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概論
- 韓業斌
- 5799字
- 2020-09-09 17:52:00
四、唐律的基本精神及歷史地位
1.“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
所謂“一準乎禮”,即完全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論依據。(1)從《唐律》的基本綱領看禮法結合。作為唐朝法律基本綱領的禮,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體現禮的宗法等級原則。其二,體現禮的仁義德治精神。(2)從《唐律》的規范來源看禮法結合。首先,直接源于禮的法律規定。例一,關于“八議”的特權制度。例二,關于“七出三不去”的離婚制度。其次,間接源于禮的法律規定。例關于“不孝”罪。(3)從唐朝法律的其他方面看禮法結合。其一,由“疏議”看禮法結合。以儒家經典來解釋法律,即對法律的宗法社會基礎和禮教精神氣質的重新建構;法律規范雖然在表面形式上依舊,但是內容實質卻已發生某種變化。《唐律》的“疏議”就是繼其余緒而總其大成?!笆枳h”對于儒家經典廣征博引,動輒子曰詩云;據粗略統計,“疏議”引用的儒家經典約有十余種;(7)其二,由其他法律形式看禮法結合。唐朝的令、格、式同樣與禮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是令、格、式原文已經散佚而已。日本的著名中國法制史學者仁井田升在復原“唐令”時指出:唐令不僅與古代典章制度,特別是與《周禮》有很深的關系;而且與唐朝的禮諸如《貞觀禮》《顯慶禮》《開元禮》也有很深的關系,上述禮中有與祠、儀制、衣服、鹵簿、假寧、喪葬各令相當的規定。這表明:往往令中有禮,禮中有令,或禮和令兩存;禮與令在發生沖突時,則不乏依令修禮或據禮變令的情況。(8)而就禮與令的關系言,禮是源,令是流;禮為主,令為次;禮處重,令屬輕。凡是禮有規定的,著為令;禮無規定的,令也闕??梢姡屏钜彩恰坝诙Y以為出入”和“一準乎禮”的。清代名儒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認為“《唐律》一準乎禮”,是信而有據的。
2.科條簡要,繁簡適中
唐律全篇僅為12篇,502條,寬簡適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唐朝立法充分吸取前代經驗,技術相當完善。名例篇與其他各篇之間的律條相互呼應,綱舉目張,在同一篇中各條之間,以及同一條中各項之間,彼此關照。鑒于人們的行為千差萬別,而律條畢竟有限,為了盡可能不放過任何犯罪,《名例》篇中關于“本條別有制”,“輕重相明”,以及《雜律》篇關于“坐贓”“違令式”“不應得為”等規定,在當時的條件下,都是比較可行、比較得當的。
3.立法技術完善
唐律在繼受前代立法成果的基礎上,具有結構嚴謹,用語概括、規范等特點,律條的文字簡要,概念比較明確,用語比較確切,疏議的理論深度和文字工夫等,在中國古代法典史上,無疑是空前的。進一步明確了公罪、私罪,化外人犯罪等原則和概念。
就唐朝法律在我國封建社會中的歷史地位而言,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第一,什么是唐朝法律的真正貢獻?或者說獨創性的貢獻?例如《唐律疏議》的意義和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前朝法律散失而為后世統治當局和學者建構起來的;實際上,在我國封建社會法律史上真正具有獨創性的時代,也許是魏晉南北朝。第二,對于唐朝法律的歷史地位的評估,還應包括其他法律形式,例如,民間社會自發形成的習慣和習慣法等;唐朝以前的習慣和習慣法規則甚少,宋明以降則漸次增多,尤其是清代。這些規則對于社會生活秩序以及經濟秩序非常重要,也是中國法律史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唐律是中國傳統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系形成的標志。唐律在中國古代法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襲了秦漢立法的成果,吸收了漢晉律學的成就,表現出高度的成熟性,并且深深影響了宋元明清的立法。
(一)唐朝法律對于后世法律的影響
(1)唐朝法律對于宋朝法律的影響。據《宋史·刑法志》說:“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隨時損益則有編敕?!边@說明兩點:一是宋朝法律大抵承襲唐朝;二是宋朝自身的法制特色在于編敕,但實際上也是沿用唐朝后期和五代以來的傳統。兩宋300余年時間,總計修訂50余部法典,大多散佚;今存著名的《宋刑統》,其在篇目和內容方面大致抄襲《唐律疏議》,主要變化有:其一,法典命名的不同?!端涡探y》不稱“律”而叫“刑統”,顯然是沿用唐宣宗時期《大中刑律統類》的名稱。其二,法典體例的不同?!端涡探y》將律、敕、令、格、式加以綜合編撰,以律為體,把敕、令、格、式以及注、疏議、問答分編于后;又在12篇目以下分門別類,總計213門。其三,《宋刑統》雖然襲用“五刑”,但是,卻將死刑以外的笞、杖、徒、流改為“折杖法”,執行時一律“用常行杖”;對于死刑,犯有“十惡”中的謀反、謀大逆、謀叛和惡逆四大罪名者,“準律用刑”,其余則“決重杖一頓處死,以代極法?!逼渌?,內容方面的不同。一是在《名例》中增加“一部律內余條準此條”一門,總計44條;二是在《戶婚》中增加戶絕資產、死商錢物、典賣指當論競物業和婚田入務4門。但唐朝法律對于宋朝法律的影響并非人們通常所說的那么深廣,因為制敕和例都是根據宋朝自身的社會現實作出的法律回答;雖然名稱或有繼承,但是內容變化不小。
