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國際貿易的特點

同國內貿易相比較,國際貿易仍然是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二者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所要交換商品的運行方式類似,都要按照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來運行。然而,由于國際貿易具有跨國屬性,因而在經濟社會環境當中的特殊性也將更加明顯。

一、國際貿易的環節較多

(一)國際貿易合同的達成過程較為復雜

簽訂貿易合同是進出口雙方開展國際貿易的前提,但是達成貿易協議或合同的過程并不簡單,往往會涉及國際商務談判的諸多環節。一般而言,簽訂貿易合同的過程包括三個步驟,分別是交易前的準備、正式的交易磋商及貿易合同的訂立。例如,在交易之前,進出口雙方需要選擇目標市場、目標客戶,尤其是進口商需要做好資金準備、出口商需要做好商品準備。在交易磋商階段,進出口雙方又會經歷詢盤、發盤、還盤和接受等各個具體環節,最終達成一致。在貿易合同的訂立階段,進出口雙方還要確定合同的具體形式與內容,特別是要對雙方的“責”“權”“利”進行最后的確定。可見,簽訂一份正式的貿易合同是一項復雜而且具體的工作。

(二)國際貿易合同的履行過程較為復雜

每一份貿易合同的履行,從簽訂到了結都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站在進出口商各自的角度,貿易合同的履行又可分為出口合同的履行和進口合同的履行兩個方面。以出口合同為例,履行過程就包含了“貨”“證”“運”“款”“賠”五個環節。貨是指出口貨物,出口商需要及時備貨并向海關和商檢報驗;證是信用證,出口商為了后續收款的安全,必須聯系銀行完成催證、審證及改證等手續;運是指國際貨物運輸,相應的租船訂艙、購買保險等工作也要及時完成;款即收取貨款,出口商需要嚴格按照合同及信用證的要求方能順利制單結匯;賠是指索賠環節,如果發生損失,出口商還需要向相應的保險人、承運人、肇事人等索賠。進口合同的履行與之類似。可見,貿易合同的履行是一項嚴謹且系統的工作。

(三)國際貿易的業務關系方眾多

國際貿易貨物往往需要進行跨國的長途運輸,貨物的進出口手續又較為復雜,因此不是一項僅僅依靠進出口雙方就能完成的簡單工作。一般而言,國際貿易會涉及國內外的大量關系人,除了進口商與出口商之外,常見的還有海關、商檢機構、銀行、保險人、承運人及中間人等。加之各個關系人又可能分布于世界各地,相應工作的開展必然是比較困難的。事實上,從國際貿易的常用單證中也能看出不同關系方的具體作用。例如,信用證來自進口地銀行,海運提單來自國際承運人,保險單來自保險公司,商業發票來自出口商,商檢證書來自商檢機構,完稅證明來自海關,等等。因此,眾多的業務關系方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國際貿易程序的復雜性。

二、國際貿易的不確定因素較多

(一)來自自然環境的不確定因素

自然的力量從來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在國際貿易過程當中,由于商品是在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地區之間運輸,因而運輸距離通常較遠,需要面對的風險也較多。商品的倉儲與物流會隨時隨地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從而產生出以自然災害(Natural Calamities)為代表的自然風險。常見的自然災害包括惡劣的氣候、雷電、洪水、海嘯及地震等。自然風險的總體特征表現為不可控、有周期、危害大和涉及面廣,因此,自然風險也是保險人承保最多的風險類型。需要說明的是,一般的自然災害可以通過購買運輸保險來加以防控,但極端的自然災害往往屬于不可抗力的范疇,需要進出口雙方在貿易合同中予以界定并作為免責條款來訂立。可見,在國際貿易中,保險只能補償一部分自然風險,想要徹底消除自然風險是辦不到的。

(二)來自商業環境的不確定因素

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的商業環境同樣復雜多變,其中產生的商業風險、信用風險、匯率風險和價格風險是國際貿易需要面對的主要風險。

其一,商業風險是指因商業活動的特殊變化而引起經濟損失的客觀可能性。在現實經濟環境中,商品交易的商業風險無處不在,比如商品價格的跌落、交貨質量的變更及結匯單證的不符等。

其二,信用風險是指貿易合同的當事人因種種原因不愿意或無能力繼續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從而致使貿易對方或其他相關關系方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信用風險也被稱為違約風險,常常是因為貿易中的資金鏈斷裂、貨源喪失或運輸緊張等原因,也是一種常見的國際貿易不確定因素。

