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數據來源及初步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章的主要數據來源為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樣本期間包括了7個不連續時間: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涉及就業信息的主要指標有年工資收入、周工作小時、省份、城鄉、工作單位類型、工作單位規模等數據,個體信息主要指標有受教育年限、性別、所從事職業、職務、年齡、婚姻狀況、是否戶主等。2007年,CHNS數據中心對此前7年的調查數據進行了重新整理,發布了面板結構的數據標識,通過將個體與年度指標進行匹配,能識別出某一特定觀測個體若干年來的信息變化。

根據本研究的需要,首先對數據進行了選取和整合。我們將勞動者收入相關數據(年工資收入、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周工作時間等數據)和勞動者個人信息數據(受教育情況、年齡、性別等)進行匹配合并。在合并的基礎上我們還對數據進行初步篩選。篩選準則如下:①剔除受訪時未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的工作者,只選取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的勞動者;②選取18~60周歲的勞動者,剔除超出這個年齡范圍的年幼者和老年人;③剔除了年收入大于20萬元以及小于120元的極端值。④剔除了受教育年限值缺失的樣本。通過以上的數據整合和篩選,我們最后獲得了來自9個省份7年間的49512個有效數據。

利用整合和篩選后的數據,我們要關注和挖掘的數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與勞動者收入相關的數據,二是與收入相對應的勞動力供給數據。在勞動者收入方面,我們以2009年為基期的經過CPI調整的勞動者年收入數據為依據。該項數據全面地包括了勞動者的工資、獎金和其他補貼收入的總收入,最能反映我國勞動者總體收入的變化。由于我們不僅關注總體樣本收入的變化,我們還關注性別、受教育年限、工作經驗等因素對收入變化的影響,所以,我們不僅要對整體樣本進行分析,還要對根據性別、受教育年限、工作經驗等特征進行細分的樣本組的收入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我們的具體分組方法是:根據性別(男、女兩組)、5個受教育程度(0~5年、6~8年、9~11年、12~15年和16年及以上)和8個工作經驗(0~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1~25年、26~35年)將總樣本分成80組子樣本。在如此細分的前提下,對收入情況進行具體統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CHNS數據中未直接提供工作經驗這項數據,但我們認為工作經驗對勞動者收入變化很可能有著較強的影響,因此我們采取了估算的方法。我們使用CHNS中年齡和受教育年限兩項數據估算出勞動者的工作經驗。具體的估算方法是:如果某樣本的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加上學前時間可知,該樣本參加工作時間在18周歲以后),那么該樣本的工作經驗由年齡減去6年再減去受教育年限計算得到;如果某樣本的受教育年限在12年及以下,那么該樣本的工作經驗由年齡減去18年計算得到。雖然這種計算方法可能存在誤差,但能大體上反映某一樣本的工作經驗,與缺少該項重要變量相比,使用估算所得的變量是可以接受的。

在關注勞動者收入變化的同時,我們要分析對應的勞動供給情況。CHNS數據中為我們提供了一項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的數據。在數據整理時,我們已經剔除受訪時未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的工作者,只選取了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的勞動者。因此我們分別對總體和根據性別、受教育年限、工作經驗細分的80個子樣本進行數據統計,得出總體和各個勞動者群體的供給情況。由于CHNS中僅在部分年份對于個體勞動者的每周工作時間進行了調查,而在大多數年份缺失,所以我們很遺憾地舍棄了這項數據,對于勞動供給的統計只能統計到供給人數,而不能精確到以勞動小時數表示的勞動供給。

(二)對數據的初步分析

為了對我國收入的變化情況有一個詳盡的了解,如前所述,我們根據性別(男、女兩組)、5個受教育程度(0~5年、6~8年、9~11年、12~15年和16年及以上)和8個工作經驗(0~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1~25年、26~35年)將數據分為了80組,并對這80組數據進行逐年統計。然后,我們根據觀察和研究的需要把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反映在表2-1中。

表2-1 1989—2009年我國勞動者平均收入水平變化情況

通過對80組子數據的統計,我們獲得了1989—2009年以及三個子時期(1989—1991年、1991—2000年、2000—2009年)我國勞動力供給的相對變化情況(表2-1)。表2-1中所報告的數據是根據各個時期各個組別勞動者所占當期總勞動供給比例的對數進行計算得到的。第一組數據顯示,1989—2009年,我國勞動者對數平均收入(備注:為了全書統一,本書對收入變化情況采用了對數平均增長率)總體增長了147.08%,其中1989—1991年小幅下降了1.97%, 1991—2000年快速增長了68.04%, 2000—2009年增長更加迅速,達到了81.01%。這說明我國勞動者收入在1989年后,除在最初短時間出現小幅下降外,其他時間段均呈增長的狀態并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整體平均收入水平的變化從總體上概括了我國收入水平的變化情況。四大組數據就是對收入變化情況更為細致的剖析。

