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鏈接
附錄一:
大學新生應知應曉
1.學習是中心,如果你學習失敗了,你就什么也不是。
2.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因時間而迷離,為惰性所消磨。
3.學會理財,不要亂花錢。
4.你大學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你將來事業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會幫助你,但是記住,首先你自己要努力。
5.大學可能有真實的愛情,但是記住只是可能。很多時候他們是因為別人都談戀愛而羨慕,或者別的原因而在一起。所以,不必為任何分手而受太大的傷,記住,真愛,還是值得追求的。
6.別說臟話,你應該知道習慣的力量。
7.好好利用在公共場合說話的機會,展示自己,鍛煉自己。
8.永遠不要瞧不起大學里的貧困生。
9.不要擔心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10.不要隨便花錢請客。
11.尊嚴是最重要的,要讓自己的尊嚴有足夠大的承受力。要知道,社會是一個最喜歡打碎人的尊嚴的地方,除了你自己,沒人為你保留它。
12.你有足夠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不信的話,你去做,做到后會發現有很多人佩服你呢。
13.經常給家里打個電話,即使他們說不想你。
14.別怕丟人,那是通向成功的嘗試,當然,也不要嘲笑那些上臺丟人的人。
15.如果你大學四年很少去圖書館的話,你就浪費了一大筆財富。所以,常去那里,隨意翻翻,亦有收獲。
16.不論男生還是女生,如果在大學里還把容貌當作重要的東西而過分重視的話,可能當時不會吃虧,但是早晚都會吃虧。
17.與其抱怨不公平,不如努力奮斗去爭取公平。
18.千萬別迷戀網絡游戲。
19.“我愛你”,別對太多人說這句話。我的意思是,希望你只對一個人說,這是尊重你愛的人,更是尊重你自己的感情。
20.注意鍛煉自己理性處事的能力,遇事能冷靜并快速想出辦法的人,最厲害。
21.如果你的個性讓很多人對你敬而遠之,那么你的個性是失敗的,個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22.不要嘲笑你的老師無知,一般來說,老師總比學生強。
23.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24.不要抽煙,不要酗酒。
25.記住,贏得勝利唯一的方法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實力。
26.對向你表達愛意的人,不管你是否接受,你都應該感謝對方,這是對他(她)應有的尊重。
27.要抽時間鍛煉身體,好處多多。
28.不要嫉妒他人,心懷嫉妒之人難成大事。
29.大學是一個新環境,是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好機會,改掉以前的缺點,展現自己的全新形象。
30.能夠沖動,表明你對生活懷有激情;總是沖動,表明你還不懂生活。
31.別抱怨大學英語四、六級之類的考試,那是證明你能力的好機會。
32.莫過于耿直,莫過于圓滑,外圓內方即可。
33.別渴望做個任何人都不得罪的人。
34.要有魄力,即使是失敗,也不要讓自己的人生平庸。
35.后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后悔。
36.多笑笑,你會真正快樂起來。
附錄二:
對大學生活的建議
進入大學后,大家明顯會有點失落感,哪怕是再好的學校,身在其中也感覺不出它的好來……這是很正常的,大學就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哪怕再不堪,其實也不會影響真正熱愛學習的人。
空虛,是進入大學后很常見的癥狀,日子一下從中學時代如箭在弦般的緊張變成近乎無拘無束的生活,人就很容易變得慵懶,所以對于剛進大學的同學,你的目標就要先定下來,沒有目標的日子是盲目的。四年后的路你決定怎樣走?其實無外乎兩條:就業和升學。而無論選擇工作還是考研,你都得逐步積攢自己的資本,以便在將來的就職競爭或是研究生考試中脫穎而出。
英語和計算機能學多好就學多好,盡力而為。
如果學有余力,可以學第二外語,比如日語、法語等。
大學里很容易出現網絡綜合征,女生容易迷上追劇聊天,男生容易迷上游戲。大學的時間我們不可能全部用來學習,適度地安排一些娛樂活動無可厚非,但大學還是應該以學習為主的,不能過多地沉溺于這些。
圖書館是應該常去的。大學時間充裕,所以應該把大學作為擴充知識面的一個最佳機會。很多書籍還是很值得一看的,對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也有很大幫助。
關于運動,大學階段是鍛煉身體和改良體型的最佳時機。
關于處世,自己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參加一些校園活動,比如學生會、社團、藝術團等,有助于鍛煉自己的處世能力。
關于社會實踐,可以從事助教、助研、家教等勤工儉學工作,但注意,一定要有親戚或者熟人推薦,以免受騙。
關于戀愛,要做到彼此負責,目的應是共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而不是一場游戲;否則,害人害己。
附錄三:
把握人生目標,做一個主動的人
對于中國年輕人來說,“李開復”這個名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生在中國臺灣、游學于美國,長期在蘋果、SGI、微軟、谷歌擔任高管的人,是一個標桿式的人物,堪稱中國年輕人的“思想教父”。李開復在年輕人中名聲如此之大、被無數年輕人視為偶像,是因為李開復對自己的未來一直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并積極主動地采取行動,全力而為,一步步走近自己的目標。
有人問李開復人生目標是什么,李開復不假思索地說:“人生只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后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這個目標是李開復在大學二年級時就樹立起來的。對于李開復來說,這個宏大的目標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他最好的智囊,曾多次幫他解決了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
