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的社保負擔及其影響評估
- 趙紹陽 陳鈺曉 譚博仁 燕鑫
- 3646字
- 2021-02-08 17:55:25
序言
我國“五險一金”的總費用占到了企業職工工資的40%左右,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的國家相比,繳費比例明顯偏高,這可能會造成企業的成本負擔過重,并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及長遠發展。近年來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增大。在經濟新常態下,減稅降費成為促進我國企業發展的重要政策手段。金融危機期間,各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社保繳納的比例,以緩解企業的成本壓力。《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重點指出,要“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全國多地已經開始試點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通過降低社保繳費率,不僅可以減輕企業的社保負擔,還可以激勵更多中小企業參加社會保險,有利于促進社會保險體系的可持續、公平發展。在此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明確提出,自2019年5月1日起,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至16%。
本書基于大量翔實的微觀數據,實證評估企業的社保繳費負擔及其對企業生產、雇傭、投資決策等各方面產生的影響,并對進一步優化社保體系,尤其是降費政策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在考察企業社保負擔的影響時,必須考慮企業不完全的社保遵從度。我們分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和社保降費的實踐為例,驗證了企業的社保遵從度是影響企業社保負擔的重要因素。最后,我們以農民工為例,考察了這個城市社保覆蓋率最低的人群,其社保遵從度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本書的研究按以下層次逐步展開。
第1章,利用我國宏觀數據,描述我國企業社保繳納的情況,并分析其原因;根據各社會保險實際參保人數與按照法律強制規定應參保人數的比例,綜合不同的估算方法對我國企業社保繳費總體水平進行估算,初步驗證了我國存在較多的企業不繳或者少繳社保的現象。
第2章,通過全國稅務調查數據來探究社保(主要以養老保險作為分析對象)政策繳費率對實際繳費率的影響,實證檢驗了政策繳費率對社保的參保程度的影響,其中民營企業、中小規模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社保政策繳費率的影響更大。本章通過分析政策繳費率對社保的參保程度的影響發現,社保繳費率過高是導致企業選擇不參保的主要原因,而其對參保后的企業的參保程度的影響較小。本章最后利用政策繳費率與實際繳費率之間存在的非線性關系,比較了不同地區社保政策繳費率的差別,并設計了企業的最優政策繳費率。
第3章,首先實證分析在半強制條件下,哪種類型的企業更缺乏繳納社保的激勵。本章在評述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基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普查數據,通過對比平均工資水平與企業實際繳納社保及公積金之間的關系,檢驗我國企業是否存在社保逃費現象。我們的實證結果表明,高工資企業實際繳納社保比例相對較低,說明高工資企業具有更強的動機逃避社保費用;而把住房公積金作為參照時,高工資企業雖然需要繳納更高的住房公積金,但由于實際享受的公積金待遇也較高,因此企業及其員工并沒有動機少繳公積金。
第4章,基于2007—2011年的全國稅收調查數據,利用地區層面法定繳費比例的差異,實證分析企業社保負擔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①面對較高的法定繳費率,大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不愿意繳納社保;②2008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強化了對企業的社保執行力度,使得企業社保遵從度明顯提高,因此顯著提高了非上市企業的人均勞動力成本(工資和社保費用),同時對于社保繳費率高的地區,《勞動合同法》更大幅度地提高了這些地區企業的人均社保費用。
第5章,以2008年11月浙江省降低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的自然實驗為例,通過建立雙重差分模型,考察了降費對企業實際參保行為、雇傭人數及投資決策產生的影響。《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用人單位基本養老保險費繳費比例有關工作的通知》規定,逐步將全省用人單位基本養老保險費繳費比例統一到12%~16%。實證結果顯示,政策繳費率下降之后,企業實際社保負擔顯著下降,具體表現為,企業給員工的工資有一定的提高,并且企業相應地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
第6章,利用事件研究方法,分別考察了2016年降費與2019年降費的市場反應。本章以A股主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基于樣本公司分別進行了分析,并分企業類型對社保降費政策可能存在的差異性展開了討論。研究表明:①上市公司或者說股票市場對費率下調政策的反應并不明顯,投資者對社保降費政策未能給出肯定的反饋;②不同資本勞動比類型的公司對社保費用下降不存在顯著差異。