首先我們根據性別對樣本進行分組,考察性別對收入變化的影響。數據顯示,從整個時間段來看,1989—2009年男性收入增長比女性收入增長快5.5%。相對于男性和女性均達到的140%以上的工資增長率,男性相對于女性收入變化的優勢并不明顯。從各個時段來看,男性和女性收入變化差距最大的階段是在1991—2000年,相差10%左右。其他時間段男性和女性收入變化差距相對于整體的增長速度都很小。當然這只是從全體男性和女性的增長速度角度來看的,我們還可以通過數據觀察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和男性的工資比值變化情況。

如圖2-1所示,1989—2009年,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與擁有大學學歷的男性的工資比跟僅擁有高中學歷的女性與僅擁有高中學歷的男性的工資比的變化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擁有大學學歷者的性別工資差距,在2000年以前處于平穩波動的狀態,2000年以后擁有大學學歷者的性別工資差距迅速縮小,而在2006年后,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的平均工資超越了擁有大學學歷的男性的平均工資。在同一時期內,擁有高中學歷的男、女工資差異的變化情況與擁有大學學歷的男、女工資差異的變化情況則恰好相反。1989—2000年,擁有高中學歷的女性和男性工資比值有較大幅度的波動上升情況,2000—2009年則是平穩地小幅波動,并沒有像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與男性工資差距那樣快速縮小。這說明1989—2009年,不同學歷的勞動者的性別工資差距有著不同的變化幅度和趨勢,擁有較高學歷者的性別工資差距的縮小幅度較大。

圖2-1 1989—2009年我國大學畢業和高中畢業的男、女收入比值

圖2-2則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大學畢業的男性和女性的工資水平在1989—2009年的變化情況。2000年以前,大學畢業的男性和女性工資的變化速度相當,2006年以后,大學畢業的女性的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地超過了大學畢業的男性。

圖2-2 1989—2009年我國男性和女性大學畢業生收入變化情況

表2-1中第三組數據描述了受教育程度對收入變化的影響。我們根據CHNS提供的受教育年限指標,將樣本分為0~5年、6~8年、9~11年、12~15年和16年及以上五組。數據顯示,在1989—2009年整個時間段,勞動者收入的增長速度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加快,大學畢業的勞動者比高中畢業未完成大學的勞動者收入增長快40%以上,收入呈現出明顯的教育偏向型增長。與此同時,在不同時期的教育回報率也隨著時間而大幅波動。1989—1991年,大學畢業者收入增長速度比高中畢業未完成大學的勞動者快20%左右。1991—2000年,大學畢業者收入增長速度僅比高中畢業未完成大學的勞動者快3.1%,而2000—2009年又恢復至20%左右的差距。這說明大學學歷溢價雖然一直在上升,但是在不同時期的增長速度有很大的不同。

圖2-3顯示擁有不同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者和高中畢業者的相對工資變化情況。從圖中非常容易發現,對于剛進入工作崗位的勞動者來說,大學畢業者與高中畢業者的工資差異明顯小于擁有更多工作經驗的勞動者。擁有更長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者和高中畢業者的工資比值要比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畢業者與高中畢業者的比值高出0.64%左右。這說明在1989—2009年,隨著勞動者工作經驗的增長,受教育程度對于勞動者工資的影響力隨之增長,教育的回報率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而得以更好地體現。

圖2-3 0~5年工作經驗和全部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者與高中畢業者收入比變化情況

圖2-4則更加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性別的大學畢業者和高中畢業者在1989—2009年的相對工資變化情況。2000年以前,大學畢業者和高中畢業者的性別差異對工資的影響不是那么明顯;2000年以后,大學畢業的女性的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地超過了高中畢業的女性。

圖2-4 不同性別的大學畢業者與高中畢業者收入比變化情況

下面我們接著分析工作經驗對勞動者收入變化的影響。數據顯示,從總體時間段來看,1989—2009年,僅有0~5年工作經驗的非熟練工與擁有26~35年工作經驗的熟練工的工資變化速度差距不大。熟練工僅比非熟練工的工資增長快6%左右。但是具體到各個時間段內我們可以發現,1991—2000年,非熟練工的收入增長快于熟練工(非熟練工89.27%,熟練工64%),而2000—2009年的情況卻相反,熟練工的收入增長快于非熟練工(非熟練工67.25%,熟練工85.74%)。這說明,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工作經驗對于勞動者收入的影響不同,在2000—2009年,工作經驗對勞動者收入的影響大于1991—2000年。或者說,在2000—2009年,工作經驗被社會認可和需要的程度大于1991—2000年。