比如1998年時,李開復放棄了在美國的舒適工作,只身來到中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當時許多人都認為微軟中國研究院不可能成功,李開復是在自毀前程。然而李開復卻認為,這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與自己的人生目標完全吻合。在這個目標的激勵下,李開復帶領自己的團隊將微軟中國研究院建成了一個頗具規模、具有國際水準的研究機構,他們發表的論文質量超過了亞洲任何類似的科研組織,足以挑戰美國最先進的高校。
再比如,當李開復給身處迷惘的學生回信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回信有更大的影響力,幫助更多的中國學生”。正是在“影響力”這個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李開復果斷地做出了許多重大的人生決定,不斷地從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清晰而長遠的目標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動力和指路明燈,它能幫助我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給我們帶來期盼,激勵我們奮勇前行,即便在奮斗過程中暫遇挫折,也能抖擻精神,再踏征程。在人生旅途上如果沒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長遠目標,行動就會失去方向,花費再大的力氣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很難取得突出成就。
美國著名演說家哈特瑞爾·威爾遜小時候生活在得克薩斯州東部的一條鐵路旁。有一次,他與兩個小朋友在一段廢棄的鐵軌上比賽誰走得更遠。兩個小朋友中一個身材普通,另一個則是小胖子。每次哈特瑞爾與較瘦的小朋友都走不上幾步就掉了下來,而較胖的小朋友則能走得很遠。這讓哈特瑞爾非常不解,就問他的胖朋友是如何做到的。小胖子對哈特瑞爾解釋說:“你們兩個在鐵軌上走的時候,總是盯著自己的腳,所以總是掉下去。而我因為太胖了,看不到自己的腳,所以,我只能選擇鐵軌上遠處的一個目標,并朝目標走去。接近目標時,我就再選一個目標,然后再向新的目標走去,所以我每次都能走很遠。”多年以后,哈特瑞爾感嘆道:“要想讓自己走得遠,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什么,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如果連目標都不明確,那么,肯定是做不成什么事的。”
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成功者都會為自己制定富有意義的目標,然后積極采取行動,朝著這些目標和方向努力。可以這樣說,有沒有明確而長遠的目標,是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區別。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那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一直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精英、社會精英。那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達成,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至于那60%只有模糊目標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而那27%沒有目標的人群,25年來則全部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作用,你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成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在更大程度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中國更多的年輕人,2009年,李開復決定放棄面對世界第一品牌的機會,放棄優厚的薪水和股票、放棄體面誘人的職位、放棄被天才包圍的工作環境,離開Google公司,創辦了一家幫助中國青年創業的“創新工場”,與中國青年一起打造一個新奇的技術奇跡。對此,李開復解釋道:“這是來自我內心深處的聲音。當一個微小的火種慢慢地在心里閃爍并最終蔓延成燃燒的火焰,當一個并不清晰的潛意識漸漸地野蠻生長并成為明確的意志,我想,就是做出改變的時候了。我想用自己的主動性,去做一個掌控全局的工作。我要全力以赴,到達心中的下一個‘理想國’。我已經到了這個人生階段,再不去做,我怕真的來不及了。”人們常常認為,目標過于長遠就難以實現。其實事情的難易,不在大小、遠近,而在于是否能全力以赴地付諸行動。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遠大,戰勝壓力的力量就越強,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快。高爾基曾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是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由我的全部生活經驗,也是我觀察、閱讀、比較和深思熟慮過的一切確定下來的。”
可是,我們該如何才能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呢?李開復告訴我們:“只有一個人能告訴你人生的目標是什么,那個人就是你自己;只有在一個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標,那就是你心里。我建議你閉上眼睛,把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里的理想記錄下來。或者,你也可以回顧過去,在你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時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點?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當你達到完美的人生狀態時,你將會處在何種環境下?從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它們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勵你的人生目標了。只要你能俯下身子,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奮力前行,這些目標終究會實現。”
