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9年夏天,一天傍晚,我和媽媽散步。我看見夕陽的光線穿過樹葉落在墻上的光影,便拿起手機拍了下來。我媽突然問我:“怎么拍那么土的樓?”我說:“樹影里面的顏色灰,亮面暖,影子交接的地方樹影變化更多,真的很耐看。”這么一指出,我媽也點點頭說:“真的很好看,如果你不告訴我,我自己肯定發現不了這個。”
我們兜了一大圈,又走回了原來拍照的地方,看到一個老奶奶在我剛剛拍照的地方也在拿著手機拍照。我媽突然說:“呀,她和你一樣,是知道美的人。你看她也是喜歡觀察生活的人,她穿的衣服都很搭配講究。我要是天天跟你在一起,能變成你們這樣多好。”
這件簡單的小事一直讓我思來想去。我從三歲抓起畫筆,直到現在,也一直拿著它。在這二十幾年中,畫畫成了我的生活習慣。當我等待時,會用速寫消磨時間,看風景時,會記住顏色的變化,無意間聽到他人的對話,或偶然瞥到世界的一角……這些生活間隙里,時時都在發生的場景,使我總有把這些故事畫下來的沖動。
認識我的讀者可能知道,我在2017年做了一件一整年堅持每天畫兩張彩色速寫的大事。這一點一滴的積累讓我的觀察力也越來越進步了。經過這一年,畫畫把我練成了一個“偵探”,讓我擁有了發現閃光生活的能力。而應該有很多人跟我媽媽類似,并不需要畫畫,只是通過別人的三言兩語,或通過讀書看畫,也能立刻借力并清晰看到那些美好瞬間。
于是我就開始有了這個想法,想要用漫畫的語言把生活變慢。把我的人類觀察、感受到的頻發情緒、生活的狀態,以及能夠引起一定群體共鳴的事件做成一本短漫畫集。我把搜集到的閃光的片段整合篩選,用漫畫和插畫的語言,以更方便讀者閱讀的方式呈現出來。
想到了,就立刻做起來。從夏天到冬天,再到春天,就這樣,我把我的觀察一點一滴整理下來,于是這一百多篇閃光的片段就串成了這本《生活蒙太奇》。
我之所以叫它蒙太奇,是因為這是我用漫畫呈現出來的片段,是由我的觀察編輯而成,它們是我觀察世界的樣子。可是每位讀者的性格不同,際遇不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讀下來,蒙太奇剪輯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我從我的角度把這些漫畫故事組合成了這本書,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去理解與剪輯它們,這樣的話,每個人讀到的也許都是他們心里想看到的生活電影。也就是說,這本漫畫里寫的便是“我看到的”“你看到的”“我以為我看到的”“你以為我看到的”和“你以為你看到的”。
我總覺得,這個世界的聯系很多時候是靠共感產生的。雖然人有千差萬別,但我某時某刻的所思所想一定可以代表某時某刻的一部分人。我希望能把我感受到的情緒準確地傳達到那部分人心里,利用共感讓他們的世界能短暫地和漫畫里描繪的世界聯系起來。那樣的話,一本書,可以折射一個小世界,也可以成為一部分人的朋友。而我作為一個觀察者,能把自己的觀察用這樣不溫不火的方式跟大家說上一二,也好像變成了讀者世界里一角的存在。
如果你看完后能有一點這樣的感覺,那我真的就太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