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消化系統疾病作者名: 徐欣昌 田曉云本章字數: 20字更新時間: 2020-08-26 16:41:38
第二章 消化系統常見疾病的實驗室檢查與診斷
第一節 普通X線檢查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是一個寬窄不一的肌性軟組織管道。它們都是由軟組織構成,各消化臟器之間和腹部其他臟器之間,其結構密度是一樣的,并不存在天然對比,因此往往需要借助人工對比即造影檢查,才能顯示其解剖形態。
一、檢查方法
普通X線檢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胸腹透視
腹部透視大多采用立位或臥位,其優點是操作簡便。主要應用于診斷胃腸道穿孔與腸梗阻,立位透視可以作出明確的診斷。還可以顯示胃腸道氣體的分布、形態和不透光X線致密影,觀察膈肌及胃腸異物活動情況。
2.腹部平片
攝影與透視相比可更清楚地顯示胃腸道氣體、腹部鈣化及實質臟器的形態、位置等。腹部照相最常用的是仰臥位,但根據病情需要可照立位或側臥前后水平位。胃腸道穿孔患者常采用立位或左側臥位水平投照;腸梗阻患者則需仰臥位及立位兩種位置。腹部平片范圍應上至膈肌,下至恥骨聯合上緣,特別應包括腹壁軟組織。腹部平片是一種常規的檢查方法。
3.造影檢查
造影是食管和胃腸疾病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使用的對比劑為硫酸鋇,根據需要調制成不同濃度的混懸液,以口服和灌注的方式進行食管、胃腸道鋇餐檢查和結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必要時還可采用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檢查,更好地顯示黏膜形態和結構。
二、正常X線表現
1.食管
吞鋇后正位觀察,食管位于中線偏左,輪廓光滑整齊,管壁伸縮自如,食管充盈相表現為輪廓光滑整齊,管壁柔軟,在食管入口部及橫膈食管裂孔部各有一生理性狹窄區。在主動脈弓,左主支氣管及左心房處則形成3個生理壓跡。正常食管雙重造影時,整個食管輪廓清晰,管壁光滑,黏膜皺襞呈細紋狀線條。
2.胃
(1)胃的分區:
一般分3部分,胃入口為賁門,出口稱幽門,賁門平面以上為胃底,立位時含氣,稱胃泡。胃右上緣為小彎,外下緣為大彎,小彎拐角處即角切跡,簡稱胃角。由胃角向大彎最低連線,此線與賁門平面之間的區域為胃體,立位胃體近似胃垂直部。胃體以下為胃竇,立位胃竇近似胃水平部。
(2)胃的形態:
胃的形態和張力、體形和神經系統功能有關。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情況下,胃型也可互相轉化一般可分為四型:高張型(牛角型);中間型(魚鉤型);低張型(無力型);瀑布型。
(3)胃黏膜皺襞或黏膜紋:
胃黏膜皺襞或黏膜紋具有可塑性,黏膜皺襞有縱行、斜行及橫行三種。胃體黏膜皺襞常表現為與胃體平行的數條縱行皺襞,靠近胃小彎側光滑,靠大彎的皺襞漸彎曲為斜行或橫行,顯示大彎輪廓為鋸齒狀。胃竇黏膜皺襞是胃體皺襞的延續,常保持與小彎平行、與胃竇長軸一致,也可變為斜行或與長軸垂直。胃竇收縮狀態時皺襞呈縱行(與長軸一致),舒張狀態時多呈斜行或橫行。胃底部黏膜皺襞和大彎者相似。正常胃竇黏膜皺襞寬度一般不超過0.5cm,胃體大彎鋸齒狀邊緣處皺襞較粗,可寬達1cm。在胃雙對比造影片上,上述的胃黏膜皺襞展平而顯示胃微皺襞(fine relief),為胃小溝和胃小區。正常胃小溝其寬度小于1mm,疏密一致;胃小區,直徑一般不大于3mm。
(4)胃輪廓、柔軟度及移動度:
正常胃充盈后輪廓應光滑,僅胃底及大彎緣呈鋸齒狀。胃壁柔軟,壓之可變形,并有一定的移動度,胃底及幽門部移動度較小,如胃壁僵硬不能移動,則為病變所致。
(5)胃的蠕動及動力:
服鋇后一般1~2分鐘即出現蠕動。表現為自胃體上部開始,由淺漸深,向幽門方向推進,當幽門開放時鋇劑排入十二指腸。一般服鋇后1~5分鐘胃開始排出,1~2小時可排空,如果6小時仍有鋇劑存留胃內,即為排空延遲,系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可致。
