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脾臟外科手術學
- 彭兵
- 13字
- 2020-09-09 12:34:44
第二章 脾臟的解剖學和生理學
第一節 脾臟的胚胎學與臨床解剖學
一、脾臟的胚胎學
脾臟(spleen)是腹腔內不對稱器官之一,是淋巴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發生學上看,它與消化系統的胚胎來源相同。胚胎第5周,脾臟開始由胃背側系膜內分散存在的中胚層細胞即間充質細胞聚集而成。表面的間充質細胞變成復層組成脾原基。當間充質細胞團不斷分裂增殖并逐漸生長膨大時,凸入腹腔,外層細胞變成腹膜,深層細胞成為脾臟,故脾臟表面覆有間皮。直至出生前,脾臟一直保持分葉狀;出生后,小葉消失,僅在脾臟上緣殘留少量分割小葉的溝,即脾切跡。當胃的背側緣發育成胃大彎及胃的縱軸從前后方向旋轉成左右方向時,胃背系膜發育成胃網膜囊并向左突出,脾臟也被牽向左外側,位于胃的左背側。網膜囊的后葉與體壁融合覆蓋于左腎上腺及左腎,胃與脾之間的網膜部分發育成為胃脾韌帶,脾與體壁之間的網膜部分發育成為脾腎韌帶。
二、脾臟的先天性發育異常
了解脾臟的先天發育異常,可以為手術做參考。和外科有關的脾臟先天性發育異常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副脾
副脾(accessory spleen)是由于胚胎時期脾原基融合不全或異位脾原基形成的正常脾臟之外的一個或多個呈球形或半球形的紫色質軟脾結節。副脾多位于正常脾鄰近的任何位置,如脾門及胃脾韌帶內(54%)、脾蒂(25%)、大網膜(12%)、胰尾(6%)、脾結腸韌帶(2%)、腸系膜(0.5%)、左側卵巢(0.5%) [1-3],有的副脾可在肝或胰腺內,左側陰囊(或大陰唇)內,左側睪丸及左側輸卵管周圍和右側胸內,個別副脾位于脾臟內,即脾內錯構瘤。副脾的出現率達15%~35%,年幼者發生率較高,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是由于副脾萎縮而減少。行脾切除術時,如遺漏了副脾,殘留的副脾可發生代償性增大而導致疾病復發,所以脾功能亢進或血液病行脾切除術時,應尋找可能存在的副脾并徹底切除副脾。
副脾從0.2~10cm大小不等,可單發也可多發,一般1~6個不等,也可多達10個。多發者85%是發生于一處,而15%可發生于同一患者兩個不同的部位 [3,4],兩個以上部位發生副脾者還未見有報道。
副脾也可發生破裂、扭轉、梗死。有報道副脾被疑似腎上方的腫塊或胃大彎的新生物,也有報道副脾引起扭轉和自發性破裂等急腹癥。副脾若附于膽囊壁或位于肝門附近,可引起壓迫癥狀,甚至出現阻塞性黃疸。若副脾與腸壁融合時可引起腸梗阻或腸套疊,副脾還可以引起尿路梗阻。
(二)無脾和多脾
無脾(asplenia)和多脾(polysplenia)多并發于部分內臟轉位,是少見的發育異常,是在胚胎期第6周前脾臟的原基未形成(無脾)或原基未融合(多脾)的結果。無脾癥患兒可無癥狀,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出現暴發性感染。成年人無脾癥罕見,多于行其他腹腔內手術時無意中發現脾缺如。
多脾是單個的多葉脾或脾由2~9個獨立的而又大約相等大小的脾團塊,常伴有非對稱器官如心臟、肺、支氣管、肝、膽道、胃、胰腺、腸道的發育異常。3/4以上的多脾癥患者在5歲以前死亡,50%存活期不超過4個月 [2],所以成年人少見。
多脾本身不產生臨床癥狀,其臨床重要性僅僅是由于它們并發于心臟的,而更常見的是肺或胃腸道的畸形需要外科治療時。多脾應區別于副脾,還應當與由于創傷性脾破裂或脾切除時自體脾種植的脾相區別。創傷性脾破裂后脾組織碎片播散于腹腔臟器表面或者大網膜或腹膜上,并且存活、生長和增殖為多發小結節,數目幾十至幾百,有時布滿腹腔,呈脾組織結構,形態不規則,但無脾門;脾切除自體脾移植多為創傷性脾破裂必須切除脾臟以挽救生命,術中有意選擇部分正常脾組織切碎成合適大小后排列種植于大網膜前后葉之間以期術后能維持脾功能,避免脾切除后兇險性感染和免疫功能異常。
(三)游走脾
脾臟離開原來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盆腔其他部位者稱為游走脾(wandering spleen)或異位脾。它與胃背側系膜發育缺陷、脾臟韌帶松弛或缺如有關,也可與多次妊娠、消瘦、腹肌薄弱有關。脾臟疾病(脾大)或外傷造成脾臟韌帶松弛也可以使脾臟發生移位。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經產婦為多。游走脾的常見活動位置在左中上腹部、右中腹部、左下腹部和盆腔,少數可至右下腹,甚至個別可沿左腹股溝進入左側陰囊或經膈肌裂孔進入胸腔。游走脾發生扭轉可出現急腹癥表現。游走脾的體征為腹腔內無癥狀的腫塊,在體檢時可隨體位變化而移動,易向左上腹推移。游走脾需與婦科腫瘤、腎的腫塊、腸系膜腫物和腸道的新生物等鑒別。
(四)脾組織或器官融合
有脾生殖腺融合、脾肝融合、脾腎融合和脾腹膜融合等,其中以脾生殖腺融合多見。脾生殖腺融合(splenogonadal fusion)是由于脾演化過程中隨背側系膜向左側旋轉過程中靠近生殖腺的原基尿生殖嵴,兩個原基不正常地粘著而形成。脾生殖腺融合幾乎完全是在男性左側,分為:①連接型:正常脾以一連續的脾組織索或結締組織索連于左側睪丸或陰囊;②不連接型:有脾組織連于生殖腺,但與正常脾之間無中間的連接索。連接型脾生殖腺融合的連接索可引起機械性腸梗阻,必須手術切斷連接索 [3-5]。任何陰囊內的腫塊,特別是在左側者,應當懷疑脾生殖腺融合。
三、脾臟的臨床解剖學
(一)脾臟的形態、位置和毗鄰
脾臟形似蠶豆,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臟實質紅髓約占75%,白髓約占20%,故脾臟呈暗紅色,質軟而易碎。通常成年人脾臟長約12cm,寬約7cm,厚3~4cm,重約110~200g [3]。脾臟位于左季肋區后外方,胃與膈之間,其位置適對第9~11肋骨,長軸與第10肋骨一致,而從前方看則被左側肋弓所遮蓋,正常查體肋緣下不能觸及 [1]。立位時脾臟比平臥位約低2.5cm。脾臟后端平第9胸椎,距后正中線約4~5cm;前端約平對第1腰椎,不超過腋中線;脾下極位于左腋前線第11肋處。脾臟膈面的上1/3被左肺下緣遮覆,中1/3由左肋膈隱窩遮覆,下1/3被胸膜下界和胸肋部起點遮覆 [3-9]。
脾臟有兩面,膈面和臟面;兩緣,前緣和后緣;兩極,上極和下極。膈面凸起,緊貼膈,左胸下部或左上腹部撞擊傷可致脾破裂;前臟面(胃面)與胃底接觸,后臟面(腎面)與左腎和左腎上腺前面接觸。脾臟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出入脾臟胃面的部位為脾門(圖2-1),這些出入脾門的結構合稱為脾蒂。脾臟前緣薄銳,斜向后上方插入胃底和膈之間,向下可伸入橫結腸脾區和膈之間。肝左外葉肥大時可遮蓋部分脾臟前緣,有時需游離肝左外葉并將肝左外葉向右側翻起才能充分暴露脾上極。脾后緣是斜向后下的鈍緣。脾上極鈍圓,下極略尖。