(2)唐朝法律對于遼、金、元三朝法律的影響。根據《遼史·百官志》記載:遼建國以后,“大略采用唐制”,制定官制,頒行律令。后遼代制定的《重熙新定條例》和《咸雍重修條例》,名稱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內容大致參遼酌漢修訂而成;所謂漢法就是《唐律》。據《金史·刑》的記載:金代在滅遼代與北宋以后,曾經多次修訂法律,大抵均以《唐律》為歸依;例如,熙宗時期著名的《皇統制》,就是“以本朝舊制,兼采隋、唐之制,參遼、宋之法,類以成書?!碧┖驮辏?201)編撰《泰和律義》,篇目結構與《唐律》相同;《金史·刑》稱其為“實《唐律》也。”雖然元代自始至終沒有完成統一適用于蒙古、漢、回回各族的法典,在它的法律系統中,包括有蒙古法、漢法和部分回回法在內的多元因素,不同民族適用法律之間的差異也非常鮮明;但是,元代法律的主體部分,還是施行于漢族臣民的傳統封建法律。自13世紀初到元代建立,元代法制比較復雜;但是,它的一個基本傾向是為了逐漸適應于對漢族地區進行統治的需要,行用金代《泰和律》,《元史·刑法志》所謂:“百司斷理獄訟,循用《金律》;從今存名著的英宗至治三年(1323)編撰的《大元通制》來看,篇目大致與《泰和律》相同;(9)上文提到的《泰和律》實即《唐律》。
(3)唐朝法律對于明朝法律的影響。明初修律,受《唐律》影響較大,《明史·刑法志》說:“洪武元年(朱元璋)又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講《唐律》,日進二十條?!笨梢娋忌舷聦Α短坡伞分v求頗為認真,立法定制也是如此。洪武六年(1373),《明律》“篇目一準《唐律》”洪武三十年(1397)頒行的《明律》,一改舊律的編撰體例,而以名例、吏、戶、禮、兵、刑、工7篇構成,共460條,篇目和條文均有減損;內容于《唐律》也頗有損益,學者認為:“《唐律》在《大明律》中仍然適用者,占61%以上。”(10)
(4)唐朝法律對于清朝的影響。清朝在入關以前就已開始注意吸收漢人的文化與法律制度。(參見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入關初期,一方面沿用《明律》,順治元年(1644)攝政王多爾袞就曾下令“自后問刑,準依明律”;另一方面則本著“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原則措手制定《清律》。這部《大清律例》先后經過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歷時將近百年方才告成;這部法典的篇目結構與《大明律》相同,具體是名例、吏、戶、禮、兵、刑、工等7篇,47卷,436條,附例1049條。
(5)值得注意問題:《唐律》對于后來的影響逐漸消逝、減弱。唐朝法律,尤其是《唐律》之所以能發生久遠的影響,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古代社會某些基本不變的結構性因素的長期存在。換言之,這種不變的結構性因素的存在,使后世參照《唐律》來修訂自己的法典成為可能;而變化則是漸進、緩慢的,盡管最終的積累總量非常驚人,每個朝代通過各種法律諸如制敕、例等來適應和滿足這一漸進變遷的需要。唐朝的法律作為一種已經過去的、“死”的法律當然無法產生具有實質意義的影響。
作為萬世之常經的“律典”,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也導致了它的不變:一是,就各個朝代本身而言,“律典”大多制定于開國之初,作為“祖宗之法”,子孫不敢輕易將其改變,這一點唐、宋、明、清各朝均有體現;二是,就整個封建時代來講,我國古人崇尚權威、崇尚傳統的心理結構,致使他們對于改變傳統具有很大的猶豫,這種心理在面對唐朝法律尤其是像《唐律》這樣一部偉大的法典時尤甚。(11)
(二)唐律對亞洲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對于以《唐律》為中心的中國法律對東亞各國的影響,前輩學者楊鴻烈《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和楊廷?!短坡沙跆健芬延蟹浅>康奶接憽?/p>
(1)唐朝法律對于朝鮮法律的影響。中朝兩國交往的歷史極為悠久,并且我國法律對于朝鮮的影響也較早。有學者認為,“朝鮮立國初期的法律制度源于周、漢”。
朝鮮半島真正進入“律令”時代,是在模仿唐朝法律以后。公元675年,新羅統一百濟、高句麗,時值唐朝盛世,也是“律令”時代的完備時期;當時中國與朝鮮兩國的關系更為密切,不僅新羅商人足跡遍布各地,而且長安的新羅留學生多達260人。據此,學者認為,唐朝法律由此輸入新羅是無可懷疑的事情。10世紀初葉,王建重新統一全國,國號“高麗”,它的法制也漸次可考;在高麗王朝共計474年(918—1392)時間里,它的政治、經濟、法律基本沿襲唐朝?!陡啕愂贰ば谭ㄖ尽份d曰:“高麗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參酌時宜而用之。”
(2)唐朝法律對于日本法律的影響。從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講,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浮海相通歷史悠久。考古學研究表明:早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3世紀),中國、朝鮮的鐵、銅、陶器及其制造技術和水稻耕作方法等已相繼傳入日本。從法律接受的角度說,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是推古天皇(592—628)時期圣德太子的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化改新”(645);圣德太子執政時期制定的“冠位十二階”與“憲法十七條”,深受我國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響。為了攝取我國的先進文化,日本留唐學生絡繹而來。自630年至894年,總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到達長安的有13次,多至500~600人,少則50~60人。