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河山壯麗——中華地理之最(3)
- 中國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 青蛙王子編著
- 5573字
- 2014-01-20 16:14:32
結(jié)冰期最長的河流
黑龍江總長度約5498千米(以克魯倫河為源頭計算),發(fā)源于蒙古肯特山南側(cè),在石喀勒河與額爾古納河交匯處形成。它經(jīng)過中國黑龍江省北界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區(qū)東南界,注入鄂霍次克海的韃靼海峽,將西伯利亞和庫頁島分開,為北亞最長的河流。
黑龍江流域水量豐富,流域年徑流量3465億立方米。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每年4至10月暖季降水量占全年的90%—93%;11月份進入冬半年枯水期,冬半年降水均以雪的形式降落。黑龍江是我國結(jié)冰期最長的河流。它在每年10月下旬開始結(jié)冰,上游在11月初封凍,在5月初解凍;下游在11月下半月封凍,在來年4月底解凍。如此一來,其冰期就長達6個月。
黑龍江流域內(nèi)森林以及金、煤等礦產(chǎn)資源豐富,產(chǎn)魚類,尤以大馬哈魚和鰉魚最為著名。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同時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6平方千米,流經(jīng)9個省區(qū),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像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黃河中游河段流經(jīng)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還不到1千克。而泥沙經(jīng)過黃河入口進入渤海、黃海以至東海的有11.5億噸,其余4.2億噸均在沿河沉積下來。
黃河年平均16億噸的泥沙如果筑成寬一米、高一米的城墻,長度相當于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38.44萬千米)的3倍,相當于赤道長度的27倍。
黃土高原的大量黃土由黃河向平原、向海洋運輸,日積月累,使陸地不斷擴大,海盆不斷淤淺,這樣,不僅在黃土高原的東面形成了巨大的華北平原,而且在我國東部邊緣海中,填造出了一條世界無與倫比的淺海大陸架。現(xiàn)在,渤海、黃海以及東海的大部分都已屬淺海大陸架的范圍。
最早的運河
中國最早的運河是靈渠,乃現(xiàn)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桂林東北60千米處興安縣境內(nèi),全長37千米。
秦始皇為統(tǒng)一嶺南,命史祿于前218年至214年興修靈渠(歷代有修建)。初名秦鑿渠,漓江上游為零水,亦稱零渠、靈渠,因在興安境內(nèi),又稱興安運河,唐后改今名。靈渠至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其設(shè)計之精巧,令人贊嘆。靈渠由鏵嘴、大小大平、泄水天平、陡門、南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組成。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靈渠的建成,保證秦軍南征糧食和物資供應(yīng),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秦始皇增設(shè)了桂林、象郡、南海3郡,擴大了版圖,促進了中原和嶺南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即使到了現(xiàn)在,對航運、農(nóng)田灌溉,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最長的人工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經(jīng)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千米,開鑿到現(xiàn)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對中國南北地區(qū)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qū)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城鎮(zhèn)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它和萬里長城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chǎn)。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fā)展于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縱貫?zāi)媳钡乃辖煌ㄒ馈?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它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shù)領(lǐng)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zhèn),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諸多領(lǐng)域的龐大信息,與長城一樣,可謂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典型象征。
最大的國際界河
中國最大的國際界河是黑龍江。因河水含腐殖質(zhì)多,水色發(fā)黑得名。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黑龍江有黑水、弱水、烏桓河等諸多別稱,公元13世紀成書的《遼史》第一次以“黑龍江”來稱呼這條河流。總長度約5498千米(以克魯倫河為源頭計算),發(fā)源于蒙古肯特山南側(cè),在石喀勒河與額爾古納河交匯處形成。經(jīng)過中國黑龍江省北界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區(qū)東南界,流到鄂霍次克海的韃靼海峽,將西伯利亞和庫頁島分開,為北亞最長的河流。
