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溫經破積方治療子宮體癌
霍媼,女,58歲。初診日期:1967年11月30日。
早年喪偶,長期寡居,情志抑郁,性格十分內向,營養狀況不良,絕經已20余年。2年前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數日后又自行停止,反復多次,血色混濁如有塵垢,間隙時間愈短。今年以來出血漸少而白帶增多,夾膿帶血,有時又如赤豆湯黯紅血水,有時又如清膿淡血,總之腥臭刺鼻,異味莫名,少腹疼痛墜脹,形體逐漸消瘦,精神每況愈下,委靡不振,畏寒肢冷,全身骨節酸痛,輕度水腫,吃飯不多,偶爾反胃呃逆。經貴陽醫學院婦科檢查確診子宮體癌已有盆腔轉移,病系晚期已失手術機會。舌胖質淡紫青色,脈沉細而弦硬。此寒濕痰瘀,毒邪留注之類,予溫經破積方。
處方:炒側柏葉、炒續斷、川芎、當歸、生地、制鱉甲、制龜板各45g,甲珠90g,赤石脂、炒艾葉、炒地榆、三七、牡蠣、鹿茸各15g。
以上藥爐火邊炕干碾細末,每次6g,調入稀飯或米湯中服,每日4次。
治療經過:服用本方半年余,病情逐漸向好,少腹不痛,白帶明顯減少,無黏液膿血,亦無異常腥臭氣味,婦檢宮體無潰瘍腫脹及壞死,盆腔轉移病灶亦得很好控制。又堅持服藥半年余,檢查認為系臨床痊愈。停藥觀察,5年后病者尚在正常生活。
【評按】
惡性腫瘤已屆晚期者,局部病變必類惡肉、痰核、伏梁、陰蝕、癥瘕陰疽、堅積、五色帶下一類。本治方所用鱉甲、龜板、甲珠、三七、牡蠣、川芎、當歸、地榆等藥皆能活血化瘀,消癥散結,歷來均為對應之藥,而方中艾葉、生地、續斷、側柏、赤石脂、鹿茸等似與腫瘤無涉,當略述之。
艾葉苦溫,一般婦科多以之暖宮溫經,《別錄》謂之主“下部
瘡,婦人漏血”,《直指方》謂之“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生地性涼,滑利流通,可治血瘀血瘕,諸瘡久難愈者;續斷微溫入血分,消腫毒,續絕傷,治金瘡癰疽潰瘍;側柏葉苦澀,散血分熱毒,生肌斂口,治瘡瘍深部之潰腫;赤石脂甘溫,化惡血而止血生肌,《神農本草經》直指其“主陰蝕下血赤白”。由是觀之,諸藥皆與本例子宮惡性腫瘤之陰毒潰瘍密切相關也。

又一般腫瘤皆耗散陽氣,今多選用仙靈脾、巴戟天、仙茅、蓯蓉等溫潤之品補益,少數也用附子溫陽,而鹿茸甘咸溫,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宜于子宮虛寒,少腹瘀滯,漏下惡血以及營氣不從,陰疽不消之類。今本例陽氣衰敗,血凝津聚,用之大妙,若無鹿茸,可用參附代之溫陽補氣,然終難及此補益之力。需注意者,陰傷熱重,濕聚瘀毒之證,臨床亦常見之,鹿茸決不可用,本方當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冰凌花諸寒涼解毒藥。
本方以稀飯或米湯調藥,不唯護胃,并能使藥物迅速吸收,亦良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