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豐碑不朽——中華城市之最(1)
- 中國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 青蛙王子編著
- 5539字
- 2014-03-13 17:26:42
現存最小的城
現存最小的城是北京北海公園南門外西側的團城。
團城位于北海公園南門外西側,北海與中南海之間,又稱瀛洲,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團城是一座由磚砌的團型城垛式建筑,城高4.6米,周長276米,面積僅4553平方米。只有故宮的1/33。團城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歷史悠久。早在800年前的遼代,這里是湖泊中的一個小島,俗稱“圓坻”。金滅遼后改燕京為中都,金世宗完顏雍于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以瓊華島為中心建造太寧宮,當時將挖湖的泥土擴充瓊華島和圓坻及附近的小土丘,在瓊華島上建起了廣寒殿,同時在圓坻上也建了一座殿宇,和廣寒殿遙遙相對。團城成了這東、西兩宮聯系中心,所以忽必烈很欣賞這個小團城。傳說在選擇大內地址的時候,忽必烈先來到團城上,環視周圍的景色,然后捻弓向東射了一箭,箭落之地就成了建造大內宮殿的地址。團城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最大的古城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古城是唐代興建的長安城,今日的西安市只是長安城的一小部分。
長安古城的地點由于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大致都位于現在中國陜西的西安和咸陽附近。先后有十七個朝代及政權建都于長安,總計建都時間超過1200年。
它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唐朝時長安城周長36.7千米,南北長8.65千米,東西長9.72千米。全城東西向街道有14條,南北向街道有11條,最寬的大街寬150米,一般干道寬也有30米以上,當年有居民120萬以上。全城用墻壁隔成108個坊,每個坊都有門。城東西各有一個集市:東市是國內市場,西市是國際市場。可惜的是,這座當年世界上最大的集市現已不復存在了。
歷史上建都最悠久的城市
西安市為陜西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是我國新興的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最多、歷史最悠久、時間最長的都城。
西安位于陜西省中南部,關中盆地中部,渭河南岸。市區面積為861平方千米,市區人口為257.6萬,民族有漢、回、滿、蒙古族等。
這是一個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從前1126年至公元907年,在西安先后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幾個朝代。此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李自成等也曾在這里建立政權。各朝代在西安建都歷時1100多年,比歷史上建都時間較久的洛陽長100多年,比北京長300多年。
最早的古都殷墟的所在地
安陽是中國既有文字可據,又經考古證實最早的古都殷墟的所在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有“中華第一都”之稱。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273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安陽位于中國太行山東麓沖積扇平原上,地處河南省的最北端,與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交界處,素有“豫北咽喉,四省通衢”之稱。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10月13日考古發掘至今,先后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千米以上。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
古代南方最大的都城
楚紀南故城是中國東周時期楚國郢都故址,是我國古代南方最大的都城。在湖北省江陵縣城北約5千米處。因在紀山之南,漢以后史稱紀南城。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文王元年(前689)自丹陽遷都于此,至項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拔郢止,楚國在此建都400余年。
紀南古城池東西長4.5千米,南北寬3.5千米,城垣周長15.5千米,總面積15.75平方千米,幾近荊州城的3倍。
城墻為夯土筑成,高4到7.5米,城墻四周有城門7座。城垣上部寬10—15米,南城垣上的報警烽火臺高大壯觀,依稀可辨。城內臺基遺址遍布,城東南有密集的宮殿建筑遺跡,現存80余處夯土臺基,有的長寬均達百余米。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城墻最多最大的城市
古城西安,位于美麗富饒的關中平原中部,是陜西省省會。西安明城墻是至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明城墻,平均高度12米,墻頂全部用石鋪成,最厚12米,4輛汽車可在城墻上并行。城墻四周還構筑碉堡2000座,共有垛口13616個,藏兵窩鋪200座。
據記載,西安明城墻是明洪武三年至明洪武十一年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北、東、南延伸擴建而成。距今已有600余年,城墻高12米,基寬18米,頂寬14米,東西各長2.65千米,南北各長4.2千米。
最早的城市平面圖
南宋紹定二年(1229)繪制的平江府(今蘇州市)城市平面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
