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將帥失和終致淮西軍變
- 大宋將星錄
- 劍閣飄雪
- 2354字
- 2020-10-20 08:59:13
岳飛做好了接手劉光世麾下的行營左護軍的一切準備最后只差一紙正式的公文,但是這紙公文卻最終由于張浚的阻撓沒有到達岳飛的手中。
同樣作為主戰派,張浚在這件事上的所作所為并非僅僅因為他擔心岳飛收編行營左護軍后成為宋朝日后可能專權的武將。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因為張浚與岳飛在對外作戰的戰略上有著嚴重的分歧。
張浚在公元1136年提出要發重兵征討劉豫的偽齊政權于是召集當時除吳玠之外的四大軍區司令在龜山召開了一次高級別的軍事會議。
會上張浚提出了要舉四大軍區之力重兵征討劉豫并問四大司令的意見。劉光世是典型的避戰派所以并不贊成張浚出兵征討劉豫的意見。而韓世忠則表示贊同。張俊則擺出一副惟張浚之命是從的樣子說道:“都督欲戰則戰,欲守則守。”唯獨岳飛堅決不同意張浚此次的作戰方略。而當張浚問岳飛緣由之時,岳飛卻堅決推辭不說理由,張浚為此事頗為惱火舉重兵征討劉豫的計劃最終作罷。
大家可能會疑惑為何張浚想要舉兵進攻偽齊收復失地,岳飛會不同意呢。那是因為當時除負責守衛川陜的吳玠軍外,主要負責對偽齊作戰的四大軍區司令中的張浚與劉光世麾下的軍隊已然到了必須整頓的地步。
劉光世作為一軍統帥常年沉湎酒色,疏于對部隊的管理致使麾下軍隊軍紀渙散甚至發展到恣意擾民的程度。
而張俊不僅在國家危難之際廣置田產,而且還將麾下軍士作為自己的私人差役為自己的家族服務并充當自己斂財的工具,并且張俊還強迫軍中的精壯之士在大腿上紋身當作特殊的記號以避免他們逃去岳飛、韓世忠帳下效力。
除此以外劉光世與韓世忠還有著極深的私人恩怨,宋高宗多次調解才使兩人都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可以這樣說,雖然宋軍在對外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如果想要取得大舉北伐的勝利則對軍隊進行整頓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
而岳飛正是看到了軍中的諸多弊病所以不敢冒然贊同北伐之事,而且作為四大軍區司令中資歷最淺的一位岳飛肯定不敢在龜山會議上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就造成了張浚對于岳飛的一些誤會。
而事實也果然驗證岳飛對軍中形勢的正確預判。公元1136年8月劉豫發兵進攻南宋如果不是張浚親上前線督戰而且楊沂忠所部英勇奮戰取得了藕塘大捷。那么單憑劉光世、張俊這兩只臨陣畏敵的宋軍部隊是根本抵擋不住偽齊軍的進攻的。
所以說岳飛作為一軍統帥在正確預估宋軍戰斗力的前提下提出了以切斷金人與偽齊之間的聯系之后對偽齊主力軍隊“甕中捉鱉”的作戰方略。這恰恰與張浚的四大軍區齊頭并進合力進攻偽齊的戰略出現了較大的出入。
所以公元1136年之后岳飛與張浚就逐漸產生了較大的分歧,最終導致張浚阻撓了岳飛接管劉光世的軍隊。
然而張浚達成這一目的之后立即將原屬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一分為六直接劃歸于都督府節制,由都督府的參謀軍事呂祉節制,張浚任命原劉光世手下猛將王德為訓練諸將軍馬事。
因為呂祉只是一介文官,所以事實上王德才是這只軍隊的實際統帥。
公元1137年8月8日,這一天張浚突然發現岳飛簡直就是一位高深莫測的預言家。因為此前岳飛與他發生爭執中提到的:“淮西軍大將王德和酈瓊私下不睦,若安排王德位于酈瓊之上這二人必然會發生爭執,而呂祉不熟悉軍務,軍中士兵難免不服。”這句話竟然變成了現實。
原淮西軍所部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人因對呂祉、王德“上位”不滿,呂祉因在軍中沒有威望而對酈瓊等人不滿從而密奏宋高宗企圖罷免酈瓊、靳賽等人兵權,恰恰呂祉這封密奏被一個叫朱昭的小吏透漏給酈瓊。所以酈瓊等人不待朝廷下旨就立即反動叛亂,帶領原行營左護軍的四萬余人并裹挾著十余萬南宋百姓投降了劉豫的偽齊政權。
呂祉在兵變中被殺,王德因“嗅”出兵變前軍中彌漫著的危險的“味道”而到建康向趙構報告從而得以幸免。這次兵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淮西兵變,南宋政權就這樣損失了近六分之一的國防軍力。
淮西兵變導致的直接惡果就是使原本對偽齊與金作戰中逐漸扭轉頹勢的宋朝軍隊的實力大打折扣,而且使原本信心滿滿企圖通過北伐收復失地的宋高宗喪失了對外作戰的信心。
而岳飛聽聞淮西兵變的消息之后扼腕長嘆道:“失此一軍,北伐無期,北伐無期啊!”
由于得到朝廷詔令岳家軍中的王貴、李若需二人登上廬山苦勸岳飛下山。朝廷的詔令寫的很明白:岳飛如不下山,二人當獲死罪。
經過二人的一番苦勸,岳飛終于是回到了鄂州。但宋高宗對岳飛自行解職這一做法十分不滿,于是派張宗元到鄂州軍中做宣撫判官意在監督岳飛。
岳飛回到鄂州后不到兩個月,就發生了淮西兵變。宋高宗也突然意識到自己由于偏聽偏信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而張浚作為行營左護軍的最高長官自然是難辭其咎。所以張浚不久后便引咎辭職。
岳飛知道淮西兵變后建康附近的守衛力量變得十分薄弱于是他立即上疏表示愿意引兵至淮甸以增強趙構身處的建康附近的守備力量。但趙構對岳飛自行解職這件事余怒未消所以只讓岳飛率軍到江州駐扎。
這場轟轟烈烈的淮西兵變最終是告一段落,張浚在后悔。他后悔沒有聽信岳飛的忠告,致使南宋軍方在屢戰屢勝一片大好形勢之上蒙上了一層陰霾。趙構在后悔,他后悔沒有堅持自己當初的想法將行營左護軍交給岳飛統帥,二是聽了張浚的建議。岳飛也在后悔,如果他在兵變前不任性解職而是留在軍中密切關注著酈瓊等人的一舉一動的話,那么就很有可能減小這次兵變帶來的損失。
但是世界上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成為了既定事實,再后悔也無法改變。所以人們就創造了“馬后炮”“事后諸葛亮”等詞匯用來諷刺那些在于事無補的情況下假裝自己很有“智慧”樣子的人。
但是淮西兵變帶來的惡果是無可估量的。這次兵變直接導致了位于南宋前線的江淮重地缺少了一只重要的守備力量,造成了前線守衛力量的空虛。而且淮西兵變后南宋政權無力在短時間內繼續進行大舉收復失地的北伐。這就為南宋主和派再次在朝堂之上取得話語權提供了機會,而且為第一次南宋政權與金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埋下了隱患。事實上淮西兵已經成為了南宋王朝在外交方針上由戰轉和的重要時間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