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考古印史
  • 周曉陸
  • 4354字
  • 2020-08-25 16:47:41

一 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

(一)縱貫古今的璽印文化

從久遠的過去,一般認為從中國的商周時代開始吧,到現代高科技的社會生活,在中國社會中充斥著一種幾乎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璽印、印章的製作與使用。在世界上使用印章最早的地區並不是在中國,古代西亞兩河地區、古代埃及、古代中亞波斯地區、古代印度曾經出現的印章都要早于中國。但是,中國璽印自殷商時代出現,直至現代,源源不絕、傳承有緒,無論從使用的范圍、存世的數量、內容之豐富、載體之多樣、用法之複雜、藝術之追求,可能都遠遠超出了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中國印章由純粹的實用物出發,在宋元時代開始了藝術印章的專門創製,明清時代完成了實用印章與藝術印章的徹底分裂,這種狀況是世界其他地區印章的發展中所沒有出現過的。

璽印或者印章,是一種頗為特殊的文物,它有固體的印體,有一面或若干面上鑄刻有文字或圖案;這還沒有完,印章必須反向地將印面的文字或圖像內容,印現在另一個物質載體上,這才完成了印章本體的實用,實現了印章的定義。對于“印章”或“圖章”,不同的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是一種刻了私人姓名,在領取工資、郵件、證明自己姓名身份等時候打戳兒的用具;是一種刻有機關、學校、廠礦、商店等各種單位名稱的,可以打在文件、公函、證件、介紹信上的信物;是一種現代的藝術家刻在石頭等載體上,可以加蓋在書法、國畫作品上,甚至可以單獨打在宣紙上並進行展覽的專門的藝術作品……如果稍加觀察,還可以看到,在人們日常使用的中國鈔票上,都印有篆字的“行長之章”、“副行長章”;經常接觸的發票、車船票、收據等票據上,都醒目地加蓋著各種企業名稱、稅務及經辦人的圖章。一言以蔽之,印章即是以表示公、私憑信功用的一種特殊用具。從商周時代直到現代中國,與印章不發生一點關係的事情及人群,幾乎是沒有的。

如果沒有文字印刷品的產生、傳播,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不可想象的。今天,雖然人們目前所見散布在社會各個角落的無數印刷品,大多已經是現代科技激光技術的產物,但是許多朋友或許並不知道或不清楚,如果要說“中國璽印文化”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正和這成千上萬的印刷品息息相關,正是這種正反交疊的製印再鈐印方式,直接導致了中華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的誕生!古代整塊版面的雕版印刷術,可以看作是多字或多字帶圖的印章在紙張上印製的體現;古代活字印刷術,更可以是看作一顆一顆單枚印章聚合的印製體現。

從古到今,印章與人們的生活既不遙遠,也不陌生。它們無處不在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有時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種狀況甚至還要一直影響到遙遠的未來。本書即是立足于考古學、文物學對中國古代璽印文化的考察。

(二)古代社會的記錄載體

歷史是無情的,逝去了的,再也不會回來。歷史又是多情的,它總是留下豐富多彩的痕跡,給后人以欣賞、以啟迪、以警示,以知識的傳承和規律的延續。歷史的痕跡,就是遺傳后世的古代社會的種種載體,有以文字記錄,形成大量的文獻;有以實物存世,舉凡無數種類的文物。中國璽印,正是兼有文物和文獻雙重意義的古代社會信息的特殊載體。

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廣義的文獻也包含了璽印這類的文化遺存,不少古代璽印文字內容有著等同于歷史文獻的重要作用,歷史工作者經常利用璽印來進行史實的考證。大量古代璽印與豐富的史實緊密聯繫,從相對于歷代文獻記載的角度來看,古代璽印的內容具有證史、糾史、補史的功能。中國璽印起源時的幾枚作品,已經部分地反映了由古代血緣政治開始向地緣政治的轉移,標志了古代東方政體的建立與發展。自東周以后,中國的各個朝代幾乎無衙門不用印、無官不用印,更成為古代中國政治的重要表征。利用中國古代文化的這一特點,人們通過整理古代璽印,也部分地復原了中國古代的金字塔式的政治職官制度,對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已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即便是古代圖像印章,一旦經過科學詮釋,也能起到文獻的作用。