蘇州位于長江下游,是太湖水系和隋代鑿通的大運河的航運中心。
平面圖上繪有65個坊,300多座橋梁,50多座寺觀廟宇,反映了蘇州河道縱橫、橋梁密布的城市地理特色。城市中心為平江府政治軍事機構駐地,從平面圖上反映出其府舍建筑秀麗,四周城檐樓觀圍繞,內分府院、廳堂、兵營、住宅、庫房和后面的大花園等六區。
平面圖中的方位、比例、尺度都掌握得很精確,制圖水平很高。它的繪制運用了中國古代流行的傳統地圖畫法,在平面位置上,畫出了表達對象的簡煉形象。這樣就把該城的建筑物,建筑物的外形輪廓、規模、立面造型等形象地表現出來。
這種表達方法繼承了中國風景畫的技藝,將科學性及一定的夸張手法融為一體,獨具風格。該平面圖現藏于蘇州市博物館。
現存古代最大的城
現存最大的古城是江蘇省的南京市。這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名城,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南京又名石頭城,南北長10千米,東西寬5.67千米,周長33.4千米,若要沿城步行一周,約要一天的時間。城墻最高18米,最低6米,平均高12米,有4層樓房那么高,最厚的地方有12米。原有城門13個,后因實際需要,又陸續增辟11個,現在共有24個城門。
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就在今中華門外長千里筑城,稱為越臺。以后,東吳、東晉、六朝等都對城墻進行修建。現在這座城墻,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采納了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自洪武二年(1369)至洪武六年建成的。
城墻依據自然地形建造,東北有富貴山、九華山和北極閣,西南有臺山和清涼山,北有獅子山,南北兩邊有秦淮河環繞,東北城外緊臨玄武湖和紫金山。依山傍水,十分壯麗。
泉水最多的城市
素有“泉城”之稱的濟南市,自古就以泉水眾多著稱于世,是中國也是世界泉水最多的城市。“泉城”位于山東中部,南倚泰山、北臨黃河。這些泉水,主要分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和五龍潭等四大泉群。
濟南的名字來源于西漢時設立的濟南郡,含義為“濟水之南”,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濟水即俗稱大清河,古濟水(音己,三聲)發源于現河南省濟源市,流域大致相當于現在的黃河山東段。后因黃河改道被其奪取河床,成為了黃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濟源、濟南、濟陽、濟寧等地名還是保存了下來。境內河流較多,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環繞老城區的護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市內的大明湖(水源來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市轄的白云湖。百脈泉、黑虎泉等公園內也布有大小泉池。著名的趵突泉就在濟南,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老舍先生曾多年居住濟南,所著《趵突泉》一文勝贊之。
橋梁最多的城市
蘇州,古稱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前514年建城,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是中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4個)之一,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隋開皇九年(589)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
蘇州位于江蘇省東南部的太湖之濱,湖蕩遍布,河流縱橫,橋梁密布,是我國橋梁最多的城市,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目前蘇州計有大小各種橋梁310余座,這在我國其他城市是少有的,給風景秀美的江南游覽城市增添了艷麗。站在隨處可見的石橋上,就見到小巷中舟楫如梭,機動水泥船、小木船以及由拖輪牽引的運輸船隊,構成了水城蘇州特有的動人景色。
園林最多的城市
蘇州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面積8488平方千米(市區面積142.6平方千米),人口546.1萬。因地處姑蘇山故名蘇州。是一座國家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游覽勝地。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的美譽。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1985年,蘇州園林即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這里的古典園林建筑集我國園林藝術的精華,聞名遐邇,有記載可查的園林庭院數以百計,是我國園林最多的城市。
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筑,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于春秋時期的吳國建都姑蘇時(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興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園林有19處。園林占地面積不大,但以意境見長,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移步換景,變化無窮。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園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上名稱最多的城市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它在歷史上也是中國歷代王朝軍事重鎮或都城所在。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和歷史的變遷,北京的名稱也被不斷地更改。據統計,北京的正名、別稱有60余個,稱得上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
