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1 為了夢想的輝煌
——管仲改革圖強的四十年

管仲回來了

一隊人馬從西邊的魯國飛馳而來,為首騎馬的官員氣宇軒昂,但似乎有一點緊張。后面的軍士押解著一輛囚車,囚車里的犯人個頭高大,披枷戴鎖,但目光炯炯、神情泰然。

隊伍進入齊國國境,來到堂阜(今山東蒙陰西北),官員松開緊鎖的眉頭,喝令停止前進。他自己則跳下馬來,命隨從找來當地的邑宰,吩咐了半天。邑宰去后,他叫士兵打開囚籠,請出囚犯,除去枷鎖,說道:“賢弟,咱們回來了,你先去好好洗浴一番,熏熏香,去掉晦氣,然后咱們趕緊上路。我已經向國君薦舉了你,國君正盼著咱們呢!”

說話的是齊國大夫、齊國國君桓公(公子小白)的老師鮑叔牙,囚犯是他的好友管仲。

管仲淚流滿面,再三拜謝鮑叔牙,謝他的救命之恩。

“咱們是兄弟,不必如此客氣。回頭一路上咱哥兒倆好好聊。”鮑叔牙催管仲趕緊去洗浴。

管仲洗浴完畢,換上鮑叔牙找來的干凈衣服,容光煥發,英俊瀟灑。鮑叔牙眼睛一亮,嘴里嘖嘖稱贊,心里暗暗叫好——這才是我要的管仲!

吃過簡單的午餐,隊伍繼續前行。弟兄二人騎馬并肩飛馳。休息時,管仲又說開了感謝的話:

“哥,你一直幫我渡過各種難關:仕途失意,作戰敗北,你不但不鄙視我,反倒給我鼓勵。這次公子糾失敗,召忽赴難,我沒有像召忽那樣跟公子糾一塊走,忍辱茍活下來,你理解我,救我回國,給我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我怎樣報答你呀!”

“賢弟,你是一個有大志的人,我知道你心中藏著一個輝煌的愿望——把咱們的國家建設成天下最強的國家,那年你勸我接受先君僖公的任命做公子小白的老師,咱們預測公子糾將會失敗時,你就說過你的生命系于社稷宗廟,只要有利于國家的發展,你就會選擇堅強地活下來,絕不輕易自毀生命。你的決心,你的才干,我都清楚。你想到的事,一定會去做;你說過的話,一定要兌現。這一回,國君將委你以重任,你就放手去干吧!我堅決支持你。”

鮑叔牙早就派人先行一步,向國君報告管仲回國的消息。鮑叔牙等一干人快到都城時,齊桓公早已在郊外等候。見到齊桓公的車輦,管仲遠遠地就下馬匍匐在地請罪:

“草民有罪,請君上懲處!”

桓公上前扶起管仲說:“先生不必多心,寡人接先生回來,是要請先生與寡人共謀國事,絕無他意。”

管仲只是磕頭謝罪,并不起身,鮑叔牙見狀連忙出來解圍:

“賢弟,君上已經寬恕你了,過去的事就過去了,今后你好好輔佐君上,以實際行動報答君上吧!”

聽了鮑叔牙的勸解,管仲才千恩萬謝,起身隨桓公進城,接受安排住下。

管仲回國將被重用的消息很快就在朝廷內外傳開了。

“管仲射傷了國君,是有罪之人,為什么不治他的罪?”

“憑什么要重用管仲?”

