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文”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寫作“”,是個象形字,表示“一個身有花紋袒胸而立之人”,本義是紋理。《說文解字》解釋為“錯畫也”,即各色交錯的紋理。后世引申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文德教化等。“化”則是個會意字,出現稍晚,本義是教化。《說文解字》解釋為“教行也”,即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言行。“化”字從“人”從“匕”,《說文解字》曰:“匕,變也,從倒人。”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兩個人組成,要使兩人和諧融洽,相順而不悖,就需要遷善、感化和教化。后世引申為改易、變化、生成等。

“文”、“化”二字并用,最早見于《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段話中,“天文”與“人文”相對,“天文”指天道自然規律,即天地日月往來交錯;“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人際間縱橫交織的社會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構成的復雜網絡。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相聯系,“以文教化”“因文教化”的意蘊十分明確,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注重文德教化的政治思想。西漢以后,“文”與“化”合成一詞,劉向《說苑·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

近代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西方社會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文化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人們對文化多維內涵的認識更加深入。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基本的共識:人類自產生以來,由于生存需要而不斷進行的有意識的活動(勞動),促進了與“天道”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人道”的形成。由“天道”到“人道”,這便是文化創造的過程。作為人的創造的結果,文化是主體的人與客體的自然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人是文化的創造者,文化也同時創造了人,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關系。例如,一塊天然的玉石,起初并不具備任何文化的意蘊,但經由人工的打磨與雕琢,在注入了人的勞動技能、審美取向與價值觀念之后,便具有了“文化”的意義。由此可見,文化的實質在于“人化”,在于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也包括自身)而逐步實現自我價值觀念的過程。一般來說,“人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通過實踐、勞動的形式,改變自然物的面貌、性質、結構、存在方式等,使之融入人的思想,這是最常見、最普遍的形式;二是以解釋、言說的方式賦予自然物以意義,使“自在”的自然物顯示人可以理解和把握的意義;三是創造人工自然或第二自然,如轉基因生物、人工合成材料等;四是創造信息化的存在、虛擬的存在,如網絡世界等。

關于“文化”這一概念,學者們提出了500余種解釋(1)。有人主張文化在結構上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層次;有人主張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人主張物質、制度、行為、精神四層次;還有人以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風俗習慣為文化之六大子系統等等。

以上諸種分析中,以四層次說為較完整而簡明。物質文化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制度與行為文化反映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精神文化則反映人與自我的關系。物質文化作為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處于文化諸層次的底層,與經濟基礎的距離最近,往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革而迅速變革。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介于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前者通常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革,較之物質文化,對生產力變革的反應稍有滯后;后者受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影響。精神文化處于整個文化結構層次的最高層,與經濟基礎之間的聯系受諸多中間環節的影響而模糊,因為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層心理,故而最難改變。但也正因為如此,精神文化成為文化的核心與精髓,成為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相區別的本質所在。文化結構的四個層次,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統納入其中,全面反映了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區別,體現了廣義“文化”的具體構成。

文化具有國別性、民族性。在世界歷史上,各個民族和國家基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環境,創造了屬于自己同時也屬于全人類的文化。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中國”的內涵經歷了不斷反復和漸次擴展的過程。早在距今3000年前,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周圍異族慢慢融入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因自認為居于天下之中央,故稱中國,而將周邊地區稱為四方。秦漢以后,以漢族為主體的大一統中央政權建立。此后,歷代版圖時有損益,但基本趨勢是不斷拓展。清代強盛時,疆域“東極三姓所屬庫頁島,西極新疆疏勒至于蔥嶺,北極外興安嶺,南極廣東瓊州之崖山”(2),包括今蒙古國全境,以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的部分領土。新中國成立,在與周邊相關國家簽署邊界條約后,形似雄雞的中國陸地版圖最終確定。正是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境內各民族間通過雜居、混合與相互融合,相互間的聯系愈益頻繁,諸如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等民族共同體要素逐步形成并漸趨完備,從而進一步形成自覺的民族觀念。尤其是隨著近代西方列強的侵入,各民族更增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整體意識,“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遂成為境內56個民族的共同稱謂。因此,“中華民族”是歷史形成的民族實體,“中”,謂居四方之中,“華”,謂輝光、文采與錦繡。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歷史上曾長期領先于其他文化,作為人類先進文明的代表,對于人類有著偉大的貢獻。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澤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絕雅致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等,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作為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任何文化都有其發生、發展的歷史。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也經歷了不斷揚棄、更新和再生的演變。本書所論中國文化,主要就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植根于古代中國人生存的自然-社會環境,是我們的先輩在認識、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偉大創造,是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它雖是歷史的結晶,但并不只是陳列在博物館里供人觀覽,而是依然有著持久、鮮活的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最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屬性,這種屬性甚至已經內化為我們民族的基因,成為孕育現代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歷史根據和現實基礎,“規定”著未來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因此,傳統文化距離今天并不遙遠,而是仍然時時刻刻強烈地影響著我們。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便于組織教學,本書直接或間接運用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謝!


(1) 許嘉璐:《文化與語言》,《中國教育報》,2000年10月17日。

(2) 《清史稿》卷五十一,《地理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朝阳县| 南部县| 陆丰市| 威远县| 阳西县| 朝阳区| 察哈| 赣州市| 故城县| 淮滨县| 延长县| 辽宁省| 綦江县| 黄平县| 棋牌| 逊克县| 丹寨县| 敦煌市| 阆中市| 宁安市| 青铜峡市| 英超| 新津县| 郓城县| 温州市| 固安县| 秦安县| 玉龙| 石林| 麦盖提县| 富川| 棋牌| 海晏县| 咸宁市| 陆河县| 长葛市| 隆子县| 侯马市| 南郑县|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