3.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可分為球部、降部、橫部及升部。
X線表現:球部充盈呈三角形或卵圓形,輪廓光滑。鋇劑少時可見條紋狀黏膜皺襞伸向尖端(上曲)。降部以下為環狀皺襞,橫縱交錯表現為羽毛狀。球部鋇劑可短期停留,球部蠕動常表現為整體收縮將鋇劑排出。降部以下表現為波浪式推進的蠕動波,鋇劑通過較快不易停留,有時可出現逆蠕動。
低張十二指腸造影片上,管徑明顯增寬。上述之羽毛狀皺襞消失,顯示為環狀皺襞或呈龜背狀外觀。十二指腸乳頭多位于降部中段內緣處,呈圓形或橢圓形透光區,直徑一般不超過1.5cm。
4.空腸及回腸
小腸全長4~6m,可分為六組,第一組為十二指腸;第二、三組為空腸;第四、五、六組為回腸。
空腸的形態、皺襞及蠕動和十二指腸降部相似,腸腔較回腸稍寬,有深而密的環狀皺襞,鋇充盈時呈羽毛狀,鋇劑少時則表現為雪花狀。空腸蠕動較強,多呈推進性蠕動,通過很快。回腸環狀皺襞漸淺疏,鋇充盈時多呈帶狀或節段狀,邊緣光滑,回腸黏膜皺襞較細而不明顯,呈細羽毛狀或平行紋理,至回腸末端常為縱行排列。蠕動較弱,鋇劑停留時間較長。
正常鋇餐后1小時內顯示空腸,3小時鋇劑大部分在回腸,鋇頭可達回盲部,如果6小時尚未到達回盲部,則為小腸動力緩慢。正常小腸鋇劑全部排空時間一般不超過8小時。
5.大腸
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盲腸為回盲瓣入口下方的盲囊,闌尾位于內下側。結腸分升、橫、降、乙狀結腸、肝曲和脾曲。肝曲一般較脾曲位置低。盲腸和結腸有結腸袋,鋇劑充盈后呈多數半圓形膨出袋囊,結腸袋以升、橫結腸較顯著,降結腸以下就逐漸不明顯。直腸沒有袋形,邊緣光滑,其中間最寬處稱壺腹部。
結腸黏膜皺襞表現為橫、縱、斜三種,右半結腸黏膜較密,左半結腸較稀且以縱行為主,一般服鋇劑后通常6小時到達升結腸、肝曲,12小時到降結腸,1~2天鋇劑排空。
三、消化道病變的X線表現
1.功能性改變
主要是指胃腸道某段的張力、動力、蠕動和分泌等不固定的改變。
張力增高可使得管腔狹窄、變小,張力減低則管腔擴大。
動力是胃腸道輸送食物的能力,動力減低表現為排空延緩,動力增強則表現為排空過速。
胃腸道蠕動增強表現為蠕動波加深、加快,蠕動減弱表現為蠕動波變少而淺,運動緩慢。
分泌增加造成胃腸道空腹潴留液增加、造影劑涂布不良,功能性病變可單獨存在,但往往是器質性病變導致。
2.炎癥病變
炎癥病變的范圍一般較廣泛,病變處與正常段的移行處是逐漸的,黏膜可正常,亦可因水腫使黏膜增粗模糊。慢性期黏膜可顯示增粗,甚至呈炎性息肉狀。晚期萎縮時,黏膜皺襞可變細。
功能征象急性期時,常有激惹征;而慢性期出現管壁僵硬。管腔狹窄時,則運動功能明顯減弱,排空減緩。如炎癥向外擴散,可引起粘連或炎癥腫塊。
3.潰瘍性病變
潰瘍病變的直接征象為龕影。慢性潰瘍可致黏膜皺襞集中,龕口附近有黏膜水腫是為月暈征。龕影正面為鋇斑影,側面像為輪廓腔外的乳頭狀影或尖頂狀、錐狀、刺狀影等。如為多發的小潰瘍,其側位像示邊緣呈鋸齒狀外觀;而正面像則為靶征。可伴有功能征象,如痙攣切跡等,慢性期狹窄時可致梗阻性病變。
4.腫瘤性病變
其范圍較局限,病變與正常的移行段分界截然。良性腫瘤對黏膜的改變視其大小而定,小者改變不大,大者可使黏膜展平或推開。惡性腫瘤引起黏膜皺襞破壞中斷,早期則表現為局部增粗不平整。增生性病變引起充盈缺損,據此以判斷其良惡性。如胃管壁僵直、蠕動消失,是為革囊狀胃,若侵及周圍組織,可觸有包塊,且該部位固定。包塊較大伴狹窄時,則會引起不全性或完全性梗阻。
5.穿孔性病變
各種病變侵透消化管壁全層穿向管壁外的X線病理改變。穿向腹腔表現為立位時膈下游離氣體;慢性穿孔向鄰近管外形成局限性與管腔相通的腔外囊腔,立位服用鋇劑觀察到腔外囊內有氣液鋇三層征象;穿向鄰近其他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而形成內瘺管。
6.先天性病變
如先天性食管閉鎖,十二指腸的先天性梗阻,小腸重疊畸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