圖2-1 脾門的解剖
脾門和胰尾部關系非常密切,50%的人胰尾距脾門1cm左右;大約1/3人的胰尾與脾門直接接觸,其中49.5%人的胰尾緊靠脾門中央,42.25%的胰尾緊貼脾下極,8.25%的胰尾緊貼脾上極 [1,6]。行脾切除術時需注意檢查,防止誤切胰尾。
(二)脾臟的韌帶
脾臟為腹膜內位器官,除脾門外,大部分由腹膜覆蓋。脾臟的韌帶由腹膜返折而形成,包括胃脾韌帶、脾腎韌帶、脾膈韌帶、脾結腸韌帶、脾前皺襞、胰脾韌帶、膈結腸韌帶、胰結腸韌帶。韌帶的長短、寬窄和相互接觸可有變化,脾臟的活動度取決于脾臟周圍韌帶的松弛度和脾血管的長短。
(1)胃脾韌帶:
由胚胎時期胃背側系膜形成,在胃與脾之間形成三角,由胃大彎左側延伸至脾門處,在脾門處兩層腹膜分開,前層包被整個脾臟成為脾的漿膜層,在脾門后下緣處轉折為脾腎韌帶的后層;胃脾韌帶的后層在脾門處向內覆蓋脾動脈并延續為網膜囊后壁的腹膜及脾腎韌帶的前層(圖2-2)。在胃脾韌帶的上部內有胃短血管,下部有胃網膜左血管,分離胃脾韌帶時應仔細結扎上述血管,以免引起出血和傷及胃壁。

