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厭詐
【拼音】bīng bú yàn zhà
【注解】厭:嫌惡。詐:欺騙。
【釋義】打仗時不以欺詐為非。指用兵打仗要盡量用計謀迷惑敵人。
【例句】古人講,兵不厭詐,我們就是要善于運用計謀來戰勝敵人。
東漢安帝時,由于官吏腐敗,殘酷剝削壓迫少數民族,引起羌人起義,對內陸漢人構成嚴重威脅。
有一年,羌軍大舉圍攻武都郡。在這危急時刻,安帝任命虞詡為武都太守,讓他率兵支援武都。虞詡的部隊到達陳倉、崤谷一帶時,遭到羌軍的阻擊。虞詡審時度勢,考慮到羌軍強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隊停止前進,派人四處揚言說已經奏請朝廷增調大兵,等援兵到后再繼續前進。羌人不知是計,便松懈了斗志,放縱軍隊四處搶掠。這時,虞詡率軍突然發起進攻,沖破了羌軍防線,每天行軍一百多里趕往武都。起先,羌軍緊追不舍,虞詡就讓士兵逐日增灶;羌兵見了,以為漢軍每天都在增加兵力,因此不敢再追。漢軍安全到達目的地,將士們不明白虞詡的戰略,向他請教說:“從前孫臏行軍作戰,每天減灶,而您卻要增灶,兵書上說,每天行軍三十里,前后照應,才可以保證安全,而我們卻要行百里,這是什么緣故呢?”虞詡答道:“羌兵人多,我軍人少,難以與他們正面對抗,因此在策略上有使用計謀的必要。我軍迅速行動,是為了擺脫跟蹤之敵;孫臏佯裝弱小而減灶,我軍佯裝強大而增灶,這是在不同情況下,采取的不同策略。這就叫‘兵不厭詐’呀!”
當時,武都守軍不足三千人,而羌兵卻有上萬人馬。兩軍對陣時,虞詡下令士兵先用弱弓射擊,羌兵見漢軍弓箭無力,就放心大膽地往前沖。等到羌兵逼近時,虞詡下令改用強弓硬弩集中射擊,頓時箭如飛蝗,羌兵傷亡慘重。漢軍乘勝追擊,羌兵大敗而逃。
虞詡不但善于用兵,而且也很會治理地方。他在邊境一帶修建了許多營壘,把避亂逃亡的老百姓召集回來,妥善安排他們的生活。這樣,武都郡很快就恢復了安定。
【出自《后漢書·虞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