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猴兒是個早熟的人。
17歲那年,猴兒上高一。
某天晚上,他躺在三十幾個人的集體大宿舍一張床位的下鋪,突然覺得自己老了。
確實,猴兒入學晚,讀小學一年級時快8周歲了,比同班的同學普遍都要大一兩歲。
這是他感覺自己老了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心態相對比起同齡人,要更成熟得多,估計跟他經常胡思亂想有很大關系。
半夜里,靜悄悄的,宿舍里的同學都睡著了,鼾聲此起彼伏。
狗兒卻睡不著,心里老想著一件事,那就是: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這個問題,當年那么年輕的他,是想不明白的。
此后的成長過程中,猴兒一直在想著這個問題。
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漸漸地,他覺得自己應該是想明白了。
他認為,人生的意義,主要有三種解讀:
一、從生物屬性的角度,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繁衍,讓人類族群的基因傳承下去。
二、從個體屬性的角度,人活著,是為了更好的體驗和感受生活,追求個人的價值,說得簡單粗暴一點,就是多掙錢,多享受。
三、從社會屬性的角度,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責任和擔當,證明自己是有用的,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