表2-1中第五組數據結合教育和經驗的雙重因素來分析男性勞動者收入變化情況。從整個時間段來看,不同受教育程度勞動者的收入變化對工作經驗的增長的反應存在較大差異。從整體時間段來看,工作經驗對于接受了0~5年教育和16年及以上教育的勞動者的收入影響最為突出。1989—2009年,接受了0~5年教育的勞動者之中,擁有26~35年工作經驗的熟練工的收入增長比擁有0~5年工作經驗的非熟練工快37.9%;接受了16年及以上教育的勞動者中,熟練工的收入增長比非熟練工快50.8%。與這兩個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是,對于接受了9~15年教育的勞動者來說,熟練工的收入增長比非熟練工慢。

圖2-5則更清晰地反映了以上所述的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大學畢業者和高中畢業者中,熟練工和非熟練工的工資比值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但是變化幅度有較大差距。如圖所示,除了1989—1991年,大學畢業者的熟練工和非熟練工的工資比值都高于高中畢業者的比值。這說明在1991—2009年,工作經驗對于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大學畢業者收入差距的影響更為明顯。

圖2-5 大學畢業和高中畢業的擁有26~35年工作經驗者與擁有0~5年工作經驗者收入比值

圖2-6從更為直接的角度比較了高收入者(對數收入的90%分位數)和低收入者(對數收入的10%分位數)工資差距在1989—2009年的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女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在1991—2004年越來越大,并且增長速度很快;但在2004年之后差距開始縮小,尤其是在2006—2009年大幅縮小。男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變化情況與女性變化趨勢基本相同,除了1997年出現小幅下降以外。從整個時間段來看,男性和女性高低收入差距都存在一定幅度的加劇。這說明在1989—2009年,我國收入不平等情況加劇。

圖2-6 男性和女性勞動者的90%分位對數工資與10%分位對數工資之差

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收入差距的變化是由低收入者收入增長過慢還是由高收入者收入增長過快造成的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分別給出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對數收入變化情況。

如圖2-7所示,男性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1—2009年平穩增長。而男性低收入者的收入在1991—1993年和1997—2004年增長較慢,在2004年后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并且超過了高收入者。圖2-8中所示的女性收入變化情況與男性基本一致。女性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1—2009年平穩增長。而女性低收入者的收入在1989—2004年增長特別緩慢,在2004年后收入增長特別迅速。這是造成女性高低收入差距在1989—2009年波動幅度比男性更大的原因。從整個時間段來看,男性和女性高低收入差距都存在一定幅度的加劇,這說明在1989—2009年我國工資不平等情況加劇。

圖2-7 男性勞動者的90%對數收入和10%對數收入變化情況

圖2-8 女性勞動者的90%對數收入和10%對數收入變化情況

(三)mincer模型的估計結果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從收入總體以及性別、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多個維度分析了勞動者收入變化情況。分析發現,性別、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都對勞動者的收入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些因素能否解釋個體收入差距的全部變化,如果不能,那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收入差距的變化。為了檢驗這些因素對收入差距變化的解釋力度,以及驗證是否還存在其他更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們將個體收入和性別、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表征個體差異的變量放入mincer模型中進行回歸。如果回歸結果顯示這些變量僅能解釋小部分的個體收入差距的變化,那么說明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

根據CHNS提供的數據,我們對各個年份分別進行回歸。我們利用樣本數據獲得個體的對數工資、性別、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的二次方、工作經驗和工作經驗的二次方。將對數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性別、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的二次方、工作經驗和工作經驗的二次方作為解釋變量,進行10%、50%、90%的分位數回歸。我們選取了1989年、2000年和2009年的回歸結果展示在表2-2中。

表2-2 1989年、2000年和2009年mincer模型的10%、50%、90%的分位數回歸結果

注:括號內的值為參數估計的t統計量,、、分別代表1 %、5 %、1 0 %的顯著性水平,下文不再重復敘述。

首先從回歸結果中各變量的顯著性來看,性別、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經驗對我國個體勞動者收入都起著顯著的影響。其次我們從總體的模型解釋力的角度來看,各年份、各分位點的回歸結構的R2值都不超過10%。其他研究如甘犁等(2010)在《香煙、美酒和收入》一文中雖然加入了更多的解釋變量,例如地域、年齡等控制變量,但mincer回歸結果的R2值仍不超過30%。這說明個體收入差距不僅受到這些表征個體差異的變量的影響,還受到其他重要因素的影響。尋找和驗證影響個體收入差距的其他重要因素也是本章的目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定南县| 元谋县| 达日县| 慈溪市| 宜川县| 瓦房店市| 贡嘎县| 石家庄市| 西充县| 大关县| 江油市| 修文县| 新宁县| 乐至县| 南昌县| 高邮市| 陈巴尔虎旗| 大安市| 淳安县| 姚安县| 晋江市| 瑞金市| 方正县| 车致| 五原县| 福泉市| 通许县| 凉城县| 晋江市| 渝中区| 铁力市| 犍为县| 嵩明县| 长泰县| 栾川县| 新密市| 安新县| 建瓯市| 南安市|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