值得注意的是,在留唐學生中不乏研究唐朝禮法者,例如大和長岡在長安學習唐朝法律,回國以后與吉備真備共同修訂律令24條;吉備真備回國時曾帶回唐禮,這對日本禮儀的制定頗有影響。“大化改新”則是日本法律接受史上首次全面輸入唐朝政治、經濟制度和“律令”體系。例如,仿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縣里制,建立“八省百官”制和國郡里制的中央集權與天皇專制政治;又如,按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制”和“租庸調制”。這樣,日本逐步過渡到封建社會。著名的《大寶律令》,據說這部法典是根據唐朝《永徽律令》和武則天垂拱元年《垂拱格式》制定的。從篇章結構看,《大寶律》12篇,次序與《唐律》完全一致;就具體內容講,也是基本采取《唐律》而成的,不僅文辭相同或相近,而且內容也只是對《唐律》加以簡化。例如《唐律》有“十惡”,《大寶律》則刪去“不睦”和“內亂”,成為“八虐”;再如《唐律》有“八議”,《大寶律》省去“議勤”與“議賓”,構成“六議”;又如《唐律》有“五刑”,《大寶律》也有“五刑”,只是將“流刑”的道里數字去掉,改為“近流”“中流”和“遠流”三等。有關司法組織、訴訟程序、刑罰適用和執行等,大多也是對《唐律》加以簡化和減輕;其他的諸多罪名也與《唐律》相同或相近。對此,學界已有詳盡討論。
朝鮮的《高麗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寶律令》、越南李太尊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借鑒了唐律,唐律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唐律對我國封建法律制度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例如宋朝的“法制用唐律、令、格、式,而隨時損益”。元朝的《至元新格》的二十篇,同唐律的九篇,其他八議、十惡、官當之制,都沿用唐律。唐律對明清律也有明顯的影響??傊?,唐律是我國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唐律其影響所及不僅限于中國境內,對亞洲許多國家封建法律制度的發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唐律和唐朝高度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一樣,在古代歷史上曾大放異彩,在世界法律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第四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陳寅?。骸端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3.王立民:《唐律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楊廷福:《唐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5.岳純之點校:《唐律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思考題
1.唐朝前期的主要立法活動有哪些。
2.唐朝的法律形式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3.唐律的主要特點及歷史地位評價。
4.唐律對宋元明清時期的法制有何影響。
5.唐代法制對周邊國家有何影響。
(1) 《論語·為政》。
(2) 《春秋繁露·基義》。
(3) 關于“科”的流變的比較詳盡的討論,參見張建國:《“科”的變遷及其歷史作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4) 陳仲安先生認為《麟趾格》作為正式頒布的法律文書至東魏才形成。參見陳仲安:《麟趾格制定經過考》,《文史》第21輯。
(5) 史彤彪:《中國法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頁。
(6) [日]岡野成:《日本唐律文獻學上的研究》。
(7) 高紹先認為共有20余種,參見高紹先《〈唐律疏議〉與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現代法學》1997年第2期。
(8) 詳細的討論,參見[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遺》,長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840-841頁,第858-864頁。
(9) 參見姚大力:《論元朝刑法體系的形成》,《元史論叢》第3輯,第125頁;另見楊廷福:《唐律初探》,第159頁;仁井田升認為:《大元通制》中的“條格”與唐令和宋令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參見仁井田升:《唐令拾遺》,第838頁。
(10) 錢元凱:《〈大明律〉和前朝的法典有何關系?》,陳鵬生主編:《中國古代法律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頁。楊鴻烈指出:“中國法律到了明代可以說有長足的進步,明太祖朱元璋和其他一般立法家都極富有創造精神,所以那一部洪武三十年更定的《大明律》,比較唐代的《永徽律》更為復雜,又新設許多篇目,雖說條數減少,而內容體裁,俱極精密,很有科學的律學的楷模?!睏铠櫫遥骸吨袊砂l達史》(下),第746頁。
(11) 對于我國“律典”的變與不變,以及其他形式法律的變化原因,美國學者馬伯良也曾論及,參見馬伯良《〈唐律〉與后世的律:連續性的根基》,高道蘊等編譯《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