議論、質疑,像一支支利箭向決策者射過來。其實,齊桓公也并非沒有猶豫過,畢竟,自莒至齊途中,他對管仲射自己的一箭之仇記憶猶新嘛。

齊桓公的心結

原來齊國已故國君僖公有三個兒子,按長幼排序依次為公子諸兒、公子糾、公子小白。公元前698年僖公逝世,諸兒繼位,是為襄公。襄公與妹妹——嫁到魯國的桓公夫人文姜通奸,私情不斷,臭名遠揚,加上政令反復,得罪了堂兄弟公孫無知和其他官員,引發內亂。為了自保,公子小白隨他的老師鮑叔牙逃至齊國以南的莒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管仲和召忽便奉公子糾奔魯避難。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手下的人殺死,第二年公孫無知又被不滿他的齊國大夫們殺死,齊國的君位空缺。齊國的執政大臣高傒暗自派人赴莒通知公子小白回國。為了扶植親魯勢力,魯莊公一方面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另一方面又讓管仲帶人伏擊公子小白的隊伍,阻止小白繼位。管仲和鮑叔牙早就達成共識,根據糾和小白的為人,他們認為將來成大事的只能是小白。管仲接受魯莊公指派的任務后,故意射中小白的衣帶鉤。小白也機靈,他假裝被射死,倒在車中。這時管仲忙派人送信報告小白已死,護送公子糾的隊伍十分高興——沒有了對手,公子糾登位大局已定,便放松心情,不緊不慢地向齊都走去。那一邊,公子小白則快馬加鞭,很快進了都城,在高傒、鮑叔牙的扶持下宣布繼位,是為桓公。

因此桓公心中總有個疙瘩:管仲是哥哥公子糾的人。他一登位,便請鮑叔牙出任丞相,與高傒一同主持國政,誰知鮑叔牙婉言推辭:

“君上,我是平庸之人。對于國事,我只有忠心,卻缺乏才能。蒙君上恩賜,我享有俸祿,不凍不餓,我已經十分感激了,至于治國,微臣實在不能勝任。我保舉管仲,此人乃天下奇才,有了他的輔佐,定能保我國國運興隆,江山永固。”

桓公皺了皺眉頭,“管仲?他那一箭差一點要了寡人的命,這種人還能信任嗎?”

鮑叔牙解釋道:“君上,忠于君主是為臣的本分。管仲當時跟了公子糾避難魯國,聽魯國國君的調遣為公子糾辦事,正是他為臣盡忠的表現,請君上不要責怪他。

其實,他早就斷定能繼承先君僖公事業的,非君上莫屬。”接著鮑叔牙把當年管仲勸自己輔佐小白的故事說了一遍,他特別強調管仲的原話,“我作為君主的臣子,就是要接受君主的任務,服務于國家,我的生死系于社稷宗廟,活,為了它;死,也只能為了它。”

桓公放心了,但是怎樣才能把管仲從魯國要回來呢?

“這件事我想好了。”鮑叔牙把自己的計謀說了一遍。

桓公大喜,當下就命鮑叔牙挑選隨員和軍士組成一支精干的隊伍赴魯遞送國書。

回來不容易——從魯國返回齊國

魯莊公看了鮑叔牙送上的書信,心中暗自思量應對之策,信里寫得很明白:

“寡人已祭告先祖,即日主持國政。公子糾雖是寡人手足,但他懷有二心,留著他將不利敝國社稷宗廟,請君王果斷處理以維系貴我兩國友好情誼。召忽、管仲兩個叛賊,罪大惡極,請交來人帶回,寡人必親戮之而后快。”

魯莊公想:揣摩信里的口氣,看看鮑叔牙所率人馬的陣勢,不給齊桓公一個滿意的答復是不行的了。處決公子糾倒不成問題,留他一條命徒增負擔,還會招來齊國人興師問罪。只是放召忽、管仲回國使得使不得?會不會是放虎歸山?

魯莊公找來大夫施伯商量。

施伯的政治經驗十分豐富,他聽完莊公的話立即果斷地說:

“君上,絕不能放召忽、管仲回國,尤其是管仲!管仲乃天下奇才,哪個國家起用他,哪個國家就會雄霸天下。齊國人絕不會殺他,而是要重用他。齊國有了管仲,咱們國家前途堪憂!”

“但是齊國點名要放他倆回去,口氣硬得很,如何是好?”

“他們不是要人嗎?他要活的,咱給他死的!”