北京地區在上古時稱幽陵;夏代稱冀州;周喚薊;春秋戰國謂燕;秦署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有、伐戎;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范陽郡;遼改為幽都,建南京,稱燕京,又改為析津府;金建中都,改析津府為永安府,又改大興府;元稱大都;明朝永樂元年(1403)起始稱北京,置順天府,公元1421年改稱京師;清代稱北京;1928年改北京為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復稱北京。以上僅是比較常見的名稱。
北京在歷史上還曾叫過宛平、燕山府、圣都、汗八里。從公元1153年開始,經歷了元、明、清幾個朝代,歷時800余年,北京一直處于國都的地位,因此又得到了各式各樣的別稱、美稱,如長安、春明、日下、京華、都門、帝州、帝臺、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
最大的石油城市
中國最大的石油城市是黑龍江省大慶市。它位于黑龍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上,東南距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150千米,西北距齊齊哈爾市139千米。全市總面積為2216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5107平方千米。
1959年發現這里將成為中國第一個大油田時,正值建國10周年,所以為了紀念這個喜慶的日子,便將之起名為大慶油田。50年來,大慶累計為國家貢獻原油20多億噸,上繳利稅1.7萬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500多億美元;富有活力的農牧業和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的地方經濟蓬勃發展,在國家統計局全國城市綜合實力評比中名列第19位。
最大的邊境城市
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是遼寧省丹東市。丹東處于遼東半島經濟開放區東南部鴨綠江與黃海的匯合處,地處東北亞的中心地帶,是東北亞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重要交匯點,是連接朝鮮半島與中國及歐亞大陸的主要陸路通道,是中國萬里長城的最東端起點和中國萬里海疆的最北端起點。
丹東具有沿海、沿江、沿邊的獨特優勢,與朝鮮半島有300千米的邊境線,丹東鐵路距平壤220千米,距首爾420千米,是連接日本下關、韓國首爾、朝鮮平壤、中國北京和俄羅斯莫斯科的歐亞鐵路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丹東港距韓國的仁川港僅245海里,是聯結韓國、日本十分便利的海上通道。被稱為“21世紀偉大壯舉”的國際大通道,計劃從東京起,通過正在興建的“日韓海底隧道”,穿過朝鮮半島,從丹東進入中國,過南亞、中近東,到莫斯科,直達英倫三島。建成后,將大大加強丹東作為大通道東大門的戰略經濟地位。丹東將成為中國及歐亞大陸經陸路、海路與日本、朝鮮半島開展經貿合作的重要城市。
離海岸線最遠的城市
離海岸最遠的城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烏魯木齊市。它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北麓,離海岸線的最近距離是2250千米,這也是吉尼斯紀錄中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城市。
烏魯木齊市市區面積40多平方千米,人口120多萬,十幾個民族中以維吾爾族和漢族人口最多,其中有7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該市擁有以冶金、機械、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紡織、食品、皮革等現代化企業為主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鐵路、航空四通八達,是一個新興的內陸城市。
海拔最低的城市
天津,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市中心距北京137千米,是著名的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天津位于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近代工業的發源地、近代北方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我國北方的海運與工業中心。作為擁有中國第四大工業基地和第三大外貿港口的大都市,自從2006年濱海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政策后,重新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2013年,它將承辦第六屆東亞運動會。
天津市是“退海之地”,絕大部分是由古黃河3次北徙沖積而成的平原,地勢由西北山區向東南漸低,呈簸箕形向渤海傾斜。全市一般海拔2—5米。最北部燕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00—500米之間。九山頂為天津市最高點,海拔1078.5米。天津市為我國海拔最低的城市。
海拔最高的城市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區的拉薩市,海拔3687米,被譽為最接近天空的城市。全年日照時間3000小時以上,素有太陽城之譽稱,是我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