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家作品解析(上)
導論
文學史構成的最基本因素是作品。由作品可追溯創作作品的作家,一些作家文學觀念相近,同聲相應,結為組織,就有了社團,廣為宣揚并以作品實踐相似的文學觀念,就形成了思潮,而文學史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不同時期作品—作家—社團—思潮所形成的文學風貌和流變過程的組構形態。毫無疑問,沒有了作家和作品,文學史就無從談起。
因了作品和作家的重要性,作家作品研究向來在文學研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不但構成了文學研究的基礎,而且還常常從一個方面代表著文學研究的水準和品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許多杰出成果都體現為作家作品研究,像周作人對《沉淪》、李健吾(劉西渭)對《邊城》的評論、茅盾的《冰心論》《落花生論》、傅雷的張愛玲研究等,均為作家作品研究中的經典。
當作家作品是構成文學風貌的基本元素的時候,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無疑是伴隨著不同時期杰出作家作品的出現而不斷豐富的。“五四”時期魯迅的小說以及文學研究會、創造社、語絲社諸多作家的創作,為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貢獻了令人矚目的實績;二十年代后期左翼與非左翼的文學分野,雖然在意識形態上有著不同的堅持,但在文學作品的貢獻上,卻各有千秋,均有成就,左翼的茅盾、丁玲、張天翼,非左翼的巴金、老舍、沈從文、京派、海派(現代派),他們的許多作品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堪稱經典。抗戰爆發以后,文學界的格局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左翼與非左翼在表面上形成了“統一戰線”,另一方面,隨著抗戰的深入,中國的政治區域(也導致了文學區域)出現了三區——國統區(國民黨統治區)、解放區(共產黨統治區)和淪陷區(日偽統治區)——共存的局面。在不同的區域,文學形態各具特色:國統區的詩歌、歷史劇和長篇小說成果豐碩;解放區的通俗文學(民歌和長、短篇小說)顯著發達;淪陷區帶有濃厚市井意味的小說和頗具名士風的小品則相對興盛。這種三分天下的文學藍圖在1949年以后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大陸地區的文學就成為文學史慣稱的中國當代文學(它是解放區文學的擴大),臺、澎、金、馬地區的文學則成為中國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的區域文學——臺灣文學(它是國統區文學的縮小),香港、澳門由于歷史的原因就成為中國文學中的另一個特殊的區域性文學。至此,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老三區”(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就轉換成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新三區”:國民黨統治的臺、澎、金、馬地區,大陸地區和香港、澳門地區。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臺、澎、金、馬地區和香港、澳門地區相繼發生了變化(國民黨喪失了對臺、澎、金、馬地區的統治權,而香港、澳門也回歸了祖國),但這兩個區域的政治形態的改變并不影響這兩個地區的文學的根本性質——它們都是中國當代文學的有機組成。
1949年以后的中國文學不但在區域分布上呈現出新的格局,而且不同區域的文學風貌也各有不同。中國大陸一波又一波的文學(批判)運動和書寫革命歷史、表現火熱現實形成了整個五十年代至“文革”前(1949—1966)的文學姿態,“文革”十年(1966—1976)受到支持和弘揚的主流文學(以“樣板戲”和浩然作品為主)與地下民間書寫的并存構成了這一時期文學的存在事實,1976年以后開始的“新時期”,則意味著中國大陸文學的全面復蘇并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走向。在臺灣,為了政治目的而提倡的“反共文學”以及它的衍生物思鄉懷舊文學在五十年代的臺灣文壇蔚為大觀,現代主義文學則在五十年代興起而到六十年代達到高潮,鄉土文學和多元共生(鄉土、現代、后現代)的復合性文學則分別成為七八十年代臺灣文學的代表。在香港、澳門,文學的總體走向是從對峙(因意識形態和文學觀念的不同而導致的文學分立)走向融合(“左”“右”融合;雅俗融合)。如果說大陸1949年以后的文學體現了“五四”新文學“一體化”趨向從“全面實現”到“逐步解體”的過程(洪子誠語),那么同期的臺灣文學則呈現出相對于主流文學的民間文學對臺灣文壇的全面占領,至于香港、澳門文學,突出的表現則在于各種政治、文化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文學的無中心化。
在有著近百年歷史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中,對作家作品的剖析可以說既是這一研究的起點,同時也伴隨這種研究的全過程。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早期,作家作品研究大都為印象式的賞析、點評和聯系社會實際、結合人文思潮的社會批評,周作人、茅盾可視為這一時期這種類型的作家作品研究的代表。隨著階級、革命等因素在現代文學中的逐步彰顯,用階級的觀點來分析作家的創作和研判作品的成就也就逐步成為風氣,茅盾、瞿秋白、胡風、周揚應當是實踐這種批評的佼佼者。與此同時,李健吾注重藝術感悟的印象式批評、傅雷對作家創作應自覺經營整體和諧的強調、蘇雪林擅長從創作心理和文化視角來觀照作家作品,則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另一種作家作品研究的傳統。1949年以后至“新時期”之前,大陸文學中的作家作品研究,奉行的是以馬列文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的文藝社會學、文學政治化的批評路線,其間雖有茅盾、嚴家炎、葉子銘、范伯群、曾華鵬等人注重作品藝術分析的評論文章,但引領風氣的是李希凡、藍翎、姚文元等人所代表的政治掛帥、無限上綱的作家作品研究方式。“新時期”之后,大陸的作家作品研究開始了從政治化回歸文學化的艱難歷程,其間各種西方的文藝理論和“新三論”(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成為作家作品研究的理論工具,近三十年來運用各種理論從各種角度對作家作品展開深入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瑤、樊駿、嚴家炎、劉再復、葉子銘、孫玉石、董健、林興宅、范伯群、曾華鵬、汪暉、王富仁、錢理群、陳平原、趙園、陳思和、王曉明、許子東、黃子平、凌宇、溫儒敏、吳福輝、楊義、藍棣之、朱棟霖、南帆、宋永毅、曾鎮南、孟繁華、陳曉明、丁帆、解志熙、謝有順、朱曉進、吳俊、胡河清、李楊等。從他們有關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大陸現當代文學中的作家作品研究經過過去近三十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今天眾聲喧嘩、多元呈現的局面。
