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蘇沈良方》專題學術研究

第一章 蘇軾生平與貢獻

一、蘇軾生平與主要成就
(一)蘇軾生平簡述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蘇序;父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弟蘇轍,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父子三人俱以文著名,世稱“三蘇”,亦為古文“唐宋八大家”其中三家,傳為佳話。蘇軾六歲入私塾小學,師從天觀道士張易簡開始讀書。從師處始知范仲淹、歐陽修、梅堯臣、韓琦等文名,大為崇拜,立志為榜樣。蘇母程氏出身大家族,文化素養極高,父親蘇洵游學在外時,便由其母督促二子學業。程氏特別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尤其好以古代名士賢臣的事跡教育孩子。蘇軾幼年曾聽母親講授《后漢書·范滂傳》,遂發奮為仁人志士。蘇軾自幼天資聰穎,勤奮誦讀,十歲能文,及弱冠之年已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十九歲娶四川青神縣進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次年跟隨父親到成都謁見張方平。父子三人之文采皆大受贊賞,張以國士待之,并上書歐陽修推薦蘇洵。
元年(1056),蘇軾與弟蘇轍隨父親赴汴京開封府應秋季“解試”,獲得次年禮部“省試”資格。次年春,歐陽修主持禮部“省試”,讀蘇軾文《刑賞忠厚之至論》頗為贊賞,但誤認為此文乃其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降為第二。此后,蘇軾與蘇轍又參加仁宗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兄弟二人同科進士及第。是時,蘇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師。蘇軾作《謝歐陽內翰書》《上梅直講書》等文感謝考官,深受歐陽修贊賞。歐讀其文不覺汗出,謂“老夫當避此人,放他出一頭地!”四月,母親程氏卒于眉山,父子三人奔喪故里。嘉 四年(1059),蘇軾為其母守孝期滿,隨父親與弟弟蘇轍沿岷江、長江東下,過三峽,再赴汴京,途中父子三人一路唱和所作詩文編為《南行集》,蘇軾為之作序。是年蘇軾長子蘇邁生。父子三人攜家眷歷時一年至京,蘇軾授河南福昌縣主簿,弟蘇轍授澠池縣主簿,俱未赴任。經歐陽修推薦,蘇軾與蘇轍參加次年舉行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試。按規定需提前一年上交五十篇策論,為之“賢良進卷”,蘇軾所作“賢良進卷”后被編入《應詔集》,包括《留侯論》《賈誼論》等名篇在內。次年,兄弟二人一同參加“制科”考試連名并中,仁宗皇帝認為自己為子孫找了兩位宰相之才,甚是欣慰。蘇軾授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十一月與弟蘇轍別于鄭州,作《和子由澠池懷舊》。
七年(1062),蘇軾任鳳翔府簽判,任期三年。與文同訂交于歧下,文同字與可,善畫竹。期間仁宗皇帝去世,英宗繼位。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正月,蘇軾任期滿還朝,判登聞鼓院,除直史館。五月,結發妻子王弗卒,次年四月,其父蘇洵卒。治平四年(1067),蘇軾與弟蘇轍護父喪返蜀。這一年,英宗駕崩,宋神宗繼位,蘇軾、蘇轍在家為父親守喪。熙寧元年(1068),服喪期滿,時年三十三歲的蘇軾續娶王弗堂妹王閏之為妻,后與弟蘇轍攜全家赴汴京,從此未再返鄉。這一年,神宗皇帝召見翰林學士王安石,開始醞釀“變法”。