黑龍江是中國四大河流之一、世界十大河流之一,沿線曾盛產(chǎn)沙金,在清朝達到繁榮,為帶動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簽署最后邊界協(xié)定,將兩國國界以黑龍江為基本界限劃清。它在中國境內(nèi)流域面積約90萬平方千米,從黑龍江南、北兩源匯合起點,至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止,為中俄兩國界河。
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海拔最高的河流。全長290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多達93.5萬平方千米,被藏族視為“搖籃”和“母親河”。
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fā)源,自西向東奔流于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后于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經(jīng)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它在中國境內(nèi)全長2057多千米,在全國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千米,居全國第六;流出國境處的年徑流量為1400億立方米,次于長江、珠江,居全國第三位;天然水能蘊藏量達7911.6萬千瓦,僅次于長江,居全國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也是中國坡降最陡的大河。
在藏語中雅魯藏布江意為“高山流下的雪水”,梵語中布拉馬普特拉河意為“梵天之子”。
最高的懸河
所謂懸河,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又稱“地上河”。流域來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開闊且較平緩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積,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yīng)上升。為了防止水害,兩岸大堤隨之不斷加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地面,就成為了“懸河”。黃河下游是世界上著名的“懸河”,河床灘面高出背河地面一般3—5米,在河南封丘縣的曹崗,竟高出10米。
中國最高的懸河,則指黃河流經(jīng)開封的一段。位于開封市北10千米處黃河南岸的柳園口,這里河面寬8千米,大堤高約15米。由于黃河沖出鄭州邙山后,進入平原,落差驟然變小,泥沙大量沉積,致使開封段的黃河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增高,日積月累,此處的河床已高出開封市區(qū)地平面7—8米,最高處達10米以上,從而導致了兩岸大堤日增年高。正因為黃河被兩岸大堤夾護著從開封城北高處洶涌流過,形似天河,故世人將這種人工奇觀稱之為“懸河”。
最高最大的溫泉河
索布查溫泉河,位于西藏自治區(qū)北部,班戈縣色哇區(qū)東北。索布查,系漢字譯寫的藏語地名,意為疏松花條溝。索布查溫泉河為我國最高最大的溫泉河。其源頭海拔4740米,水溫73.5℃,每秒鐘涌水量為500升,天然熱流量每秒為1925大卡。
索布查溫泉河地處藏北羌塘高原,那里是從事畜牧業(yè)生產(chǎn)的天然牧場。這里的牧民與西藏其他地區(qū)的牧民一樣,以放養(yǎng)牦牛和藏系綿羊為主。牦牛肉和藏系綿羊肉,為牧民的主要食物。牦牛肉味道鮮美,牛奶又可提練酥油(黃油)。酥油、茶葉加食鹽相拌配制的酥油茶,香甜可口,潤口滑腸,是西藏人民必不可少的飲料。
最深的湖
我國最深的湖是長白山天池,它平均水深204米,中心深處達373米,又稱白頭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東南部,是中國和朝鮮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內(nèi),同時也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江之源。正因為它所處的位置高,水面海拔達2150米,所以被
長白山位于中、朝兩國的邊界,氣勢恢宏,資源豐富,景色非常美麗。在遠古時期,長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據(jù)史籍記載,自16世紀以來它又爆發(fā)了3次,當火山爆發(fā)噴射出大量熔巖之后,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形成了現(xiàn)在的天池。
最小的湖
世界上最小的湖是本溪湖,其水面不到15平方米,申報“世界最小的湖”吉尼斯世界紀錄最終獲批,成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第2346號。
本溪湖位于本溪市區(qū)北部大堡臥云山崖之下,為洞中小湖。一泓潭水,被囿于石灰?guī)r洞中,水面不足15平方米,每晝夜流量近2萬噸。四周峰巒回抱,洞口開闊,面向東南。洞前湖水帶流,山光湖色,清幽小巧。
湖形外闊內(nèi)狹,極似犀角做成的酒杯,故稱“杯犀湖”。此外,還有“碑西湖”、“白溪湖”等說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且不易辨認,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本溪湖藥王廟碑文可為佐證)。同治八年(1780年),遼東處士高升堯書寫“遼東本溪湖”五字鑿于洞口上方,此后,這一名字便流傳開來。
別看本溪湖小,卻名揚四海,曾被列入關(guān)東十景。湖水冬蟄春生,水質(zhì)清洌,宜飲宜浴。每年5月,地表水沿巖隙流入洞底,湖水盈溢;入冬后湖水漸少,可秉燭進洞,遠游二三里。
最大的咸水湖
中國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東北部。
蒙古語稱為“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湖”。
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面積4583平方千米,湖長105千米,寬63千米,湖面海拔3195米,西北有布哈河注入,近年來湖水水位有下降趨勢。
