加河)。

河套北邊的陰山山脈阻擋了來自北方高原的寒風,因此陰山以南冬季要明顯比陰山以北溫暖,黃河以北的陰山山脈可以一分為二,東邊前套云中平原北方的陰山(烏拉山與大青山),西邊匈奴河南地即后套平原北方的陽山(狼山)

因為漠北匈奴祖地燕然山(杭愛山)冬天過于寒冷,因此位于陽山(狼山)以南的黃河后套也就是匈奴河南地,自古以來一直是匈奴單于冬天露營過冬的地域。

秦國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了匈奴河南地,又渡過北河(烏加河),占據陽山,遷徙庶民充實邊縣。

其后蒙恬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甘肅岷縣),東至遼東(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置要塞,將匈奴人擋在了陰山以北。

秦朝末年,蒙恬被秦二世賜死,中原諸侯并起,遷徙至黃河后套的庶民戎卒相繼逃回了故鄉,而匈奴又在單于冒頓的帶領下逐漸強大起來,此消彼長之下,河套守將蒙靖只能將防線收縮至前套陰山南麓的云中平原據守。

在有夏五年九月份和有夏六年的十月份(十月為歲首),晉王項羽在平城(大同市)白登山挫敗匈奴單于冒頓率軍南下劫掠的企圖后,并未乘勝追擊,直搗匈奴河南地,也就是黃河后套平原。

有夏六年三月春,晉王項羽秘密帶著三萬親衛三軍,駕著萬乘奔馳戰車來到了云中郡九原城(包頭市),九原城是陰山長城最西部的重要支撐要塞,位置位于陰山與黃河主河道的交界處,可以說依山戴河,易守難攻。

平城戰敗后,匈奴單于冒頓帶著單于本部返回了燕然山(愛杭山),留下右賢王呼衍贊比駐守河南地(后套平原)。為了防備晉人隨時而來的報復,呼衍贊比將右賢王部匈奴王庭北移設在了陰山北麓。并派樓煩王與白羊王的人守衛陽山(狼山)的缺口處高闕。

黃河咆哮的臂彎里。晉王項羽的萬乘戰車從九原城中悄然出發,先向北渡過黃河南河,一日一夜急行軍四百余里,奇跡般的出現在河套矩形的左上角,陰山山脈西部支脈陽山(狼山)的缺口處高闕(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烏特拉后旗),向這里的匈奴守軍發動了突然襲擊。

對于游牧民族來說,在初春與晉軍被動接戰是一件非常無力的事。對于他們所賴以生存的畜群來說,這不僅是個青黃相接,急于補充營養的季節,更是養育牲畜后代的關鍵時期(羊、馬都在冬、春產仔)。但由于初春牧草尚少,游牧部落需要大范圍的移動,為牲畜尋找食物。

晉王項羽突入后套平原之時,正是青草返青的季節。因此駐守高闕的樓煩王與白羊王部匈奴人都忙著游牧去了,即使高闕此地山夾一孔如何易守難攻,沒有多少人來守衛也無用。

而且匈奴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料到,昨天還在九原城的項羽,今天就如幽靈般的出現在四百里之外的高闕,結果晉軍戰車一次沖鋒,就拿下了關隘。

項羽留下五千晉軍士卒阻塞高闕通道,由此隔斷了右賢王部與陰山南部樓煩王與白羊王的聯系。

項羽這是要關門打狗,將匈奴逐出河套地區,恢復秦帝國在陰山的控制線。

基于這個戰略構思,后套平原將會是晉軍攻擊的重心所在。至于降水少,又無黃河水潤澤的黃河南河以南高原,并不能為匈奴人的牲畜提供多少牧草。

在失去了河套平原之后,匈奴人并無可能單黃河南河以南高原立足的。也就是說,只要取得了后套平原的控制權,整個陰山山脈以南成黃河以東將成為晉國的領土。

不過匈奴人想要從匈奴高原進入黃河以南高原(鄂爾多斯)的話,并不一定要從北部,跨越陰山山脈南下。

位于河套地區以西,祁連山走廊以北的匈奴右地高原(阿拉善),同樣也是匈奴了領地。

如果項羽想防止匈奴人從匈奴右地高原(阿拉善)攻入黃河后套平原的話,他就必須保證陽山(狼山)以西的黃河,都處于晉軍的控制之下。

有鑒于此,攻下高闕的晉軍,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而是隨著黃河河道向南拐了個彎,溯黃河而上,繼續他們的軍事行動。

從后套平原至秦國邊境,有上千里的距離。即使沿河道南下的晉軍,能夠肅清黃河兩岸的匈奴部落,但要想以黃河為防線,完整據有整個黃河東岸是非常困難的。

好在黃河在這個“幾”字彎當中,并不僅僅形成了前套、后套兩處水草豐美的河曲之地。在賀蘭山的庇護之下,西套平原成為了后套與金城之間的戰略中繼。

項羽率晉軍萬乘戰車一路向南推進八百余里,直達黃河西套平原,進而在賀蘭山下的西套平原(寧夏平原)大破匈奴小王蒲泥王,斬匈奴三千人。

項羽又留下五千人駐守賀蘭山缺,而后繼續沿黃河南下,直至秦國邊境而還。

由此項羽八日之內率萬乘戰車,沿著黃河幾字形完成了兩千里奔襲,完成了對匈奴樓煩王部與白羊王部的戰略包圍。

只等晉國五月春耕結束后再發動大軍,完成對樓煩王部與白羊王部的收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塔县| 普格县| 玉屏| 朝阳市| 江达县| 紫金县| 壶关县| 颍上县| 宁明县| 贵阳市| 柳林县| 平度市| 贡嘎县| 平塘县| 浑源县| 封丘县| 贵定县| 桐梓县| 大方县| 德钦县| 会东县| 平阴县| 元谋县| 哈密市| 定边县| 盐津县| 灵宝市| 黄浦区| 香港| 辰溪县| 光泽县| 满洲里市| 曲水县| 阳谷县| 平阳县| 榕江县| 平乡县| 青浦区| 凤山县| 嘉义县| 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