神宗熙寧二年(1069),蘇軾還朝。是年王安石主持新法,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為順利實行新法極力排除異己,認為蘇軾與自己政見不合,任命其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閑職。四月,神宗詔令臣僚議論科舉改革,蘇軾奏上《議學校貢舉狀》,反對科舉改革,得神宗召見。是年秋天,蘇軾任國子監考試官,出策論題目暗諷王安石,并主動離開“條例司”。司馬光推薦蘇軾為諫言官,神宗屢次欲啟用蘇軾,皆被王安石阻止。冬天,蘇軾又作《上神宗皇帝書》萬言,全面駁斥“新法”。次年,判大名府韓琦奏疏青苗法害民,蘇軾作《再上皇帝書》,要求罷免王安石。神宗皇帝為維持“新法”,罷黜百官,力挺王安石。蘇軾上《擬進士對御試策》,繼續反對“新法”。王安石親家謝景溫誣告蘇軾販賣私鹽,王安石非常高興,因為他終于可以鏟除與自己政見不合,卻又很受神宗皇帝器重的蘇軾了,但最終查無實證。
熙寧四年(1071),時年三十六歲的蘇軾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陳州見蘇轍,此時蘇轍也因忤逆王安石而除陳州州學教授。九月,蘇軾赴潁州謁見歐陽修,十一月到任杭州。蘇軾在杭州期間,奉命監事開挖“運鹽河”工程,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會晤湖州太守孫覺。作《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有所托諷抗拒“新法”。協助陳襄修復錢塘六井,在常州、潤州賑饑。是時,朝廷設立“經義局”,在宰相王安石主持下修訂《尚書》《詩經》《周禮》三經釋義,謂之“新三經義”,并以此為科舉標準。值得一提的是,同時沈括恰奉命訪查兩浙路農田、水利、差役等事,至杭州,搜集蘇軾近作,注明其譏諷“新法”,回奏朝廷。蘇軾在杭州期間還結識了詩僧參寥,納妾王朝云。
熙寧七年(1074),蘇軾出任密州知州。此年大旱,流民多入京,京師監門官鄭俠上《流民圖》,王安石罷相,但“新法”仍在施行。蘇軾知任密州期間,重葺超然臺,弟蘇轍作《超然臺賦》,自作《超然臺記》。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復相,“三經新義”正式頒行。密州時期,蘇軾不但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悼念亡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獵》,開創了豪放派詞風;中秋作千古傳頌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表達對弟弟蘇轍千里相隔的思念之情。熙寧九年(1076),蘇軾離密州移知河中府,密州百姓在城西彭氏園中供蘇軾像,歲時拜謁。是年王安石再罷相,神宗親自主持繼續施行“新法”。熙寧十年(1077),蘇軾改任徐州知州,于四月到任,七月黃河決澶,蘇軾親率軍民防洪駐堤抗災,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復》等詩。次年,建黃樓以紀念抗災,重陽大會賓客。秦觀來謁見,與參寥游百步洪。
元豐二年(1079),三月改任湖州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彈劾蘇軾所作詩文言涉訕謗,自湖州任上被逮,八月下御史臺獄。十二月結案出獄,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次年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州守徐大受厚待之,初居定惠院,后遷城南臨皋亭,筑南堂。蘇軾在黃州躬耕東坡,陳師仲自杭州來書,告以編成《超然》《黃樓》二集。蘇軾還利用當下較多的閑暇時光,撰成《東坡易傳》《論語說》。元豐五年(1082),作《紅梅三首》《寒食雨二首》等詩,其中《寒食雨二首》之墨跡即傳世的“黃州寒食詩帖”,歷來被尊為宋代行書第一。蘇軾在黃州預置新居,在去探訪新居途中,于沙湖道中遇雨,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黃州“東坡雪堂”筑成,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作《雪堂記》,時年四十七歲。云門禪宗僧佛印開始與蘇軾通信。于秋、冬兩游赤壁,寫《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為懷念歐陽修,作《醉翁操》詞,又作《洞仙歌·冰肌玉骨》。這一年,宋與西夏交戰,宋兵大敗。神宗皇帝大受打擊,精神、身體每況愈下,從此對“舊黨”人物示好。新官制頒布,神宗想借此啟用蘇軾,但被大臣阻止。