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郵票在中國是個舶來品,中國最早的大龍郵票至今不過百余年的歷史。方寸之間的喜怒哀樂,聯系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從而形成特殊的文化現象,這其中由中國郵政發行的生肖系列郵票,自一誕生起,就廣泛受到社會關注。
我與中國郵政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彼時我就頗愛集郵。1956年,我收集了十幾大本集郵冊,一萬多枚郵票。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郵票豐富了我的眼界,開闊了我的視野。后來這些郵票在“文革”抄家中散落,至今也不知道它們的下落。改革開放以后,我分別設計了《癸亥年》的豬票和后來的《熊貓》特種郵票,當年想到這些郵票同信使一樣,行走于各個廠礦、村莊,郵票中生肖及動物的形象就一定要讓老百姓喜聞樂見;而今,郵票的實用功能雖然減弱了許多,但此時的郵票流入的都是有著更高欣賞水平和眼光的藏家手中,對郵票藝術效果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和中國郵政合作設計丁酉年的雞票,也可算是這么多年友誼的延續。
隨著丁酉年生肖郵票的誕生,其過程中的種種經歷都變成了精彩的故事。有些是我親歷的,比如建萍為了說服我修改設計風格用的種種手段,有些我是看了書稿才知道,像為了確定雞票的設計者引發的“龍虎斗”。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故事仿佛聯通了時光隧道,讓我又回想起跟生肖雞票有關的美好時光。
于我而言,雞的形象是我比較喜歡的題材。首先,在很多上古巖畫和古代圖案中都積累了豐富的和雞相關的造型;其次,雞的色彩絢麗多彩,組合變幻可以很豐富;多變的造型、裝飾與色彩的搭配,可以演變出成千上萬種不同形態的雞的形象,這些形象元素又可以被賦予不同的含義。所以說,畫好一張雞并不難,難的是在生肖郵票的設計中,一方面要尊重郵政公司作為委托方的意見,二是要在方寸之間將各種含義融合進去,還要和同一輪的其他生肖郵票保持統一和協調,這和藝術家隨心所欲的創作有著本質的不同。
由此,郵票誕生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的想不到和出乎意料,這些有著戲劇性過程的記錄在今天看來,正是事情本身在經歷過不同的嘗試之后所做出的選擇,其中包含人與人之間性格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鋒。對于真實生活而言,協調處理各種問題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這些來自生活的點滴在經過作者的搜集、整理和創造之后變成文字、情節和故事,最終體現為《猴年過后是雞年》這本書稿。
作者送來這部書稿,遵囑為這本書作序,我想一是這段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想法到現實的故事,其間充滿了新鮮和趣味,二是綜合了作者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對生活邏輯的理解以及對文字的駕馭能力,手捧這樣的文字娓娓道來,至今仍能讓人感覺到字里行間散發出的一絲絲熱度。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