湖水每年12月份封凍,冰期6個月,冰厚達半厘米以上。湖中有5個小島,以海心山最大。鳥島位于湖的西部,面積0.11平方千米,是斑頭雁、魚鷗、棕頭鷗、鸕鶿等10多種候鳥繁殖生息的場所,數(shù)量多達10萬只以上,現(xiàn)已建立鳥島自然保護區(qū)。湖中盛產(chǎn)青海湖裸鯉,而其濱湖草原也是良好的天然牧場。
最大的淡水湖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位于在江西省北部,匯集贛江、修水、鄱江(饒河)、信江、撫河等水經(jīng)湖口注入長江。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千米,東西寬50—70千米,北部狹窄僅5—15千米。在平水位(14—15米)時,鄱陽湖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千米,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千米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千米,以致有“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的說法,也使得數(shù)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隨水量變化,鄱陽湖水位升降幅度較大,具有天然調(diào)蓄洪的功能。經(jīng)鄱陽湖調(diào)節(jié),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由于水位變幅大,所以湖泊面積變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遼闊;枯期水位下降,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
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shù)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產(chǎn)魚類100余種,貝、螺產(chǎn)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產(chǎn)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nóng)業(yè)區(qū)。
面積最大的懸湖
位于江蘇省西部的洪澤湖是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懸湖,平均水深1.4米,平均水位時面積為1805平方千米。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于它發(fā)育在沖積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中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洪澤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國自古以來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澤湖地區(qū)。因而洪澤湖的歷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與洪水的抗爭史。洪澤湖的千年古堤就是歷代為治水而建,與都江堰齊名,全長67.25千米,幾乎全用玄武巖的條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彎之說。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qū)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zhèn),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fā)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礦化度最高的湖泊
鹽湖是咸水湖的一種,干旱地區(qū)含鹽度(以氯化物為主)很高的湖泊,咸水湖礦化度為1—35克/升,礦化度大于35克/升的則是鹽湖。鹽湖是湖泊發(fā)展到老年期的產(chǎn)物,它富集著多種鹽類,是重要的礦產(chǎn)資源。
察爾漢鹽湖是我國最大的鹽湖,位于柴達木盆地南部,地跨格爾木市和都蘭縣,由達布遜湖以及南霍布遜、北霍布遜、澀聶等鹽池匯聚而成,格爾木河、柴達木河等多條內(nèi)流河注入該湖。
“察爾汗”是蒙古語,意為“鹽澤”。鹽湖地處戈壁瀚海,這里氣候炎熱干燥,日照時間長,水分蒸發(fā)量遠遠高于降水量。因長期風吹日曬,湖內(nèi)便形成了高濃度的鹵水,逐漸結(jié)晶成了鹽粒,湖面板結(jié)成了厚厚的鹽蓋,異常堅硬。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于鹽蓋之上。
鹽湖東西長160多千米,南北寬20—40千米,鹽層厚約為2—20米,面積5800平方千米,海拔2670米。湖中儲藏著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供全世界的60億人口食用1000年。還出產(chǎn)聞名于世的光鹵石,它晶瑩透亮,十分可愛。伴生著鎂、鋰、硼、碘等多種礦產(chǎn),鉀、鹽資源極為豐富。
最大的高原湖泊
中國最大的高原湖泊是云南的滇池,因其美麗而被人們譽為云南高原上的一顆明珠。滇池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而構(gòu)成的高原石灰?guī)r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湖面南北長39千米,東西寬13.5千米,平均寬度約8千米。湖岸線長約200千米,湖面積318平方千米,湖水最深度為8米,平均深度為5米,蓄水量約15.7億立方米。在云南眾多湖泊中,它的面積最大;在全國的內(nèi)陸湖泊中,它占第6位。
素有“高原明珠”之美稱的滇池,是昆明風景名勝的中心。在這里,游覽內(nèi)容非常豐富,既可環(huán)湖探訪石器時代的遺址,追尋古滇王墓的蹤跡,探索云南文化搖籃的奧秘;又可在岸上游覽西山、白魚口、鄭和故里、盤龍古寺、官渡金剛塔等十數(shù)處名勝古跡;還可以深入環(huán)湖海口、昆陽、晉寧、呈貢、官渡、黑林鋪等大小城鎮(zhèn)考察風俗民情。五百里滇池的岸邊,游覽勝景也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