君臣二人商量完畢,立即對公子糾動了手。召忽對著公子糾的尸首磕頭說:“公子!您等等我,我隨您來了。”說完,一頭撞在墻上,頓時鮮血直流,召忽終于以殉難實現了他當年的承諾:既然跟了公子糾,一定要忠心護主。生,為了主子;死,也跟著主子。

莊公正要對管仲下手,鮑叔牙急匆匆地趕來了:“君上且慢,請聽臣下一言。寡君的意思表達得非常明白,他要親手處決這兩個叛臣。召忽自行了斷,是他應有的結局。管仲不一樣,管仲有殺君之罪,寡君一定要親自殺他并宣告國人以正視聽,以固國本。如果君上現在殺了管仲,齊國人并不知道,對齊國并無好處,反倒徒增貴我兩國誤會。君上明鑒,請讓我立即將管仲帶走。”

魯莊公覺得鮑叔牙的話句句在理,無可挑剔,只得將管仲交給了鮑叔牙,鮑叔牙立即將管仲關進囚籠,于是便發生了本文開頭所描述的那樣的事情。

議政拜相

且說齊桓公待管仲休息了一天,立即召他進宮商量國事。

桓公問:“先生,我國經歷了十余年動亂,現在,國人思治,寡人急需治國良策,先生可否賜教一二?”

管仲見桓公態度真誠,便敞開心扉,說出了自己多年的構想,他說:

“君上,俗話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目標遠大有利于事業的成功。我國的大治,應當以建設天下一流強國能揮斥諸侯為指導思想。當然,修明內政是首要任務;否則,內招民怨,外敗于諸侯,結果會適得其反。”

“敢問先生,修明內政從何入手?”桓公追問道。

“修明內政首在順民心。政之興與廢,在于順或逆民心而動。順民心而動,必安民富民,使民眾過上安定富裕的生活。弭甲兵、輕賦稅,民心歡悅,擁戴朝廷。施政的關鍵在于‘知與之為取’,懂得給予才能有所收獲。”

管仲侃侃而談,桓公覺得大道理雖不錯,如何具體落實還是沒有頭緒。管仲看出了桓公的疑慮,接著說:

“改革賦稅制度,按田土的肥沃、貧瘠區分交納賦稅的不同檔次,不用同一個標準。我國地處海濱,可耕地少,應鼓勵捕魚、煮鹽,積累錢財,換取糧食進口,做到府庫有余糧,民眾能吃飽。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生活安定富裕,誰還會侵犯他人,危害社會?此外,官府制造錢幣掌握其流通;按照民眾需要統一調度進出口貨物;在與各國的商戰中奪得主動權,發展自己的實力,這些都很重要。”

“先生說得太好了。”桓公由衷地贊嘆道,又進一步追問,“如此打下了霸業的基礎,是否可以開始征服諸侯了呢?”

“這還不行,做到了安民富民,離強國還很遙遠。國家的強大靠的是凝聚民心民力。富民的舉措贏得了民心,但民心徹底歸向朝廷并集中民力,還需要做兩件事。第一,化民成俗。朝廷教化民眾,讓他們懂得禮義廉恥,男無邪行,女無淫事,積小善成大善,變民俗于無形之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化民成俗,治之根本。第二,把民眾組織起來,構建嚴密統一的制度。都城內士、工、商分別劃區定居,不得雜處。工、商各三鄉,士十五鄉,按事務需要設專職官員,各負其責。郊外由農人定居,由家而邑而卒而鄉而縣而屬,各層級住戶均按一定數量組織起來,不得任意遷徙,邑以上各層級組織均設官吏管理,各司其事。全國共有五屬,每屬有一個大夫總攬全局。士、農、工、商四民的官吏,從下到上,實行責任制,每年正月,總其成者向君上稟報治理情況,獎功罰過,并責令薦賢能而祿,舉悖逆而誅,以嚴明法紀,促成教化,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也。”

