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們要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的前途,我們必需了解整個人類社會過去的歷史;我們要了解中華民族的前途,我們必需了解中華民族過去的歷史;我們要了解中華民族與整個人類社會共同的前途,我們必需了解這兩個歷史的共同性與其特殊性。只有真正了解了歷史的共同性與特殊性,才能真正把握社會發展的基本法則,順利地推動社會向一定目標前進。
這樣,研究中國歷史,是每一個進步中國人民應負的責任。
中國是擁有五千余年悠久歷史的古國,積累著豐富而又龐雜的大堆史料。甲骨鐘鼎,經傳諸子,史書地志,小說筆記,哲學宗教,詩文考證,歌謠戲曲,凡此種種,無不屬于歷史的研究范圍以內。這不僅非短時期所得遍覽窮探,在物質條件多方限制的環境下,也不允許這樣去做。可是要了解中國歷史比較近真的情況,卻又必需向這廣泛紛亂的大堆史料中去尋找。
如果利用二十五史、《資治通鑒》一類現成的史書來學習中國歷史,是不是能收預期的功效?第一,這類包含千百萬字的大部書籍,學習者哪有這許多時間和精力去消費;第二,這類書連篇累牘,無非記載皇帝貴族豪強士大夫少數人的言語行動,關于人民大眾一般的生活境遇,是不注意或偶然注意,記載非常簡略;第三,我們要探求中國社會循著怎樣的道路向前發展,而這類書卻竭力湮沒或歪曲發展的事實,盡量表揚倒退停滯阻礙社會發展的功業。一言蔽之說,這類書不適于學習歷史的需要。
我國廣大讀者需要的首先是從廣泛史料中選擇真實材料,組成一部簡明扼要的,通俗生動的,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顯示社會發展法則的中國通史。
中國歷史研究會同志們才力薄弱,不自揣量,草擬了這一部《通史簡編》出來,不用說,距離實際合用的通史,至少還有十萬八千里。我們知道,這僅僅是大膽的嘗試,這僅僅是初步的探索,這僅僅是不值自珍的敝帚,這僅僅是聊備刪削的草稿。我們懷抱著百分之二百的熱望,要求大雅通人、先進碩士給我們嚴格的批評和指正。只有在批評和指正下面,才能完成寫出較好通史的任務。
參加本書編輯的同志凡七人:謝華、范文瀾分任第一編,佟冬、尹達、范文瀾分任第二編,葉蠖生、金燦然、唐國慶、范文瀾分任第三編,為了整齊體例,修飾文字,由范文瀾任總編的責任。
今天,《通史簡編》上冊付印了,我們非常欣幸,因為我們將得到批評和指正。
中國歷史研究會
194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