從本質上看,缺乏激情或上進心的人十有八九是沒有人生目標的人。年輕人似乎更容易因缺乏目標而陷入迷惘和痛苦中,但若一個人擁有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理想和責任,他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并確立長遠的目標。
(轉引自豆瓣讀書: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25868930/)
附錄四:
規劃大學生涯的具體方法
(一)大一:“六二二”法
進入大一,我們要熟悉環境,需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和行為模式,需要找到新的學習方法,需要突破原來思維對我們的局限,需要提高自我認識。
60%的時間:主動交往和熟悉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0%的時間:尋找新的學習方法,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準備相應的過級考試,為大二做準備。
20%的時間:娛樂、運動。大家不要小看這些,不要以為這是浪費時間。娛樂和運動與做人、做事、相處和思維有較強的關聯性,從中我們還可以學會自我調節。
(二)大二:“四四二”法
到了大二,我們的自我認識、時間和目標管理應該再上一個新臺階,建議大家做如下安排:
40%的時間:知識和技能——專業學習、過級考試,準備考研究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
40%的時間:能力和素質培養——人際交往、悅納、感恩、細心、耐心、責任心、觀察力、想象力、思考力、適應力、承受力、領悟和總結能力等。
20%的時間:適度娛樂和多樣的運動。
(三)大三:“一二二五”法
進入大三,我們要開始實踐了,建議如下:
10%的時間:娛樂和運動。
20%的時間:知識和技能學習、實踐。
20%的時間:能力和素質發展、檢驗。
50%的時間:自我認識,總結,提升今后擬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相關素質,收集相關信息,嘗試并模擬操作。
(四)大四:“七二一”法
大四到了,我們的選擇可以這樣:
70%的時間:考研或者找工作。
20%的時間:知識技能和能力素質。
10%的時間:娛樂和運動。
——鄭州大學社團聯合會文宣部(內容有刪減)
附錄五:
統籌方法
華羅庚
同樣的時間,有人可以做五件事情,但有人連一件事情都做不完。這是何故?相信華羅庚先生的這篇短文《統籌方法》,一定可以解答你的心頭疑惑。讓我們一起品讀一下這篇雖然簡短而淺顯但卻影響許多人一生的文章吧。
統籌方法,是一種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數學方法。它的適用范圍極為廣泛,在國防、在工業的生產管理中和關系復雜的科研項目的組織與管理中,皆可應用。
比如,想泡壺茶喝。當時的情況是:開水沒有。開水壺要洗,茶壺、茶杯要洗;火已升了,茶葉也有了。怎么辦?
辦法甲:洗好開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開的時候,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等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乙: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洗開水壺,洗茶壺茶杯,拿茶葉;一切就緒,灌水燒水;坐待水開,泡茶喝。
辦法丙:洗凈開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坐待水開,開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葉,洗茶壺茶杯,泡茶喝。
哪一種辦法省時間?誰都能一眼看出,第一種辦法好,因為后兩種辦法都“窩了工”。
這是小事,但這是引子,引出一項生產管理方面有用的方法來。
開水壺不洗,不能燒開水,因而洗開水壺是燒開水的先決問題。沒開水、沒茶葉、不洗茶壺茶杯,我們不能泡茶,因而這些又是泡茶的先決問題。它們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以下的箭頭圖來表示:

從這個圖可以一眼看出,辦法甲總共要16分鐘(而辦法乙、丙需要20分鐘)。如果要縮短工時、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抓的是燒開水這一環節,而不是拿茶葉這一環節。同時,洗茶壺茶杯、拿茶葉總共不過4分鐘,大可利用“等水開”的時間來做。
是的,這好像是廢話,卑之無甚高論。又如,走路要用兩條腿走,吃飯要一口一口地吃,這些道理誰都懂,但稍有變化,臨事而迷的情況,卻也有之。在近代工業的錯綜復雜的工藝過程中,往往就不能像泡茶喝這么簡單了。任務多了,幾百幾千,甚至有好幾萬個任務;關系多了,錯綜復雜,千頭萬緒,往往出現“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情況,一兩個零件沒完成,耽誤了一臺復雜機器的出廠時間。也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抓的不是關鍵,連夜三班,急急忙忙,完成這一環節之后還得等待旁的部件才能裝配。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沒有什么先后關系,而且同是一個人的活,因而可以合并為:

用數字表示任務,上面的圖形可以改為:

看來這是“小題大做”,但在工作環節太多的時候,這樣做就非常有必要了。
這里講的主要是有關時間方面的問題,但在具體生產實踐中,還有其他方面的許多問題。使用這種方法雖然不一定能直接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我們利用這種方法來考慮問題,卻是不無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