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老了:越活越輕松
- 唐麗麗
- 466字
- 2020-08-26 16:35:24
老年
盡管許多年輕人把老年看得很遙遠,但用作者May Sarton的話來說,青年和老年往往是彼此的鏡像。正如Madeline有很長的時間去憧憬未來,而她的祖母Jimmie有很長的時間在回顧過去。與中年期相比,兩人沒有太多負擔——沒有孩子需要照顧,也沒有(或者不再有)父母需要照顧。年輕的人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而年長的人則確切地知道這一路發生了什么,只有一個例外。
就像年輕人可能在想他們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會做些什么一樣,老年人也在想他們的健康狀況,以及他們能獨立生活多久,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在這方面,許多信息對老年人是積極的,因為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活得更長、更健康。
Erik Erikson指出,我們晚年的主要任務是與自身的生活和平相處。斯坦福長壽中心的創始人Laura Carstensen對此表示贊同。她提出的社會情感選擇理論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所剩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學會活在當下,專注于大局,更好地優先考慮和欣賞我們的生活以及與他人的關系。因此,我們聚集和發展自身的性格優勢——橡樹上生長出新的和更大的分支。多年來,通過消除負面情緒,欣賞生活中正面的東西,學會享受好的部分,并充分利用壞的部分。正如William May所提出的,許多老年人已經學會了輕裝上陣。
Kate,75歲的退休精神科醫生和Les Paul
Kate認為,“總的來說,生活感覺更簡單明確,你只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你知道前面的路很短,而且你有一些以前沒有過的限制因素,所以現在沒有那么多的路了,你知道有什么路,你只是要走下去。如果你不浪費大量的時間去為此感到痛苦,你只需要去走并享受它,或者至少去享受其中可以享受的東西?!?
著名的音樂家兼吉他制造者Les Pau在93歲的時候還在爵士俱樂部演奏,當時他告訴《紐約時報》的Matthew Orr:“當你到了我這個年紀,你知道末日就在眼前,你會怎么處理?你要活在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到來,不管你怎么想,你都不會改變它。”或者,就像91歲的Helen,曾經告訴“老與病”小組的人們:“我已經立了遺囑,我將要死去了,但在我死之前,我很想看看我上周訂購的新沙發套?!表槺阏f一句,其實現在Helen拿到她的沙發套已經有幾年了,依舊健在。
這種更簡單的生活,可能源于老年人知道關于如何生活的智慧在不斷增長。對智慧的研究表明,年長者往往對世界有更多的認識、欣賞和見解,他們更清楚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生活和情感目標;他們更善于管理人際關系,這才是有意義的。正如小說家Margaret Atwood曾經說過的:“好的判斷來自經驗,但是經驗來自壞的判斷?!蹦觊L者有過更長的時間犯過錯誤,也有過更多的機會從錯誤中學習。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Viktor Frankl在他的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Man’ s Search for Meaning)中這樣寫道:
悲觀主義者如同一個人懷著恐懼和悲傷的心情觀察日歷,他每天從日歷上撕下一張,日歷一天比一天薄。積極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則先在日歷上草草記下幾條筆記,然后把日歷上的每一頁撕掉,再把每一頁都整齊、仔細地與前面的一起歸檔。
他可以自豪和高興地把他所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反映在這些筆記中,他生活得很充實。如果他注意到自己正在變老,那對他來說又有什么關系呢?他有什么理由羨慕他所見到的年輕人,或者懷念他自己逝去的青春?他有什么理由嫉妒一個年輕人?難道因為一個年輕人所擁有的各種可能,在未來等著他嗎?
“不,謝謝”,他會想?!霸谖业倪^去里,我不是有可能,而是有現實,不僅有工作和愛的現實,還有勇敢地承受痛苦的現實?!?
因此,Erikson認為,一個年長的人可能會繼續成長,繼續影響和引導年輕一代(如果他們允許的話),并成為“意義的守護者”;Vaillant則認為,繼續輕裝前行并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作為溝通過往的橋梁。U型曲線可能開始有意義了。
我們將在以后的章節中更多地討論年齡偏見,但要記住這不是一個只為老年人而設的話題,這一點很重要。從青年到中老年,我們經歷了一連串的恐懼,這些恐懼影響了我們對老年人的看法,也影響了我們對變老(歲月)的看法。這些恐懼在任何年齡都會影響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很容易注意到所有的問題,以至于我們可能會忽略那些可以鼓舞人心,甚至是美麗的方面。這樣我們所有年齡的人都可以更多地享受現在的時刻。在下一章中,讓我們更詳細地看看性格優勢和美德,以幫助我們阻止這種恐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樣我們所有年齡的人都可以更好地享受當下。
參考文獻
◆Almeida,D.,and Horn,M. (2004). Is daily life more stressful during middle adulthood?In O. G. Brim,C. D. Ryff,and R. C. Kessler(eds.), How Healthy Are We?: A National Study of Well-Being at Midlife(pp.425-451).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twood,M. (2009,September/October 2009). The pressure to be wise. AARP Magazine,28-29.
◆Carstensen,L. L. (2006). The influence of a sense of time on human development. Science, 312(5782),1913-1915.
◆Carstensen,L. L.,Pasupathi,M.,Mayr,U.,and Nesselroade,J. R.(2000).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everyday life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 J Pers Soc Psychol, 79(4),644-655.
◆Erikson,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Norton.
◆Erikson,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Norton.
◆Frankl,V. E. (1963). Man’ 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Beacon Press.
◆Luong,G.,Charles,S. T.,and Fingerman,K. L. (2011). Better with age:Social relationships across adulthood. J Soc Pers Relat, 28(1),9-23.
◆May,W. (1986). The virtues and vices of the elderly. In T. R. Cole and S. A. Gadow(eds.), What Does It Mean to Grow Old: Reflections from the Humanities. 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
◆Orr,M. (2009,August 13,2009). Last word:Les Paul.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 nytimes. com/video/obituaries/1247463983106/last-word-les-paul. html
◆Park,D. C.,Lautenschlager,G.,Hedden,T.,Davidson,N. S.,Smith,A.D.,and Smith,P. K. (2002). Models of visuospatial and verbal memory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 Psychol Aging, 17(2),299-320.
◆Peterson,C.,and Seligman,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rton,M. (1973). As We Are Now. New York:W. W. Norton.
◆Stengel,R. (2009). Mandela’ s Way. New York:Crown Archetype.
◆Vaillant,G. E. (1993). The Wisdom of the Ego.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