元豐六年(1083),蘇軾得眼疾,逾月不出戶,世人皆傳說蘇軾已去世,神宗嘆息,后聽聞其病愈,乃感幸甚。次年正月,神宗出御函令蘇軾任汝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四月,蘇軾離開黃州,乘舟東下至九江。游廬山、石鐘山,作《題西林壁》《石鐘山記》等。過金陵訪王安石,相逢一笑泯恩仇,相談甚歡。至鎮江金山寺,拜訪佛印。至常州買田安家,又至揚州,上表求常州居住,后得神宗詔旨,允許常州居住。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駕崩,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啟用司馬光、范純仁等“舊黨”。六月,蘇軾得詔恢復官爵,知任登州,九月被召還朝任禮部郎中,十二月至京遷任起居舍人。弟蘇轍以右司諫召回朝廷。
哲宗元 元年(1086),司馬光主政,盡廢新法,斥逐新黨,史稱“元 更化”。年初,朝廷恢復科舉詩賦考試。三月,蘇軾任中書舍人,后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對司馬光盡廢新法有所保留,以為不當廢除“免役法”。八月,司馬光同意復行“青苗法”,蘇軾表示反對。是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蘇軾作文悼念。程頤主持司馬光喪事,過于注重禮教縟節,蘇軾表示不滿,常戲謔譏諷,遂與程頤擁護黨結怨。蘇軾推薦黃庭堅任翰林學士,秦觀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御史孫升唯恐蘇軾拜相,上奏言蘇軾只可任翰林學士不可執政。后御史朱光庭彈劾蘇軾任學士院考試考官所出《試館職策題》語涉譏諷,蘇軾上書為自己辯護。此時正當范純仁執政,認為蘇軾無罪,但以傅堯俞、朱光庭、王巖叟等為首的御史堅持蘇軾有罪,并當面斥責太皇太后包庇蘇軾。此事后雖平息,但朝廷黨派之爭更為嚴峻,朝臣分裂為“朔黨”“蜀黨”“洛黨”,相互傾軋,史稱“洛蜀之爭”,“蜀黨”以蘇軾為首,“洛黨”以程頤為首。后蘇軾升戶部侍郎,程頤被逐回洛陽。此年,蘇軾還兼任侍讀學士,開始為哲宗皇帝授課。但這期間,蘇軾也因政見不合而屢遭新舊兩黨攻擊,多次上章請求外任,均未許。
四年(1089),蘇軾在京師,二月遭御史彈劾,三月以龍圖閣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事,五月過南都,謁張方平,七月到達杭州任所,十月興工浚理西湖,十一月時值旱饑,奏請賑濟,同時疏浚茅山、鹽橋二河,以工代賑。是年,范純仁拜相,蘇轍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出使遼國。蘇軾在杭州第二年,春夏疏浚西湖,建成舉世聞名的“蘇堤”,并創建公共醫院。秋,大雨,太湖泛濫,上疏請求救災。蘇轍出使歸,任御史中丞,激烈反對宰相呂大防、劉摯允許“新黨”入朝的調停政策。次年三月,蘇軾被召入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蘇轍任尚書右丞相。蘇軾還京時繞道視察湖州、蘇州水災。八月,因“洛黨”賈易彈劾不已,蘇軾自辯,朝廷罷之,以龍圖閣學士出潁州知事,春浚潁州西湖。次年初,被命移揚州知事,揚州期間作《和陶飲酒二十首》,為和陶詩之始。后以兵部尚書召還,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次年八月,妻王閏之卒于京師。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卒,宋哲宗親政。蘇軾自請出知定州獲準,臨行前未準與哲宗會面,遂上書作別,忠言規勸哲宗不要急進好功。
紹圣元年(1094),宋哲宗恢復神宗“新法”,蘇軾被剝奪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職位,時年五十九歲。四月,蘇軾在定州以諷斥先朝罪名被貶知英州,未至貶所,八月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十月二日到達貶所,時詹范守惠州。長子蘇邁、次子蘇迨歸宜興,幼子蘇過與妾朝云同行至嶺南。此年,蘇轍亦被罷執政,出知汝州,后降官知袁州,七月被貶筠州居住。蘇軾在惠州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荔支嘆》《江月五首》等詩,又作多首和陶詩。