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造血系統疾病可以借助先進的檢測手段和技術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明確的分類與診斷,特別是WHO提出的MICM(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分型方法,將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的分類與診斷從細胞水平上升到了亞細胞及分子水平,進一步揭示了疾病的發病機制。然而,傳統的顯微鏡檢查及細胞化學技術尚不能被完全取代,外周血和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依然是造血系統疾病診斷、鑒別診斷及療效觀察的最基本、最簡單易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對某些造血系統疾病而言,細胞形態學仍是確診的唯一依據。基于此,我們誠邀部分從事臨床血液學(形態學)教學與臨床、富有省部級以上規劃教材編寫經驗的專家,編寫了這本適用性廣、實用性強的《實用血液學圖譜》,以供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生,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使用,也可作為臨床醫生及檢驗科工作人員的參考書,同時還可以作為行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習資料。
《實用血液學圖譜》共分十章,涵蓋了正常血細胞形態、常用細胞化學染色、紅細胞疾病、白細胞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等內容,從大量的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和染色體制片中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視野,拍攝400余幅彩色圖片編寫而成。本書具有以下特點:①以疾病為線索、形態為核心,展現不同疾病的血液學形態的變化。②圖片真實可靠,所有圖片均來自于真實病例、真實視野,涉及的病種多而齊全,除常見病外,還有一些少見疾病及罕見疾病的細胞圖片。③某些疾病在血液及骨髓細胞形態的基礎上增加了細胞遺傳學的圖片和分子診斷信息,盡可能體現WHO所倡導的MICM分型要求。④對絕大多數圖片附上詳盡的圖解說明,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引導性。對正常與異常的界限、異常之所在及其辨認的要點等進行了詳盡的介紹,便于讀者學習與掌握。⑤所有圖片均采用高像素成像顯微鏡拍攝,圖片清晰如鏡下直觀,能極大提高讀者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書中所有細胞形態圖片未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者均為瑞特(Wright)染色或瑞-吉(Wright-Giemsa)染色,100×10倍放大。
本書由國內部分從事臨床血液學教學和臨床工作、有較高學術造詣和臨床實踐經驗的專家、教授共同努力編寫而成,雖歷經全體編者的精心策劃、反復討論、相互審校,但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此外,在圖片的拍攝過程中得到了青島大學醫學部臨床血液學教研室喬宏老師、盧偉老師以及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病診斷實驗室侯方老師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管洪在 劉成玉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