其三,匯率風險是指貿易商在運用外幣進行計價收付的環節中,因外匯匯率的非預期性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國際貿易的計價貨幣和支付貨幣常常使用外幣,從簽訂合同到完成收款往往又要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在此期間匯率時刻處于變動之中,為此,貿易商就需要使用一定的金融工具來規避匯率風險。

其四,價格風險是指進出口雙方在簽訂貿易合同之后,因商品價格波動而對貿易中的一方產生經濟損失的可能性。眾所周知,國際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價格的漲跌現象極為常見。為了防范這類風險,進出口商需要選擇合理的定價方法和策略,盡可能消除這一不確定因素對自身的不利影響。

(三)來自其他方面的不確定因素

由于國際貿易涉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進出口企業還需要面對來自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政策法律風險。所謂政策法律風險,是指因為一些國家或地區出現了貿易政策變化、法律法規修改或者外交關系變更等情況,從而給正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進出口企業帶來產生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政策法律風險有時候甚至會上升為更加嚴重的政治風險,例如,外國政府采取的沒收、征用、國有化等干預經貿活動的強制措施,外國發生戰爭、動蕩和暴力沖突等。由于此類風險難以預測、不易補救,因而進出口企業在同世界上一些高風險國家或敏感地區進行國際貿易時要特別注意。

三、國際貿易的困難較多

(一)語言不同帶來的困難

全世界擁有近兩百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的語言更是達到數千種。其中,國際常用語言就有英語、漢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日語、德語及俄語等。然而,迄今為止并沒有任何一種語言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做到完全通用,而從事國際貿易又必然會和形形色色的外國人展開交流,所以掌握并使用至少一門外語就成了開展國際貿易的起碼要求。在實踐中,配備精通外語的翻譯人員是克服國內外語言障礙的常見方法,而其他環節的業務人員也應當至少具備掌握一門外語的能力。

(二)制度慣例不同帶來的困難

世界各國在法律法規、商業慣例(Commercial Practice)、貨幣與度量衡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也會使國際貿易的開展困難重重。在法律法規方面,世界范圍內有國際法,各國有國內法,各個層次的法規、法令、條例等難免會出現相互沖突的情況。國際貿易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做到合法合規才能順利完成。在商業慣例方面,很多國家或地區已在長期的交易活動中形成了特定的習慣,其中有些做法甚至逐漸成為得到所有參與交易的貿易商公認并遵行的習慣做法。這些慣例的重要性僅次于法律,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強制性,因而外來的貿易商必須要了解并使用這些慣例。在貨幣與度量衡方面,國際貿易貨款的計價和支付需要在不同貨幣之間換算,貿易貨物的數量也需要在不同度量衡之間換算,來自貨幣和度量衡的差異也會增加國際貿易的難度。除此之外,各國的海關制度、稅收制度以及商業管理制度等都存在一定差異,這些都有可能成為開展國際貿易的障礙和挑戰。

(三)社會文化差異帶來的困難

目前,全世界擁有的人口超過了70億,民族數量超過了2000個。不同國家和民族在社會、經濟及文化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何在國際貿易過程中適應差異、規避禁忌,這又是一項影響貿易成敗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社會文化差異的來源可以劃分為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兩個方面。社會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社會關系、交往互動、道德規范及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則包括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共同語言、價值觀念及消費習慣等。它們廣泛地存在于貿易對象所在的國家或地區,其影響力是持續的、強烈的和難以改變的。所以,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開展國際貿易活動,相關企業和業務人員都必須要了解并尊重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差異,要在經過認真分析和策劃之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國際貿易營銷方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曲松县| 运城市| 姜堰市| 龙山县| 沂源县| 恭城| 九江县| 永春县| 汉阴县| 宁陕县| 财经| 三穗县| 宁德市| 双柏县| 土默特左旗| 和林格尔县| 陆川县| 左云县| 普宁市| 海南省| 商南县| 晋宁县| 宁陵县| 灵台县| 分宜县| 岚皋县| 临颍县| 潜江市| 宁夏| 集贤县| 峨山| 神农架林区| 山丹县| 临高县| 邓州市| 宜春市| 沅江市| 马龙县| 合阳县|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