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正常人體學作者名: 王紅衛(wèi) 鮑建瑛本章字數(shù): 1448字更新時間: 2020-08-26 17:21:23
第二節(jié) 血漿
一、血漿電解質
血漿的含水量約為93%,其中溶解有多種電解質(Na +、Cl -等)、小分子有機化合物(營養(yǎng)物質、激素、代謝產物等)和一些氣體分子(O 2、CO 2等)。血漿中的晶體成分約占血漿重量的1%。由于這些溶質和水都很容易透過毛細血管壁與組織液中的物質進行交換,所以血漿中電解質的濃度和組織液基本相同(表5-2)。血漿中含量最豐富的晶體物質是Na +和Cl -。細胞外液中的離子在維持細胞膜興奮性、細胞外液滲透壓和緩沖細胞外液pH的變化方面有重要作用。臨床檢測循環(huán)血漿中各種電解質的濃度可大致反映組織液中這些物質的濃度。
表5-2 人體各部分體液中電解質的含量(mmol/L)

1.表示游離Ca 2+和Mg 2+的濃度
2.蛋白質以毫當量濃度(mEq/L)表示,而不是毫摩爾濃度(mmol/L)
二、血漿蛋白
1.血漿蛋白的分類
血漿的一類重要成分是 血漿蛋白(plasma proteins)。因為血漿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透過毛細血管壁,故組織液的蛋白質含量很低。用鹽析法可將血漿蛋白分為 白蛋白(albumin)、 球蛋白(globin)和 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三類。用電泳法可將球蛋白進一步分為α 1-球蛋白、α 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正常成人血漿中蛋白含量為65~85g/L,其中白蛋白為40~48g/L,球蛋白為10~30g/L,纖維蛋白原為2~4g/L。白蛋白與球蛋白濃度的比值(A/G)為1.5~2.5。除γ-球蛋白來自于漿細胞外,白蛋白和大多數(shù)球蛋白主要由肝臟產生。肝臟疾病常常導致A/G比值下降或倒置。
按不同的來源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血漿功能性蛋白質,是由各種組織細胞合成后分泌入血漿,并在血漿中發(fā)揮其生理功能,如抗體、凝血酶原等。這類蛋白質的量和質的變化反映了機體代謝方面的變化;另一類則是在細胞更新或遭到破壞時溢入血漿的蛋白質,如血紅蛋白、淀粉酶、轉氨酶等。這些蛋白質在血漿中的出現(xiàn)或含量的升高往往反映了有關組織的更新、破壞或細胞通透性改變。
2.血漿蛋白的功能
(1)調節(jié)血漿膠體滲透壓和pH值:
血漿膠體滲透壓是由血漿蛋白質產生。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小,故血漿膠體滲透壓的75%是由白蛋白產生。肝臟合成的白蛋白含量的下降或腎臟疾病所致白蛋白的大量丟失,均可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使水分向組織間隙滲出,從而產生水腫。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血漿蛋白質可組成緩沖對參與維持血液pH的相對恒定。
(2)運輸功能:
血漿中那些難溶于水或易從尿中丟失,易被酶破壞及易被細胞攝取的小分子物質,往往與血漿中一些蛋白質結合在一起運輸。如運鐵蛋白是由1分子脫鐵運鐵蛋白與2個Fe 3+結合而成,其主要功能是結合運輸Fe 3+至肝、骨髓等組織儲存,防止鐵隨尿排泄丟失。
(3)免疫功能:
機體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產生特異的抗體,血液中具有抗體作用的蛋白質稱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由漿細胞產生,能識別并結合特異性抗原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tǒng)從而消除抗原對機體的損傷。
(4)凝血與抗凝血功能:
多數(shù)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屬于血漿蛋白質,且常以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條件下被激活后發(fā)揮生理功能(見本章第三節(jié))。
(5)營養(yǎng)作用:
血漿蛋白質可作為營養(yǎng)物質被分解為氨基酸用于組織蛋白質更新或用于氧化分解供能及轉變?yōu)槠渌铩?
三、血漿中的其他含氮物質
血液中除蛋白質以外的含氮物質,主要是 尿素(urea)、 尿酸(uric acid)、 肌酸(creatine)、 肌酐(creatinine)、 膽紅素(bilirubin)等,這些物質總稱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中所含的氮量則稱 非蛋白氮(non-protein-nitrogen,NPN),正常成人血中NPN含量為143~250mmol/L。這些化合物中絕大多數(shù)為蛋白質和核酸分解代謝的終產物,可經血液運輸?shù)侥I隨尿排出體外。當腎功能障礙影響排泄時會導致其在血中濃度升高,這也是血中NPN升高最常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