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文學史觀照

導論

文學史研究涉及兩大范疇的理論問題:“文學”與“歷史”。在文學史研究中,是強調“文學”從屬于“歷史”,將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及作品看作“歷史事件”來處理,是史學論述的一種分支呢?還是強調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審美性,立足于“文學”本身呢?或者簡單地說,文學史究竟是“文學”,還是“歷史”?這一文學史內部的基本的沖突和對立,貫穿、滲透于文學史研究和寫作的觀念形態(tài)、理論方法、操作過程乃至生產途徑等多方面,由此形成了幾對矛盾性:“文化史(思想史、社會史)與詩學史之間的矛盾性;具體作家、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和文學傳統的持續(xù)性、穩(wěn)定性之間的矛盾性,文學史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作為審美對象的‘現時性’之間的矛盾性”(1);或者還要包括“文學史著”與“文學史教科書”之間的矛盾性。這些矛盾性制約著文學史的分期斷代及文學經典的建構、文學的價值判斷,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是進入文學、進入文學史研究所必需的。

韋勒克評述說,“多數文學史著作,要么是社會史,要么是文學中所闡述的思想史,要么只是寫下對那些按編年順序加以排列的具體文學作品的印象和評價”(2)。傳統的泛歷史主義文學史觀,導致文學研究過程中的“文學性”基本被遮蔽在“歷史性”的陰影下,“歷史決定論”“歷史目的論”所要求的歷史的“真實性”,成為壓迫文學史寫作和研究的最大的意識形態(tài)。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當代文學史的寫作將文學與政治相等同,歷史的講述和結構成為第一位,正是這種壓迫的結果。而“新時期”以來對原有文學史解釋結構的挑戰(zhàn),是試圖以“現代性”的整合價值打破這種壓迫,至于這種“現代性”是不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就屬于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其實,新歷史主義強調的歷史的敘事性、虛構性,甚或歷史慣有的反思,都能輕易瓦解歷史的“真實性”的神話,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真的可以在“歷史性”之外來撰修文學史嗎?這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具體的語境中,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而那些試圖把歷史從與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密切聯系中剝離出來,加進文化或形式主義的因素,以強調文學作品的文學性的種種努力,真的“把文學史還給文學”了嗎?“重寫文學史”以后的文學史,原有的問題仍在一個可深入反思的維度上延續(xù)。當然,擺脫政治意識形態(tài)后的文學史描述,立足于“現代性”為參照的開放型、多元化的基點,激發(fā)了“文學史意識”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諸多成果顯然拓寬了文學史視野的整體思維。這在我們后面選取的論文中有著鮮明的體現。總而言之,我們從對文學史研究的本質性思考所形成的文學史視角,觀照這種本質性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表現,目的是對二十世紀以來諸多文學現象進行重新詮釋和解讀,這也有利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所形成的諸多問題的厘清和對整個研究進程的宏觀把握。

中國現當代文學實際上是中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貫通整合后一個權宜的命名。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1917年文學革命以來直至當下近百年的文學發(fā)展史。采用這個概念的原因,不僅僅只是為了適應本學科的教學課程設置,也為了它還是一個把握近百年來中國文學狀況的有效視角。盡管在時間段落上,中國現當代文學分別包括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兩個歷史敘述部分,但在整體性質上,這兩個部分仍然以不同的面貌共同體現了近百年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歷史進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整體研究格局中,現代文學的走向和當代文學的來源得到了清楚的說明。但這種“清楚的說明”,也不回避由此造成的遮蔽,這就涉及現當代各自的界定問題、文學的“歷史性”所帶來的分期問題。這些界定和分期背后的歷史語境,曾長時期造成對文學史敘述的禁錮,“新時期”以來的新的文學史觀念,是怎樣打破這種禁錮的呢?由此形成的文學史研究體現了怎樣的文學史思維呢?這些新的文學史思維所廓清的文學史研究路徑以怎樣的方式解決文學史研究內在的沖突呢?不斷開掘和創(chuàng)新的文學史思維怎樣展現文學史研究的靈活多樣性,昭示著怎樣一種文學史思考的前景呢?這些就是本章“文學史觀照”所關注的問題。

由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概念中包含的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兩個部分原本是意識形態(tài)性的分類結果,它們各自的“科學性”受到過某種程度的質疑。當中國現當代文學強調整體把握、強調兩部分之間的連續(xù)性時,學科的外延和內涵如何確定,成為研究者必定面對的一個關鍵問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兩分法的研究思路開始被突破,“文學”與“歷史”的沖突及不平衡開始緩解,盡管其間具體設想各有區(qū)別,但重視整體性的傾向卻基本一致。有人認為應該將1840年以來的近代文學也納入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視野,有人提出建立1898年以來整個二十世紀文學史研究格局,有人建議直接打通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界限,使之形成新的中國新文學史的研究框架。本章所選的八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作者各自的研究設想。此外,也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研究者繼續(xù)使用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名稱,但是他們對這些名稱的內涵也已經作出了不同以往的詮釋。尋求另外的概念,或者繼續(xù)沿用原有的名稱卻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同時所帶來的是新的文學史分期問題,不僅包括擬獨立出來、作為有機整體來把握的這段文學史的上限和下限怎樣確定,也包括文學史內部的各個階段怎樣進一步細分。當然,新的文學史分期不只是時間的重新組合,它更意味著研究思路的新變化。不同的研究設想取決于研究者對文學發(fā)展連續(xù)性和階段性關系的認識差異,也取決于他們對推動文學發(fā)展的內外因素關系的理解差異。本章所選的后五篇文章就分別顯示了作者對“五四”文學、三十年代文學、四十年代文學、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學以及八九十年代文學的不同側重。