圖2-2 脾胃韌帶
(2)脾腎韌帶:
脾腎韌帶有前后兩層,包被脾臟血管和胰尾,連于脾門和左腎前面之間。前層是胃脾韌帶的后層于脾門處轉折向后,被覆于左腎和左腎上腺前面,并移行為網膜囊后壁的腹膜;后層是包被脾臟的腹膜(胃脾韌帶的前層)在脾門后下緣處轉折形成。前后兩層貼合即形成兩層的脾腎韌帶,內有脾動、靜脈,有時胰尾可伸入脾腎韌帶并可達脾門(圖2-3、圖2-4)。脾腎韌帶前層向右延續于胰前面,若胰尾不與脾直接接觸,有人稱之為胰脾韌帶,其內有胰尾動脈支,手術時應小心分離、結扎,避免損傷胰尾。脾腎韌帶較短,行脾切除術時應先切開脾腎韌帶后層腹膜,才易于游離脾臟并將其翻動。

圖2-3 脾腎韌帶前層

圖2-4 脾腎韌帶后層
(3)脾膈韌帶:
脾膈韌帶是脾腎韌帶向膈肌延伸的腹膜皺襞(圖2-5),從賁門到脾上極,內含平滑肌纖維,有時含有膈下動脈的賁門支和食管支。此韌帶較短,需切斷該韌帶才能游離脾上極,切斷、結扎需牢靠,防止結扎不牢引起出血。

圖2-5 脾膈韌帶
(4)脾結腸韌帶:
是胃脾韌帶左下部向下延續于大網膜的部分,位于脾下極和橫結腸脾曲之間(圖2-6),有時脾下極血管或胃網膜左動脈緊貼該韌帶,切斷時注意勿傷及血管和橫結腸。

圖2-6 脾結腸韌帶
(5)脾前皺襞:
是胃脾韌帶前面的腹膜皺襞,長的脾蒂常伴有脾前皺襞,內有胃網膜左動脈的分支,過度牽拉易引起出血。
(6)膈結腸韌帶:
是橫伸于膈肋部和橫結腸脾曲之間的腹膜皺襞,其前緣形成一游離緣。該韌帶從下方承托著脾,對維持脾的正常位置有一定作用。由于脾臟繼續生長、發育,該韌帶逐漸形成袋狀,猶如吊床,延伸于橫結腸脾曲和膈之間,可阻擋血液流向結腸上下區。若膈結腸韌帶過短,手術時可能損傷脾下極和結腸脾曲。
(7)胰結腸韌帶:
它是橫結腸系膜的上部延伸的一個皺襞,介于胰與橫結腸之間。
(三)脾臟的葉和段
根據供應脾臟相應區域的脾葉動脈和脾段動脈在脾內的分布規律,將脾分為上葉、下葉或上葉、中葉、下葉,如為四段型,又分為上段、中上段、中下段和下段(詳見第二節)。
(四)脾臟的斷層解剖
以肋骨和肋間為標記,脾臟最高可達第8肋平面,最低到12肋平面,通常在第8肋間到第9肋平面出現,在第11肋平面消失。以椎體為標記,脾臟最高出現在T 10平面,最低到L 2~3椎間盤水平,通常在T 10~11椎間盤至T 11平面出現,在L 1~2平面消失。
(五)脾臟的切跡
脾臟切跡的出現與脾臟的發生發育關系密切,胚胎3個月時切跡已經形成,以后多數切跡逐漸消失。脾臟切跡可出現于前緣、后緣及膈面。前緣切跡出現率高達84%,可有1~5個脾切跡,以2~3個者多見,常位于前緣的中下1/3,是鑒別左上腹部包塊是否為增大的脾臟的標志。脾臟后緣切跡出現率為21.1%~59.2%,多位于后緣上1/3,通常為1個脾切跡,也可多達3個脾切跡。后緣脾臟切跡若延伸至臟面,多與相對前緣脾臟切跡的延長線相連形成葉間的分界。膈面脾臟切跡出現率為10%左右,多為1個脾臟切跡,常位于膈面上1/3。偶爾膈面脾臟切跡深入脾實質,并連接前后緣脾臟切跡形成兩個葉 [1]。
淺脾臟切跡的深度約為0.8cm,超過1cm的為深脾臟切跡。深脾臟切跡主要位于兩葉間,葉間裂、脾段間裂與深切跡的符合率為94.92%。脾切跡通過少血管區者占87%,脾臟切跡的延長線可作為脾葉、脾段切除術分界標志的參考依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