臺灣的作家作品研究由于向西方開放早、政治的影響力相對薄弱等因素的作用,從一開始就比較注重對文本的藝術分析,并且,由于臺灣文壇與海外學界聯系緊密,所以許多海外學者的成果也參與了臺灣文學中的作家作品研究的累積。從五六十年代的夏濟安、夏志清、姚一葦、顏元叔,到后來的劉紹銘、葉維廉、歐陽子、尉天驄、李歐梵、鄭樹森、齊邦媛、鄭明、呂正惠、王德威、張小虹、林耀德、李瑞騰、梁秉鈞、龔鵬程等,他們對于作家作品的眾多研究成果,體現了從語言美學、新批評到心理分析學等各類西方文藝理論與中文文學作品的有機融合。在香港、澳門,也斯、黃維
、陳炳良、小思等人的作家作品研究,既注重香港本地的文學成就,又兼顧臺灣、大陸的創作歷史,既引進西方文藝理論的觀點,又結合中國文學的實際,在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作家作品研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這里所選的八篇文章,體現了近百年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作家作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從總體上看,這些文章具有如下特點:(1)研究對象和研究本身雙“突出”。文章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皆為名家名篇,而研究文章,也全都角度新穎,視野開闊,見解獨到,富有原創性。(2)論及的議題在現當代文學中具有典型性。舉凡新文學誕生時的復雜態勢、作家創作的思想根源以及獨特性、社會歷史對作家文化心理的影響、政治環境對作家的“干預”、女性立場與傳統文化及左翼意識形態之間的糾葛、藝術形式的生成原因及成敗得失等現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問題,這些文章均有涉及。(3)抽象理論和具體文本有機結合。這些文章的立論,各有不同的理論依憑,但在將理論代入研究對象的時候,都能將理論資源和文本分析圓融地整合起來,借助理論提升了認識的深度,而沒有讓理論的抽象性損害文本的豐富性。(4)在方法論上具有啟發性。所選文章,除了結論的精彩令人備受啟發外,思維方式、論題選擇、思路流程、理論運用、書寫形態上的深具用心和姿態各異,也使后來者能從中獲得學術研究方法的良多啟迪。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現有成果中,關于作家作品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選擇具有如上特點的這八篇文章,是希望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側重的作家作品的分析,達致如下目的:(1)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關鍵問題;(2)涵蓋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主要方面;(3)構成對社團、流派、文體、文學史等研究的支撐;(4)在某種意義上實現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歷史的勾勒;(5)提供關于作家作品研究的典范。應該說,所選的八篇文章,都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典型性”,整合起來,基本上實現了希冀的構想。
作家作品研究在文學研究中屬于彈性較大的一種研究類型,往“內”掘進,它可以微觀地論述作品中的一個人物、一個意象乃至一個細節,分析作家的一段經歷、一種感受和一種心理對他創作的影響;往“外”拓展,它可以宏觀地展示某個作品在整個文學史中的地位,探討作家一生的創作以及與時代、社會、歷史、政治的復雜關系。在研究方式上,它可以聯系和運用各種關乎文學的理論、觀點和學說,將之滲透進自己的研究中。在具體的展開過程中,實證式的客觀鋪陳為其主要形態,代入生命式的激情言說卻也同樣重要。在寫作形態上,理性的思辨和學院式的學術論證固然是其常態,感性的體悟和隨筆小品式的直陳卓識照樣能成為它的有效方式。在學術成就上,關乎作家作品的“本體”研究當然值得肯定,而以具體的作家作品為基底,由小及大,見微知著,推衍和生發出不限于特定作家作品的結論同樣受歡迎(或許更受歡迎)。看上去作家作品研究的范圍似乎“有限”,可是巨大的彈性空間卻使它能夠進行“無限”的研究并得出深刻的結論,而許多深刻的文學理論觀點的形成和重大的理論發現,正是依憑了對作家作品細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一切就看怎么做了。
- 褲裝制板·工藝·設計
- 我與國防一起成長:大學生國防教育與軍訓教材(第三版)
- 平面構成
- 2020年大學日語六級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客戶關系管理
- 鄒為誠《綜合英語教程(2)》(第3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新能源汽車技術(第2版)
- 中華商業文化(微課版)
- 公司法學
- 電子科技大學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MATLAB 2020信號處理從入門到精通
- 大型賽事媒體運行原理與新聞服務體例(體育新聞與傳播專業教材系列)
- 2020年教育碩士(Ed.M)333教育綜合全國名校考研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
- 赫爾《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信號與動態測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