研究格局的調整來自文學觀念的變化,來自對一些文學現象的重新認識,其中關涉價值判斷的標準和把握文學現象的理論框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概念和稍后“重寫文學史”主張的提出,都可以看成是一種反對將文學視作政治話語翻版和延續(xù)的啟蒙姿態(tài),一種文學擺脫意識形態(tài)束縛的自由格局的倡導。借助于那一時期各種時尚的歷史、社會、文化、哲學理論的推動,“現代性”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最具活力的理論資源,成為研究者思考與探討最重要的思想參照。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化”籠罩下中國文化和文學自身的處境及發(fā)展問題愈益突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也逐漸進入尋求學科內在規(guī)范的階段。在對之前文學史研究中“現代性”概念的反思中,研究者深刻認識到文學的感覺方式與觀念之間不平衡現象的客觀存在,認識到文學的“現代性”因素中更包含著多種迂回曲折的成分,甚至還包括一些纏繞不清的悖論,它所具有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恰恰提供了在宏觀歷史背景下考察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傳統的革新、與世界文學的彼此關聯以及內部各階段之間沖突融合的理論視角,而絕不僅僅是一個單向度、單方面的價值尺度。至于作為文學史基本特征的“現代性”因素,研究者們已達成一定的共識,那就是“現代性”不只是反映在文學所表達的理想、信念、立場和態(tài)度中,更體現在文學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記憶方式里。本章所選的洪子誠的文章在解讀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學的過程中,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現代性”命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展示了有價值的學術探索。另外,一些學者對僅僅從“現代性”的角度把握現當代文學史,有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現代性”概念仍然是一種非文學的歷史價值標準的預設,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文學史分期的變化,并未擺脫舊有的文學史格局,也并不意味著真正擺脫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纏繞與控制,恰恰相反,它受制于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是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表述。這種異質的聲音,試圖揭示一種新的文學史思維,同樣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尋求新的理論起點,同時意味著尋求文學史敘述形態(tài)和敘述方式的更新。在基本擺脫了單一的政治道德化的思維方式之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敘述逐漸形成了開放的、多向多維的、整體性綜合化的局面。本章所選的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的論文以及陳思和的文章,集中代表了那個時期研究者對綜合研究和文學史的研究方法的普遍熱情。文學形態(tài)的豐富性和研究者理解歷史的個性化,帶來了多種文學史敘述存在的可能。新的理論視角和新的研究方法,讓研究者在進入文學史之后獲得某些新的發(fā)現和新的啟示。即便當初曾一度熱門現在已多受指摘的“文化研究”,它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的沖擊和影響,也是很難低估的。對于任何外來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只要不片面將其視為所謂的與國際接軌的學術新潮來追捧,而把它們當成實實在在的具有批評意義的實踐精神和進入文學史的有效策略去加以運用,文學史的研究必將不斷增添新的生機與活力。比如接受美學理論的視角,使研究者尤其關注讀者對于文學的介入,關注“期待視野”的存在及其方式對于文學的導向作用。歷史語境作為文學產生的文化空間,因而得以更為清晰的凸現。當然,對于一味沉迷于方法,無法走出理論怪圈的文學史研究,也有進行反思的必要。就中國現當代文學而言,畢竟研究的根本還是在文學本身,這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獨立性和科學性的要求使然。

本章“文學史觀照”,力圖從方法論出發(fā),為從文學史進入文學研究提供一種高屋建瓴的角度和豐富自由的視野。對于理解以后各章,“文學史觀照”內在復雜的問題意識——而不是問題的解決,將起到一種啟示性、引導性的作用。只有這樣,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斷代研究和專題研究才不會淪為孤立的堆積和封閉的自律。文學的歷史演進被放在一個相互聯系的關系網絡中來加以敘述,其相互觀照、相互闡釋的價值滲透,必將使得歷史個性和整體進化過程的系統性得到自由而深入的闡發(fā)。作為獨立的學術對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開始進入真正的理論反思和理論建構階段,這也正是進一步的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學史研究的堅實起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赉县| 布尔津县| 潼南县| 宁蒗| 广南县| 襄汾县| 崇信县| 双牌县| 晴隆县| 阿巴嘎旗| 普宁市| 久治县| 保靖县| 泊头市| 滁州市| 天柱县| 榆林市| 隆回县| 武穴市| 开阳县| 岳普湖县| 成安县| 安平县| 英超| 福海县| 小金县| 四川省| 阳山县| 林甸县| 故城县| 青海省| 富蕴县| 怀集县| 社旗县| 长治县| 靖远县| 泸州市| 进贤县| 阆中市| 鸡东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