“禮法并重,層層負責,權力集中,很好很好。然后我將秣馬厲兵,增強作戰能力。”桓公看到了管仲描述的強國成霸之路,不由得躍躍欲試。

“君上,不可如此。我國擴張軍備,他國有防范之心,勢必如法炮制;軍備競賽的結果,徒耗我國資源卻無助于實力增長。”

“先生的意思是……”

“寓軍令于內政,全國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五鄉為一軍;一家出一人,則一軍有一萬人,一軍設元帥一人,統率從軌到鄉各級軍官,通過他們掌管調遣全軍,全國共有三軍。君上親率中軍,大夫國子、高子分率左、右軍,每年春、秋兩季以狩獵訓練軍旅。兵屬于國,民屬于兵,兵民合一。因為是定居,所以各家之間,世同居,少同游,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災禍與共。一旦投入戰斗,必能團結奮斗,死生以之。另外還可規定,以繳納盔甲、兵器代替接受刑罰,區別輕重罪責,分等實行,以解決軍備設置資源短缺問題,君上以為如何?”

“太好了!太好了!平時是守法的士民,打起仗來又是訓練有素的軍人,我國雄起成為天下第一強國指日可待了!”桓公興奮異常。

“那正是臣下多年的愿望,為了國家的輝煌,臣下愿肝腦涂地。”

管仲表達了肺腑之言,君臣二人如此默契,恨不得馬上一塊大干一場。

當下,齊桓公拜管仲為相,主持改革大政。關鍵時刻,鮑叔牙都挺身而出,為管仲說話。

四十年經營

一、存衛救邢

從這一年開始,管仲輔佐齊桓公苦心經營了四十年,齊國成了公元前7世紀代鄭國而起的中原首霸。

當時,周王室衰微,北方狄人勢力強大,南方的蠻夷之國楚國也日益崛起,加上西戎、東夷的存在,周天子名為“天下宗主”,為華夏各國尊崇,實際上卻無力號令四方。管仲順應形勢,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號。

公元前673年,周惠王借助鄭、虢兩國兵力消滅了叛軍,殺死了叛軍首腦集團他的叔父子頹等人。事過六年,周惠王對幫助過叔父的人仍耿耿于懷。想當年,子頹一伙逃到了衛國,正是在衛國的庇護下宣稱為王;如今,衛國的國君赤(衛懿公)治國無方,生活奢靡,愛鶴勝過社稷宗廟,臣民怨氣沖天,政局不穩,正是教訓他的好時候。但王室的兵力實在不夠,軍費也出不起。怎么辦?惠王想到了齊國。近日,齊崛起于東方,與衛國相鄰,不如請齊國去打衛國。對齊國來說,這恰是亮出“尊王”旗號擁護周王室的機會,管仲力主齊桓公出兵。公元前666年,齊桓公率軍攻打衛國,以周天子的名義責備了衛懿公及其官員,奪取了衛國的財物凱旋而歸,算是給了衛國一點教訓。誰知緊接著北方的狄人大舉進攻衛國,衛軍慘敗,衛都淪陷,衛懿公被殺。衛懿公的堂妹許穆夫人北上請求齊國出兵援助,齊桓公與管仲商定,趁此機會,進一步收服衛國。桓公派公子無虧率軍助戰,擊敗狄人,還幫助衛國在楚丘(今滑縣東)建都,援助物資無數,衛國得以存活,徹底投入了齊國的懷抱。

就在這前一年,狄人進攻邢國。邢是周公之子所治之姬姓國,邢都(在今河北邢臺西南)告急,文書送到了齊國。管仲勸桓公迅速出兵:“狄與戎都是豺狼之國,他們的貪欲沒有滿足的時候,邢國同中原其他諸侯國一樣,都是周王室之后,與我們關系親密,形同手足。有這樣的詩句:‘回鄉安居雖美好,鄰邦盟約更重要。’我們與邢國曾有盟約,現在人家告急,我們理應救其急難,以彰顯我‘尊王攘夷’的決心。”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出兵擊退了狄人,并幫助邢國在原都城東南距齊國更近的夷儀(今山東聊城西)重新建都。