古代地理、古代地名研究一直是中國歷史學和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基礎。中國近現代以來,從王國維到羅福頤等多位先生根據古代璽印資料,獲得了不少寶貴的新見,對古文獻進行了大量糾枉補闕的工作。東周時期璽印在政治、地理、職官等方面大大填補了文獻的不足。秦漢以降,印章更是全面地發揮了其他文獻、文物所不具備的作用,以應用于秦漢時代的印章、泥封文字為例,已經能夠基本恢復當時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百官目錄,能夠恢復許多中央、郡、縣體制的郡縣目錄,能夠更正一批文獻的誤記和缺漏。

出土璽印資料大多伴隨著其他遺存一起,在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調查以及發掘中被發現,對以往只依靠傳世文獻及文物研究古代璽印,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幫助確認了印章的時代與用途,是中國古代印章學上的一大改觀。同樣,研究璽印本身及其隨葬、窖藏、遺址出土情況,研究某些時代的璽印地理分布關係,又可以部分地得出相關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農民戰爭、民族關係、外交及各種制度等社會狀況。通過古代璽印甚至可以具體瞭解到墓主人的姓名、身份,有關遺址的名稱性質等重大的考古學問題。在一些考古學的專門研究中,璽印所起的作用甚至達到了“舍此則無他求”的地步。

研究者通過整理數以萬計的歷代私印,還看到了中國多種姓氏的演變以及兄弟民族“漢化”的例證,這些極有價值的信息往往給各個時代的民族學、姓氏學、家族學、譜牒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補充資料。從東周時期蜀人印章起,直到明清時期,民族地區自己設計並用自己民族文字的印章、中央頒發的民族地區印章、兼有漢字和民族文字的印章,都是反映中華民族大家庭形成和融合發展的重要證物。

在中國古代璽印中,以青銅作為材質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作為中國青銅文化、尤其是商周主流青銅文化式微之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璽印反映了商周以來、尤其是東周之后的冶金鑄造及金屬裝飾工藝水平,延續了中國青銅文化。當然,其他豐富的各類印材,均反映了各個時代對諸多材料的認識、加工、應用,這些都不可或缺地反映了物質文化史和工藝技術史發展進步。

在任何文明社會的發展史上,度量衡制度都是有關國本、邦本的重要制度,“以農立國”的中華尤其如此。自東周以后,中國歷代大多對公印的尺寸大小及重量進行了嚴格規定,這一直是一種政治行為,這樣參看中國歷代相關文獻記載,結合考古出土的璽印遺存之實物,再進行綜合測值比較,人們還可以相對準確地掌握部分朝代的度量衡制度、尤其是中國古代度量衡基礎“度值”的演進。這對于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度量衡器具尤其是度具遺物大多缺失的時代,古代印章幾乎成為僅見的可信參證物,就可以利用印章實物並結合文獻記載,推算出當時的度值、衡值;進而擴大到這個“以農立國”的各個王朝的地畝制度、農業產量研究,功用不可謂不重大。

舉凡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上面還沒有提及的各個時代的軍事、農業、鹽政、馬政、郵驛、交通、教育、醫藥、科技、建筑、手工業、文藝、祭祀、喪葬等等,幾乎都有相應的印章、泥封、印陶文字、鈐印文書等作為證物。比之于其他各類文物,說一部中國古代社會濃縮地或綱要性地刊載記錄于印章群體之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要求古代璽印面面俱到,無余無失地反映全部的中國歷史,也是不可能的,它們和許許多多文物一樣,每一件只是反映了古代社會的若干具體的“目”。

