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踐
1.關于文學的本質問題曾經發生過普遍主義與歷史主義的尖銳對立。新批評派的韋勒克認為,存在著一個普遍的藝術王國,“閱讀美學史或者詩學史所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文學的本質和作用,自從可以作為概念上廣泛運用的術語與人類其他活動和價值觀念相對照和比較以來,基本上沒有改變過”。(45)而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則認為,“我們可以一勞永逸地拋棄下述幻覺,即:‘文學’具有永遠給定的和經久不變的‘客觀性’。任何東西都能夠成為文學,而任何一種被視為不可改變的和毫無疑問的文學——例如莎士比亞——又都能夠不再成為文學。以為文學研究就是研究一個穩定、明確的實體,一如昆蟲學是研究各種昆蟲,任何一種這樣的信念都可以作為妄想而加以拋棄。”(46)你怎樣看待這場爭論?文學有沒有固定不變的普遍本質?試就此展開一次討論。
2.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1912—2015)在《鏡與燈》中提出了一個后來廣為人們所引用的解釋藝術作品的參考框架。他把藝術活動的全體分為四個要素:作品、藝術家、世界、讀者。第一個要素是作品,第二個要素是藝術生產者即藝術家,第三個要素是藝術所要涉及的人物、行動、思想、情感、物質、事件以及超越感覺的本質,艾布拉姆斯用一個中性的詞——世界來表示,最后一個要素是欣賞者,即聽眾、觀眾、讀者。這四者之間的關系艾布拉姆斯用圖表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稱此圖表為“藝術批評的諸坐標”。他認為雖然任何一種充分發揮了的文藝理論都涉及了四個要素,但幾乎一切理論都明顯地偏重于其中的一個要素。他由此將文藝理論形態分為四種類型:摹仿理論,把藝術作品解釋為對世界的摹仿;實用理論,將藝術作品在讀者中取得的效果看作文藝的最終目的;表現理論,將藝術品看成是藝術家感覺、思想和情感的體現;客體理論,是將藝術品與外部世界隔絕開來,作為一個自足體來進行研究的理論。
后來,美國華裔學者劉若愚在《中國的文學理論》一書中,修訂了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理論,將文學活動的四個環節——世界、作家、作品、讀者看成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提出一個新的框架(47):

試做一篇作業,比較兩個圖表所表示的文學活動有什么不同。
(1) 蔡儀主編:《文學概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頁。
(2)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頁。
(3) 南帆主編:《文學理論新讀本》,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4) [美]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0頁。
(5) [法]托多羅夫:《文學的概念》,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編:《美學文藝學方法論續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136頁。
(6)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見《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9頁。
(7)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見《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12頁。
(8) 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陳中梅譯注,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38頁、第47頁。
(9)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苗力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頁。
(10) [法]吉拉爾:《雙重束縛》,劉舒、陳明珠譯,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3頁。
(11) [俄]季摩菲耶夫:《文學原理》第一部《文學概論》,査良錚譯,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第14—15頁。
(12) [匈]盧卡契:《審美特性》第一卷,徐恒醇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14頁。
(13) 周揚:《文學的真實性》,《周揚文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頁。
(14)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頁。
(15) [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07頁。
(16) [古羅馬]賀拉斯:《詩藝》,楊周翰譯,見亞理士多德、賀拉斯:《詩學 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155頁。
(17) [英]錫德尼:《為詩一辯》,錢學熙譯,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33頁。
(18) [英]培根:《學術的進展》,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48頁。
(19) [法]布瓦羅:《詩的藝術》,任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5頁。
(20) [英]利維斯:《偉大的傳統》,袁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49頁。
(21) 李贄:《〈焚書〉〈續焚書〉》,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2頁。
(22) [英]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序言》,見劉若端編:《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頁。
(23) [英]柯勒律治:《詩的本質》,見劉若端編:《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頁。
(24) [意]馬佐尼:《神曲的辯護》,見《歐美作家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頁。
(25)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頁。
(26) [德]席勒:《美育書簡》,徐恒醇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0頁。
(27) [美]格爾茲:《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2頁。
(28) [英]克默德:《結尾的意義》,劉建華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頁。
(29) 曾鞏:《齊洲雜詩序》,見《曾鞏集》上,卷十三,陳杏珍、晁繼周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15頁。
(30) 湯顯祖:《答張夢澤》,見《湯顯祖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365頁。
(3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見《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187頁。
(32) 章太炎:《文學總略》,見傅杰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頁。
(33) 宋玉、景差:宋玉,戰國時楚辭賦家,曾事頃襄王。有人認為乃屈原弟子,作品有《招魂》(或認為屈原作)、《月賦》、《登徒子好色賦》等;景差,與宋玉同時,亦為戰國時楚辭賦家。或以為《大招》為其所作。
(34) 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成帝時,校閱群書,撰《別錄》,賦作多亡佚。作品今存《洪范五行傳》、《說苑》、《列女傳》等。
(35) 王叔師:王逸,叔師為其字。東漢文學家。
(36) 韋、柳:韋應物、柳宗元。
(37) 劉、賈:劉向、賈誼。
(38) 李、杜:李白、杜甫。
(39) 東坡:蘇軾。
(40) 山谷: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詩人、書畫家,有《山谷集》。
(41) 遺山:元好問,字裕之,遺山為其號,金代文學家,有《遺山集》。
(42) 新城:王士禎,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陽山人。山東新城人,故學者稱“新城”。清代詩人兼評論家,創“神韻說”。有《帶經堂集》、《居易錄》、《池北偶談》等。
(43) 永叔、少游:歐陽修與秦觀。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曾與宋祁合撰《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北宋詞人,有《淮海集》。
(44) 福爾斯塔夫是莎劇《亨利四世》和《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的一個人物。在戲中他是一個肥胖笨拙的形象。
(45) [美]韋勒克:《批評的諸種概念》,丁泓等譯,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頁、第27頁。
(46) [英]伊格爾頓:《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頁。
(47) 參見[美]劉若愚:《中國的文學理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