存衛救邢這兩件事都做得漂亮,史家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邢人遷都如同回家,衛人也忘了他們曾經亡國的慘痛往事,大家都快樂地生活著。加上六年前戎人攻打北燕(周初大臣召公奭之后),桓公出兵救北燕,感動得燕莊公親自送齊桓公班師,中原各國對齊國都刮目相看。

有決心也有能力維護周王室權威,擊退敢于進犯中原被稱為戎、狄等非華夏族的大國形象,就這樣樹立起來了。

二、助魯平亂

衛、邢、北燕等國歸向齊國之后,管仲心里惦記起魯國來。

管仲認為,齊國相鄰各諸侯國應該是收服的首選,否則就無法進一步向四面擴展,它們是北面的燕國,南面的魯國和楚國,西面的衛國和鄭國。恰好魯國出現了內亂,魯莊公病逝,他的弟弟慶父和季友為繼承人問題斗爭十分激烈。慶父想自己登位,勾結嫂子哀姜(他的情婦)殺死被莊公認定、季友支持的新國君姬般,季友則逃往陳國避難。管仲認為解決魯國問題的時機到了,在他的建議下桓公派專人去魯國了解情況,幫助季友回國追討慶父,立莊公另一個兒子姬申(魯僖公)為君。桓公見妹妹哀姜犯亂倫弒君的大罪,給自己丟了臉,十分憤怒,打發人處死了她。魯國的局面穩定了下來,季友和魯僖公自然也十分感激齊國。

三、伐蔡戰楚

圍繞齊國構成麻煩的諸侯國只剩下西面的鄭國、南面的楚國了。

討伐楚國的戰爭竟從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開始。

公元前657年。

冬天的陽光給人們送來了難得的溫暖,人們倍加珍惜,紛紛走出戶外呼吸新鮮的空氣。

齊桓公心情特別好,他帶上夫人蔡姬去園林游玩。這位國君好女色,妻妾九人,蔡姬是最受寵幸的一個。此女是蔡國國君穆侯的妹妹,年輕漂亮,性格活潑,很會撒嬌。齊桓公好游樂,他為自己建造的王家園林,依山傍水,曲徑通幽,松柏蔥蘢。桓公等漫步來到溪邊。綠水悠悠,微風掠過,水波蕩漾,鴛鴦在水里鳧游,相互依偎,人們似乎嗅到了一絲早春的氣息。

“國君,我們何不蕩舟去!”蔡姬指著溪邊的小船說。

“好啊!美人相伴,船行水上,作畫中游,畫中游呀!”桓公高興地答應了。

侍從慢慢地劃槳,船兒在水中緩緩移動。蔡姬依偎著桓公,桓公摟抱著蔡姬,軟語輕聲,說不盡的甜蜜,道不完的愜意。侍從背對他們劃船,佯作不知。

頑皮的蔡姬似乎覺得還不夠開心,她突然掙脫桓公的擁抱,手扶船舷,搖動船身,頓時,小船晃蕩起來。桓公不會游泳,很怕入水,嚇得臉白了。管仲評價他的為人“雖無小智”“卻有大虞”,他很能從大處想事情,他懂得自己的生命對于齊國的重要。他本能地制止蔡姬,大叫道:“別搖別搖!快停快停!”

蔡姬正搖得開心,不但不停,反而越搖越起勁,連蕩槳和把舵的侍從都害怕了,他們也大叫起來:“夫人!會翻船呀!”