(三)民族文化藝術的淵藪

中國古代璽印中大量應用漢字為屬于“古文字系統”的商周文字、東周文字、摹印篆、繆篆、后期繆篆(包括“九疊大篆”)等等,屬于中國古文字學的范疇,這使得中國璽印文字的研究成為中國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分支。舉例觀之:商周時代的璽印文字,補充了甲骨文、金文之外的又一漢字表現品類,為漢字早期發展的實證之一。在中國古文字研究中,東周文字是難點所在,當東周文字在簡帛、銅器、漆木上表現過于草率、過于“個性化”時,璽印上留下的應當是“正體”、“標準體”的資料。從摹印篆、繆篆、后期繆篆(包括“九疊大篆”),印章文字表現了古文字系統在實用印章領域的一次次重要調整。漢代、南北朝以后,古代璽印也使用了以隸、楷、行、草、宋字等屬于“今文字系統”的文字。從先秦時代開始,直至宋元明清,印章之中就有多種民族文字入印。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文字影響、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證資料。

將實用的文字做出豐富的藝術處理,使之成為比較純粹的藝術品,是中華民族所獨具的對于漢字的審美創造。中國印章文字(包括古文字系統和今文字系統的文字)是僅次于書法表現的漢字藝術體系的第二大門類。在相對狹小的印面上鐫銘,獨特的“適合性”文字處理,在章法、字法、鐫鑄法(在藝術流派印藝上稱為“刀法”),體現了與書法迥然不同的藝術理念與創造手法,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與藝術創製的重要表現之一。在中國藝術印章文字中,大部分藝術家們堅持以“古文字系統”入印,這表達了漢字古文字系統依然存活,依然有著藝術的和實用的活力,這種藝術實踐的總結,將是漢字古文字研究的一個新亮點。

從先秦時期就大量出現的“畫印”(在多數著作中稱之為“肖形印”),包括圖像印與圖案印,內容豐富,造型多樣,是一幀幀小型的版畫或浮雕作品。在漢代的一些印墻上,開始出現了諸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線刻圖像。璽印上除了比較簡單的鼻鈕,還有大量人物、動物、器用等造型的鈕式,歷經千年,又有豐富的演進發展,這些都是古代立體雕塑遺產的組成部分。以上這些,都成為重要的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實物史料。筆者認為,中國早期印章中的“畫印”,與北非、西亞、中亞的部分古印章有傳播、交流的複雜關係,因此,它們不僅僅對中國璽印的起源有著特別的啟示作用,又是國際間、地區間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證物。

宋元之后,以比較純粹的藝術目的的流派印章創作興起,無論文字或圖像,其美學價值與表現特點,被藝術家、藝術理論家們不斷揭示,中國印章逐漸與水墨畫(國畫)、書法成為鼎足而三的中華民族藝術重要形式。元明之后,印章藝術逐漸被東亞地區所接受,在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等國家亦成為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藝術門類,這種勢頭,有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的趨勢,這是中國璽印文化對世界藝術苑圃的貢獻之一。

古代璽印上不同的文句,私印中的名、字、號,在不同程度上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形態,一定歷史時期的漢語言文學,它們不僅是社會學的重要遺產,也是民俗學與美學、文學的重要遺產。

中國古代璽印的社會涵蓋面是何其寬闊!應用璽印資料研究中國通史或各類專門史,其潛力又是何其巨大!參考古代璽印進行現代藝術創作,其作用又是多麼獨特!誠然,印章的雕刻、使用及其功能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有所變化,有些因素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亡,也有些因素會隨著時光的流轉而加強。但時至今日,中國印章的運用,其日用的和藝術的影響仍舊無處不在,印章依然是中華民族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證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隆安县| 湘潭县| 海兴县| 吉木乃县| 吉木乃县| 毕节市| 罗甸县| 吉首市| 武山县| 馆陶县| 蛟河市| 迁西县| 利辛县| 赞皇县| 红桥区| 河曲县| 民县| 钦州市| 玛曲县| 清镇市| 宁城县| 沁阳市| 齐齐哈尔市| 博湖县| 颍上县| 巫山县| 渝中区| 安福县| 绥宁县| 广州市| 乌兰察布市| 同心县| 石屏县| 高淳县| 海安县| 望奎县| 新干县| 阳城县| 福鼎市|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