紹圣三年(1096),蘇軾買白鶴觀地筑屋,欲終老惠州,又助修惠州東西二橋。七月,妾朝云病故,葬棲禪寺松林中,作《悼朝云》等詩。次年二月,白鶴峰新居落成,子蘇邁來惠探望。這一年,朝廷追貶“元 黨人”,四月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今屬海南島)安置,五月遇弟蘇轍于藤州,同行至雷州,六月別弟渡海。七月抵儋州貶所,張中知昌化軍到任,請蘇軾居官舍。次年,朝廷派董必查訪兩廣,將蘇軾逐出官舍,遂在城南桄榔林下買地筑屋,名曰桄榔庵,當地人幫助建屋。后潮州人吳子野渡海從蘇軾學,瓊州進士姜唐佐從蘇軾學。蘇軾從惠州至儋州,除繼續修改《東坡易傳》《論語說》外,又作《東坡書傳》十二卷,著《東坡志林》,未完稿。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崩,宋徽宗繼位,詔蘇軾移廉州安置,旋改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復官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年底越南嶺北歸。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于北歸途中暴病,暑熱腹瀉,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請老,以本官致仕。七月,徑山維琳禪師來訪,二十六日作《答徑山琳長老》,竟成絕筆。二十八日卒,時年六十六歲。次年六月,葬于汝州郟城鈞臺鄉上瑞里。
(二)蘇軾主要成就
蘇軾作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書畫家,一生仕途起伏,顛沛流離。其思想集儒、釋、道三家之所長,融會貫通,不拘一格,主要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其文汪洋恣肆、明快暢達,有孟、莊之遺風,讀來酣暢淋漓;其詩清新脫俗卻雄健有力,善用比喻、夸張,用典獨特,別出心裁;其詞清麗曠達,援引各種題材入詞,提升了宋詞的藝術造詣,并開創“豪放詞”一派,為后人所推崇;擅長書法,行、楷、草俱佳,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大家”;開“文人畫”鼻祖,善畫竹,主張寫意傳神,提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作品的當代整理成果,有孔凡禮《蘇軾詩集》和《蘇軾文集》、黃任軻等《蘇軾詩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鄒同慶等《蘇軾詞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2年版)等書,另有最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有關蘇軾生平事跡及作品記載、評議等研究情況,則可參考孔凡禮《蘇軾年譜》(中華書局1998年版)和《三蘇年譜》(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曾棗莊主編《蘇軾研究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
蘇軾的興趣極為廣泛,博學多聞,間或著有涉及中醫藥的相關論文,可見明代茅維所編《蘇軾文集》之醫藥雜記篇。蘇軾中年謫居黃州、嶺南、儋州后,生活創作之余,也致力于搜集行之有效的中醫方劑及養生方法,被后人整理,與其醫藥論文一并收入沈括所作《良方》中,合成《蘇沈良方》一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宁河县| 银川市| 洛扎县| 阿拉善右旗| 双柏县| 桂阳县| 万山特区| 周口市| 新兴县| 永和县| 海安县| 彰化县| 凤庆县| 博白县| 满城县| 枞阳县| 南投市| 静乐县| 宜宾县| 太康县| 墨脱县| 仲巴县| 濉溪县| 太和县| 沅江市| 锦屏县| 仪征市| 蒙山县| 玛多县| 黔西| 谷城县| 贵港市| 承德县| 房产| 沧源| 巴林右旗| 类乌齐县| 合阳县| 左云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