桓公勃然大怒,一巴掌打過去,蔡姬疼得大哭,摔倒在艙中。

游玩的意興蕩然無存,桓公命令立即撐船返回上岸,他滿臉怒氣地回到宮中。

此后的事情,不用說也能想到。桓公派人把蔡姬送回娘家,臨行前只說了一句話:“寡人再也不想見到這個女人。”

后續的事情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桓公不久就后悔了,又把蔡姬接了回來;另一種說法是蔡姬恨桓公做得太絕,一點不念舊情,一氣之下讓哥哥給自己另外找了個婆家;還有一種說法是蔡穆侯認為齊桓公此舉不但羞辱了妹妹,還鄙視了蔡國,于是他做主,將蔡姬改嫁了。

第三種說法似乎更合邏輯。蔡國南鄰楚國,算得上楚國的附屬國,早就以實力不斷膨脹的楚國為靠山。蔡穆侯對齊國的不滿已經不止妹妹這一件事,將妹妹改嫁所表達的正是蔡穆侯對齊國積蓄已久的憤怒,于是生活問題就變成了政治問題。

齊桓公這一面也有他的想法:蔡姬是我的女人。我并沒有休她,只不過把她送回娘家住些日子,你蔡穆侯居然把她——不,把我的女人送給了別人。你把我堂堂齊國置于何地?太欺侮人了!

桓公當下決定對蔡國興師問罪。春天一到,桓公便率領諸侯國聯軍討伐蔡國。小小的蔡國哪里是對手,一戰即敗,蔡軍大潰逃,桓公指揮聯軍乘勢攻打楚國。

此時蔡國的都城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緊靠淮水,南渡淮水便進入楚國。西面高山連綿,是天然屏障,再往南又有漢水,春天,淫雨連綿,江水上漲,水流洶涌。齊軍來到淮漢地區,遭遇不利的地形。但齊桓公自恃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又有管仲隨征,謀劃軍情,雄心一點也不減。

楚國這一方,自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用大夫斗伯比等首犯隨國(在今湖北隨州南)后,楚武王和他的繼承人楚文王相繼征服了隨、鄧(今河南鄧縣附近)、鄖(今湖北安陸縣附近)、絞(漢水流域今湖北境內)、申、息(今河南息縣附近)及蔡等小國。楚成王登位后,又北上攻打鄭國,手伸向了中原。自以為國力強大,無人敢犯;齊桓公率聯軍如此迅速南下的大規模行動,完全出乎成王意料之外。

“齊國的進犯師出無名,太沒道理!”——這就是楚成王此時的想法。他一面調動軍隊,積極備戰,一面派專使去齊軍軍營責問。

聯軍士氣旺盛,軍容整齊。但楚使覺得道理在我,也無所畏懼。他跟隨引路的軍官,理直氣壯地走進齊國中軍營帳內,將成王的書簡遞交給齊桓公。桓公請來人坐下,看完書簡,隨手交給管仲,示意管仲處理。

楚使毫不客氣,開門見山地說:

“我王讓我來請教君王:貴國在遙遠的北方,我國則在邊鄙的南方,兩地相距數千里,平時素無來往,風馬牛不相及,你們為什么如此興師動眾,來到我們的土地上?”他目光直逼桓公,心想,我看你怎么回答。

問題問得好,擊中要害,所說的也的確是事實。但管仲早就成竹在胸,不慌不忙地說道:

“早年,天子命召康公指示我先祖太公:‘天下的諸侯,你都可以征討,以擔負起輔佐王室的重任。’他老人家還指明征討的范圍: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北到無棣(今山東無棣縣北),南到穆陵(在楚境內,今湖北麻城西北)。至于你所說我方出兵的理由,我也可以據實相告:貴國應該進貢的苞茅,為什么不按時送來,這已經嚴重影響了王室的祭祀大典,我們有責任也有權力追究你們。再說昭王南巡就再也沒有回去,這是為什么?你們必須做出解釋。”

“召康公”就是周成王身邊的高官召公奭,官職太保,他的后代就是北燕的國君。“太公”就是呂尚(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尊為老師,被封在齊地,是齊國的先祖。召康公傳達周武王的兒子成王的指示,賦予了姜子牙及其后代極大的權力,齊桓公執行它無可指責。苞茅是叢生的菁茅,楚國特產的植物,周天子規定楚國每年進貢苞茅用來濾去酒糟,所得的酒用于祭祀。古時國之大政除了軍事就是祭祀,影響祭祀不是小事情。齊國以此興師問罪,楚國人無話可說。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司馬遷說他治道“微缺”,荒于國政,在位第十九年再次南巡,死于漢江中。但死因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是一樁無法了結的公案。管仲以此指責楚國,不過是找一個由頭而已。我們看楚國的專使怎么回答。

楚使說:“不錯!苞茅的進貢不及時,的確是敝國的罪過。向天子進貢,敝國怎敢怠慢,敝國君一定迅速獻上。至于昭王南巡一事,敝國上下無人知曉,你們到漢江邊去問水神吧!”