第7章,基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流動人口監測數據,實證考察了農民工社保參與率較低的原因,以及農民工參加社保對其工資的影響。在控制農民工的基本特征的情況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顯示,社保與工資是正向相關關系,即提供社保的工作工資待遇也相對較高;通過基于行業和地區來構建雙重差分模型,估計結果表明,社保與工資之間是負向相關關系,提供職工社保的企業平均工資要更低。并且,“五險一金”與工資的替代效應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不是繳費負擔越重替代效應越明顯,說明替代效應還與農民工的偏好有關。本章進一步考察發現,替代效應在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民工群體中更強。
第8章,基于2009—2016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流動人口監測數據,利用成都市將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綜合社會保險并軌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這一政策變化,通過建立雙重差分回歸模型,實證檢驗社保政策繳費率設定對流動人口參保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并入職工社保體系會顯著降低流動人口社保的參與率;同時,流動人口工資水平沒有顯著變化,但是工作時間變長,消費水平下降。
第9章,通過對成都市環衛工人和保安的社會調研,研究非正規就業人群的社會保障狀況。本章利用對調研數據的描述性統計,了解這兩個群體的人口特征、工作現狀、社會保障及健康與醫療消費的基本情況,進而分析影響他們選擇不同類型社保的因素,以及不同類型的社保對他們養老模式和醫療服務使用的影響。基于此,本章提出需要從加強非正規從業者的勞動保障、擴大非正規就業人群的參保面和打破社保使用的區域限制三個方面來改善非正規就業人群社會保障的現狀。
第10章是本書的總結及展望。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書提出了優化社保體系的建議。
(1)建議從社保的籌資和補償機制入手,提高企業與職工按自身需求繳納社保的激勵水平。一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應該從片面強調經濟增長轉變為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尤其是需要更關注公平;同時,要求對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一視同仁。地方政府不應該為了短期的經濟增長或者稅收增長,就免除企業的社保責任或者對企業不交社保的事實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完善社保制度需要強化企業的社保責任。二是征繳手段的轉變。比如充分利用稅收的渠道加強社保的征繳。稅務機關征繳社保費用可以大大減少企業低報或者不報其社保繳費基數的行為。目前諸多地區已經做出了這方面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另外需要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的彈性設計,即“多繳多得”機制。養老保險繳費僅靠立法強制實施還不夠,還需要有積極的利益導向,給予企業和職工可預見性的收益期望,以此調動用人單位和職工參保的積極性,促使其自覺履行法定的繳費義務。例如,可以在不改變社保的繳費率水平的條件下,通過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比例、降低企業繳納社保的比例的辦法來激勵企業參與社保。降低企業社保繳費率,有利于激勵企業積極參加社保;提高個人繳費比例,則增加個人賬戶在養老金中的比重,有利于激勵個人參加社保。總體上不改變社保繳費率則有利于維持目前社保基金收入的穩定。
(2)一方面過高的社保繳費率加大了企業的負擔,不利于宏觀大背景下企業轉型升級和為企業減稅降費的政策目標;另一方面過高的政策繳費率增強了企業逃避社保繳費的動機。因此本書實證檢驗了政策繳費率對實際繳費率的影響,根據我們的分析結果,四川的企業面臨的社保繳費比率過高,將養老保險的政策繳費率降低為15.34%是有利于增加企業的實際繳費率的;并且針對不同類型企業采用靈活的政策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中可以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政策繳費率降低到17.94%,將民營企業的政策繳費率降低到14.36%。
(3)增強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并不能簡單地從企業入手,還應該以全面的視角去改善農民工的就業與生存環境。這包括:①社會保險的全國統籌問題,即實現社保的全國統籌,尤其是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的全國統籌,可以大大促進農民工對社保的需求;②公共服務一體化,即農民工能夠與城鎮居民同樣享受教育、醫療等城市公共服務,也可以促進其對社會保險的需求。
(4)我們通過對以環衛工人和保安為代表的非正規就業人群的社會保障狀況的調研分析,建議政府從三個方面著手,切實改善非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障狀況:①加強對非正規就業者的勞動保障;②擴大非正規就業人群的社會保險參保面,包括加大宣傳力度,以及針對非正規就業人群的工資、收入狀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應適當調整城鎮職工社保參保費用檔次、金額,減輕非正規就業者參保的負擔,提高其參保率;③打破社保的使用區域限制,制定有利于流動人群的、更具靈活性與方便性的社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