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杏林40年臨證手記
  • 舒鴻飛
  • 746字
  • 2020-08-31 19:56:41

五、塞因塞用愈腹脹

張某,男,70歲,2001年9月22日初診。訴終日腹脹已3個月余,脹甚時累及中脘,尤以行走時為甚。詢得其脹與飲食無關,但不論白天或夜晚,平臥則腹脹消失,伴納呆,倦怠乏力,少氣不足以息,噯氣矢氣則脹稍減。舌邊齒印,質淡紅無苔,脈沉細無力。曾在本院做彩超和肝功能、甲胎蛋白、血鉀、血常規等多項檢查,除蛋白倒置外,余無明顯異常。此前曾用中西藥多方治療無顯效。彩超報告腹部氣體較多。綜合脈癥,診為中氣下陷,擬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15g,白術、黨參、當歸、厚樸、法半夏各10g,陳皮、甘草各6g,升麻、柴胡各3g。暫用3劑,以觀其效。29日復診,神色較佳,腹脹明顯好轉,知饑思食,守方加郁金10g。服藥后矢氣頻轉,腹脹隨之減輕,飲食增加,自覺體力較前明顯增強,脈之和緩有力。守方5劑腹脹消失。
按:一般而言,腹脹多屬實,不論寒結,或熱結,或食積,其病理變化終屬氣滯。本例腹脹與飲食無關,亦無情志因素可言,何以氣滯?《顧氏醫鏡》云:“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能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姜春華教授認為,凡脹傍晚為甚,或久立則脹,皆屬氣虛不能收攝,致氣聚于下。此例腹脹因活動則加劇,不論白天或黑夜,平臥則腹脹消失,且伴倦怠乏力、少氣不足以息和脈沉細等見癥,知為中氣下陷而致。平臥則不致氣聚于下而脹消,噯氣矢氣則氣機稍通,故腹脹稍減。至于其治法,王肯堂在《筆麈》中已謂:“腹脹為氣虛不斂,宜補法”。《羅氏會約醫鏡》亦指出:“凡常人之于氣滯者,惟知破之散之,而云補以行氣,則不必然也。不知實則氣滯,虛則力不足運動其氣,亦覺氣滯,再用消散,重虛其虛矣。如心脾氣虛而滯,宜五味異功散……以上皆補以行氣之法。”既為中氣下陷而氣滯,故塞因塞用,以補中益氣湯收攝,使中氣旺盛,氣不聚于下則腹脹自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常熟市| 封开县| 尼玛县| 开平市| 扎鲁特旗| 九寨沟县| 东台市| 陆良县| 陆丰市| 西吉县| 肇州县| 恩平市| 南召县| 岑巩县| 府谷县| 屯门区| 双城市| 常德市| 黔江区| 慈利县| 项城市| 固安县| 通河县| 元朗区| 廉江市| 吴桥县| 博白县| 霞浦县| 盐城市| 墨脱县| 台前县| 剑河县| 筠连县| 金寨县| 神池县| 博罗县| 襄垣县| 宝丰县| 延庆县|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