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麒麟街道位于南京市江寧區北端、南京主城區東郊,在江寧區人民政府東北約十四公里處,東南與東山街道接壤,交通十分便捷,鎮名獨具古韻。
麒麟一名,源自附近有宋武帝劉裕初寧陵之石刻神獸麒麟。劉裕為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小字寄奴,生于京口(今鎮江)。南宋辛棄疾的著名詞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所云:『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描繪的便是劉裕的英姿。劉宋永初三年(四二二)五月,劉裕駕崩。秋七月,葬于『丹陽建康縣蔣山初寧陵』。初寧陵,即在今麒麟街道境內。陵前現存一對神道石獸,西為麒麟,東為天祿,殘高約三米,目嗔口張,昂首卓立,造型凝重敦厚,風格古樸雄渾,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麒麟街道所屬原西陵、東陵二村,也是以初寧陵為方位坐標而得名的。如今千載已過,南朝往事了無痕跡,唯有初寧陵前的『麒麟』,訴說著『金戈鐵馬』的榮光,沉淀在地名之中,久久為鄉民故老所傳誦。

宋武帝劉裕畫像
南唐時,麒麟市已發展為固定集市,為都城外二十個固定市墟之一。據南宋《景定建康志》、元《至正金陵新志》等舊志記載,宋、元以降,麒麟市皆隸屬上元縣開寧鄉。明初,太祖朱元璋為加強和彌補京城(內城)的防衛,于洪武二十三年(一三九〇)下詔營建外郭城,麒麟市附近之城門名曰『麒麟門』,為外城十八門之一。此后麒麟之市鎮也被稱為麒麟門,附近還設有急送公文的鋪所麒麟鋪。
中華民國成立后,上元、江寧兩縣合并,麒麟門遂劃屬江寧。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正式定名為麒麟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歷為麒麟鄉(一九五七年)、麒麟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鄉政府駐地名曰麒麟門鎮,鄉下轄有麒麟門村、麒麟鋪村。一九六五年,為求書寫便利,改麒麟為諧音『其林』,如此雖便于群眾讀寫,但千年地名之文化意蘊因此流失。一九八二年復置其林鄉。一九九四年置麒麟鎮,『麒麟』舊名得以恢復。二〇〇六年撤銷麒麟鎮,泉水、定林、建南、竇村四村劃歸東山街道管理,悅民、麒麟門、麒麟鋪、晨光、鎖石五個居委會和東流、青西、袁家邊三村劃歸湯山街道管轄。二〇一〇年六月,恢復麒麟鎮原有轄境,設立麒麟街道。
麒麟鎮郊有山、有水、有平原,自古以來即以農、林、礦業等多種經濟產業并存。明代修筑外郭城后,進出南京城東門的大路、驛道均從麒麟門通過。豐富的物產,便捷的交通,造就了麒麟鎮自古以來的繁華。目前,麒麟農業主產品有稻米、麥類、蔬菜、棉花等,特種產品有茶葉、肉鴿、烏骨雞等,礦產品有石灰石,林業則以杉樹、毛竹為主。作為自古以來的軍事防守緊要之地,麒麟歷代又有駐軍防守。在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保衛戰中,桂永清的教導總隊即在紫金山、麒麟門、中山門一線構筑陣地,以抗擊日寇。
『殘花舊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謝公。止竟霸圖何物在,石麟無主臥秋風。』六朝的霸業空余麒麟殘照,明清時期的外郭通衢也僅存土隴,但麒麟古鎮的發展步伐卻日日常新。近年來,隨著南京生態科技城開發建設的不斷加快,麒麟的區位優勢愈顯突出,街道面貌煥然一新,成片的綠地、加快推進中的重大產業項目,使得千年麒麟更顯朝氣蓬勃。

初寧陵石刻

《同治上江兩縣志》明應天府外郭門圖
鏈接:南京外郭城麒麟門
明代南京外郭城,俗稱土城頭,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和彌補京城(內城)的防衛而營建的城垣,于洪武二十三年(一三九〇)開始筑造。南京外郭根據山脈、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勢,形成了獨具防御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周長約六十公里,開有十八座城門。其中,麒麟門是外郭城中最東邊的城門,建造于洪武二十三年四月,西南與滄波門相接,西北與仙鶴門呼應。城高約八—十米左右,城墻上寬六—八米,城垣本體以壘土為主,只在城門以及一些重要地段使用城磚包筑。明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曾于麒麟門置千戶所。清末至民國時期,麒麟門逐漸衰敗,地表城門現已不存,僅存地下遺址,地名則沿用至今。麒麟門至仙鶴門、滄波門之間,尚能看到當年的城垣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