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桃花竹木杖(3)
- 元鼎風云
- 方中圓
- 2292字
- 2021-02-04 17:30:00
畫面閃停,當再次出現影像時,地點已非封靈殿。
畫面中出現一個道觀,道觀門匾上寫著三個大字:玄都觀。
玄都觀大殿上,那個剛剛還在封靈殿的道士,此時手持桃花杖,正跟一人說道:“君有20年仙緣,可惜茫茫然,已過十年。可喜者,尚有十年之期。貧道送君一物,此去當訪仙問道,不可再誤。”
畫面中與道士并肩站立、道士口中的“君”,便是劉禹錫。
劉禹錫與玄都觀,乃一段文學美談。
全息圖像中,道士將桃花竹木杖送與劉禹錫,劉禹錫點了點頭,鄭重接下。
然而,從眼神中看出,劉禹錫對那求仙問道,并不上心。
劉禹錫自忖宦海浮沉十幾年,心所愿者,乃“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乃他和王叔文等人永貞革新的夢想。
如今,是非公道、賞罰信善的良好社會還未曾出現,就此收手,劉禹錫實不甘心。
出了玄都觀,劉禹錫見到穿錦戴玉的達官新貴也來玄都觀看桃花,這些人個個是張揚跋扈。
而如此新貴中,不少人正乃當年破壞革新的權貴提拔。
他感懷往昔永貞革新同僚的遭遇,憤憤之懷難平,于是便寫下那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此詩影射當朝官吏大員,正如后人評價此詩:“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貴者執政也。”
此詩一經傳唱,朝廷主政官僚無不惱怒,他們挾天威而降怒,貶!
一封詔書下達,要將劉禹錫貶至播州。
也許是冥冥中有安排,和劉禹錫相善的一些官員力爭,改貶劉禹錫到連州。
連州,距離九嶷山不遠,不過數十公里。
在連州的幾年,每當劉禹錫接近九嶷山方向,桃花杖杖頭便會發出亮光。
然而,擁有此杖的劉禹錫,在連州待了五年,終究未得機緣進入封靈殿。
全息畫面再次切換,這一次呈現的景色絕美,乃中華文化取之不竭的源泉之一——洞庭湖,文章圣手劉禹錫自然在洞庭有傳世佳作。
只見湖心月下,點點燈火,劉禹錫站在烏篷船頭,遙望洞庭君山,隨口吟出: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首詩,蘇林熟悉,乃是劉禹錫公元824年創作的《望洞庭》。
此時,劉禹錫手中還拿著那桿桃花竹木杖,而且伴隨左右之人,已多了兩個熟悉的面孔,柳宗元筆下的二小生:崔氏二兄弟。
公元824年,意識到這個年代,蘇林整個人在顫抖。
因為824年,距離上次玄都觀遇見道士的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已經9年。
當時道士說劉禹錫還剩10年仙緣,如今過去九年,還剩一年。
如果剩下一年,再沒有什么關于封靈殿的線索,那這次追蹤便不能算有收獲。
就在蘇林擔憂時,全息圖像中突然出現兩女,正是之前圖影中曾經出現的二女,娥皇女英。
不過,兩人出現時,并非以人的形象出現在劉禹錫船頭,而只是在劉禹錫夢中。
夢中的劉禹錫是清醒的,只見二女中一人說道:“白銀盤里一青螺,如此仿擬我洞庭君山,妙絕妙絕!洞庭君山,從此又多了一傳世佳句,在此謝過劉郎!”
劉禹錫豪氣干云,只是朗聲大笑而已。
另一女勸誡道:“劉郎!你仙緣未盡,快持桃花杖入九疑懸宮,自可羽化飛升!何苦自我困縛在這人間勞心役形之事?”
劉禹錫沉默,過了好久才開口問道:“敢問這懸宮位于何處?”
看到這里,蘇林一顆心提到嗓子眼,玉清宮所有人也都屏氣凝神,等待著二女的回答。
二女只是微微一笑,一女說道:“懸宮有兩入口。一在朗州淵井,一在九嶷仙山。只是朗州君已錯過,其口已封。九嶷之途,尚可期也!若心在焉,持此杖,入九嶷,自可導向懸宮神殿。心不在焉,踏遍蒼梧,也未可得窺門徑。”
說罷,二女飄然而去,劉禹錫猛然醒來。
看到這里,玉清宮眾人頓時噪雜起來,一門客咒罵道:“什么玩意,要說就直說唄,說什么‘心若在焉、心不在焉’、‘可說是,也可說不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凈整一些玄虛的讖語,擾人清夢,可恨!”
反倒是蘇林,沒說什么,她只是催促林柷繼續搜尋。
別過洞庭后,劉禹錫并未前往九嶷山,此后的全息圖景中展示,劉禹錫官運開始向好,但與之背道而馳,仙家運便也暗淡了。
后來,劉禹錫回京做官,再游玄都觀,發現再無一棵桃樹。
承前作,他又作詩一首《再游玄都觀》,并自序道:
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
其詩曰: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唐大和二年,已是公元828年。
那玄都觀種桃道士,也即原本要接引劉禹錫的真人,知道劉禹錫仙緣已盡,便再未見他。
劉禹錫,終究未能進入封靈殿。他和韓愈一樣,錯過了羽化飛升之途。
林柷展示的最后一幅全息圖影,乃劉禹錫離開玄都觀不久,恰逢聞聽崔氏二兄弟要回永州為柳宗元建廟,他便資助恕己奉壹回永州,并將桃花竹木杖相贈,既是作為掛懷之物薦與老友祭廟,也示與羽化長生之事做一決絕。
至此,關于劉禹錫和桃花竹木杖的追蹤,便也徹底結束。
蘇林沒有說什么,只有無限的惆悵,因為這場追蹤可稱是沒有任何有效收獲,也就看了幾眼封靈殿。
蘇林的心思全在封靈殿,但不少人卻被劉禹錫的故事吸引。
一漢兵長嘆一聲說:“哎,這劉禹錫不是沒仙緣,人指路如此明確了,他還不去,是他自己不想做神仙啊!作為一個人,不想做神仙,讓人佩服!當年上皇求仙問道幾十年,曾說‘嗟乎,誠得如黃帝(羽化飛升),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可惜上皇終究是去了大漢靈域,沒做成神仙。”
韓延年也感慨道:“上皇是求之不得,劉禹錫是得而不取。想想上皇晚年,那也是茂陵秋雨...”
方曼不知什么時候也加入了觀看全息圖影的隊伍。
她聽聞那漢兵和韓延年提及當年漢武帝,不禁作嘔吐狀,鄙夷地說道:“腐臭不堪的上皇情結,聽起來作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