嘿!聽聽這話,楚使的口氣還很硬。

這可惹惱了齊桓公。楚使還沒返程,桓公就命令聯軍進攻。楚使眼睜睜看著聯軍浩浩蕩蕩渡過淮水,直抵陘山(今河南郾城南)。這里地勢險要,是蔡楚兩國通道中的要塞。

楚使回去向楚成王如實稟報情況,強調聯軍勢力強大,不可輕視。

楚成王把本族將軍屈完召來,同他商量應對之策。

屈完說:“齊國這次下了大功夫來對付我國,依微臣之見,我們既不可硬拼,也不能示弱。硬拼,我們會吃虧;示弱,他們會以為我們好欺侮。請君王允許微臣率軍前往,見機行事。”

楚成王贊同屈完的意見,命令他立即出發。

一路上,屈完都在苦思退敵的萬全之策。上策當然是既能保存實力,又能在令對方不敢小看的條件下拒對方于國門之外。

到達陘山不遠處,屈完命令停止前進,安營扎寨,同時做好戰斗準備。他自己則準備親赴敵營,察看對方動靜。

聯軍這一邊,情況也有些微妙的變化。聯軍內部各諸侯國的官兵因為長途奔馳,開始出現厭戰情緒。齊桓公和管仲剛見識了楚國專使的強硬態度,心中也在思量,楚國畢竟不是蔡國,近些年實力大增,討楚之戰也應該謹慎從事。現在楚國的軍隊已經開到了眼前,看他們的軍容,戰斗力不可低估。加上春天剛過,春雨數月水漲后,淮水江面寬闊,北方的軍人不習水性,真要是交起手來,退兵渡江都很困難,總不能讓戰士們死在江水里吧。管仲建議先退師江北,駐兵召陵(今河南漯河東)

屈完見聯軍北撤,心中有了幾分把握。他對部將做了必要的安排,便渡江面見齊桓公,爭取實現他所構想的上策。

管仲建議桓公不戰而屈楚國之兵,屈完追求不戰而拒聯軍于國門之外,雙方的想法不謀而合,當然,所用的手段不會一個樣。

聽說對方的主帥要來,管仲召集將領布置任務,令集合軍隊,擺好陣勢,整肅軍容,一定要讓對方看得膽戰心驚。

屈完一到,桓公就請他登上戰車,一同檢閱軍隊。戰車所到之處,官兵紋絲不動,威風凜凜,宛如雕塑,喊起口號來,整齊劃一,震天動地。屈完心中明白,這雖是預設的表演,但確實也不可小覷。

檢閱完畢,桓公請屈完回中軍營帳內就坐,劈頭就問:“怎么樣?這些北方的將士個個都不錯吧!”

屈完笑而不答。

桓公接著說:“寡人率聯軍南下,并非求寡人一己之私利,只不過是為承續先君開啟的貴我兩國的友好關系。其實,以我軍之實力,有什么目的不能達到?任他多么堅固的防御,我軍都能摧毀!”

屈完聽出了齊桓公帶有威脅意味謀求和解的意思,針鋒相對地回答道:“感謝君王蒞臨敝國,給敝國帶來佳音。與貴國交好,正是敝國國君的夙愿。君王若以德服人,誰敢不聽從召喚,與貴國世代修好!貴軍的確實力雄厚,但我國有方城這樣的長城,還可以將漢水作為護城河;貴國兵馬雖多,又有什么用?”

