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貨幣極簡讀本:理想與現實之間
- 零壹財經·零壹智庫
- 1265字
- 2020-09-09 14:35:56
第二章 從密碼朋克到比特幣
——維基解密創始人、密碼朋克阿桑奇
信用貨幣體系自身存在的問題隨著一次次經濟危機的爆發,開始引起很多人的反思。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貨幣早已逐漸擺脫了具象化的形式,走向“去實體化”。如今每個人都會使用的銀行卡或信用卡,就是貨幣電子化、去實體化的典型代表。這些卡片本身不算貨幣,真正的貨幣是儲存在卡片里的數字。就如同金本位制時期的美元對應著美元存儲,銀行卡也對應著存在銀行里的法幣。
隨著銀行卡、信用卡等日益盛行,電子貨幣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占據了主流,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甚至我們有時候都不再會將電子貨幣與紙幣聯系起來,而是自然而然地將其視為一種純粹數字化的貨幣形態。
互聯網興起后,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貨幣形態也發生了巨大變革。但同時,互聯網讓每一個人的幾乎所有信息都暴露在了政府和機構的重重監控之下,我們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成了一個個“透明人”。
1993年6月的一天,一群神秘人發表了一篇腦洞大開的《密碼朋克宣言》,表達了他們對于互聯網時代隱私保護的擔憂,并宣稱“在這個宣揚自由的世界里,你早已經不再自由”。這群神秘的密碼朋克[1]就這樣完成了首秀。

圖2-1 1993年《連線》雜志封面文章“Crypto RebeIs(密碼叛逆者)”
同一年,另一件關于密碼學的大事也發生了:布魯斯·施奈爾(Bruce Schneier)出版了《應用密碼學》,并在全球范圍內發行。
當時美國規定,密碼學代碼只能存儲在磁盤上或者以電子形式存在,不允許出口。而《應用密碼學》的出版使得美國之外很多國家的密碼研究者和愛好者第一次真正接觸到商業軍用級別的密碼學代碼,極大地促進了密碼學的傳播。
如果沒有這本書的發行,可能后來的很多故事都不會發生。或多或少受這本書的影響,不少密碼學愛好者后來都成了密碼朋克的一員。
這群密碼朋克中很多是無政府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其中包括維基解密聯合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Facebook創始人兼總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BT(BitTorrent)創始人布拉姆·科恩(Bram Cohen)等。當然,后來創造了比特幣系統的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也是其中之一。
這些人堅信,使用強密碼技術,可以保障個人自由和隱私,讓其免受資本和政治等外在力量的攻擊。
為了擺脫中心化機構控制,保護個人隱私,密碼朋克致力于構建一個網絡世界中的烏托邦:一個存在于任何國家種族之外,不受任何權力機構制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加密技術隱藏身份,言論自由、財富自由的世界。
為了實現這樣的設想,密碼朋克們開始瘋狂討論密碼學技術以及匿名數字貨幣在個人隱私保護領域的使用與改善。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人設計出各種數字貨幣系統,并推出創新的加密技術。
可能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切的嘗試,最終會在2008年結出碩果——比特幣,并且衍生組合出一種全新的技術體系——區塊鏈。當然,這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