齊桓公聽了哈哈大笑,管仲趕緊出來打圓場:“既然貴我兩國都有修好之意,不如就此簽訂盟約,昭告神祇,宣示國人,從今以后共同遵守。”

管仲點破屈完來見的玄機,也道出了雙方共同的愿望。一方是威脅,另一方則是擺事實:雙方殊途同歸,都主張和解。當下雙方便簽署盟約,歃血為盟。從此齊國阻住了楚國的北上,去了一半心病。

剩下的就是對付西面的鄭國了。

四、以禮服鄭

公元前8世紀,善于權謀的鄭國第三代國君莊公寤生創造了國力鼎盛的政績,太子忽伐戎救齊為鄭國的國際威望錦上添花。然而接下來長達二十八年為爭奪君位而起的內斗,耗盡了國力。鄭莊公的孫子踕(鄭文公)登位后,只能游走在齊、楚兩個大國的夾縫中,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鄭文公登位第十八年,也就是齊、楚兩國在召陵結盟的第二年。

夏天,齊桓公召集各國諸侯在衛國的首止(今河南睢縣東南)聚會,商議如何維護周王室太子鄭的合法繼承權,保證他順理成章地登上周天子的寶座。這本來是不該成為問題的事情,怎奈那位與叔父子頹在“金字塔”頂上為爭奪王位廝殺得你死我活的周惠王此時在位已二十二年,身體狀況不佳;他聽信王后的意見,打算廢掉年方二十英俊有為的太子鄭,另立王后寵愛的小兒子王子帶。這個違背宗法制嫡長子繼承權規定的錯誤構想,雖然還未成為事實,但已經在王室內部發酵,騷動在醞釀之中。齊桓公本著安定王室秩序的好意召集這次會議,應該是合理合法的,沒想到卻惹惱了周惠王。周惠王想,盡管十二年前,你幫我教訓了衛國,但我也賜你以侯伯的名分,給你戴上各國諸侯領袖的桂冠,你怎么不揣摩我的心思,不跟我商量就背道而馳呢!

周惠王很惱火,打算給齊桓公一點顏色看看。

首止之會決定于秋季各國重聚正式盟誓,共同擔負起維護王室安定的責任。時間一到,諸侯們紛紛動身重返首止。

周惠王想起了鄭國。鄭國國君是周第十二代君王周宣王舅父的后代,與王室關系很近,近些年與齊國的關系也有些緊張。對!就找鄭國,通過鄭國影響其他的小國阻撓盟誓的進行。

惠王派特使召見鄭文公。

鄭文公心情忐忑,他不知道為什么天子特地召見自己。

在宮廷斗爭中歷練得老謀深算的周惠王早就準備好了一套說辭。鄭文公一到,賜座之后,惠王就親切地詢問起來,從家族生活到外部處境,面面俱到,倍顯關懷:

“聽說,齊國老是有些為難你們……”

“天子所說極是,臣踕處齊、楚兩強之間,左右為難。現今齊國小白要結盟于首止,臣踕不知如何應付。”

周惠王微笑道:“我替叔父想好了一個辦法。我給你宣旨,讓你去結交楚國,再讓晉國多多幫你,有了晉、楚兩大國的依靠,叔父就不必怕齊國了。首止之盟,不去也罷——其實別的國家也不一定要去的。”

鄭文公非常高興,天子做主,加上晉、楚兩強幫扶,還怕齊桓公嗎?他聽出了惠王的話外音,讓他去“策反”其他國家,那就免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保住自家再說。

鄭文公已多年沒去齊國朝聘了,聽了周惠王的話,他正好免除了去首止見齊桓公的尷尬。拜謝過天子后,他決定打道回府。

隨行的大夫孔叔見文公要回國,著急起來。他說:“君上,逃避結盟不是良策。國君處事不可輕率,輕率可能導致眾叛親離;一旦被孤立就會受到欺侮,出了問題再去請人幫忙,代價就太大了。那時候后悔都來不及了!請君上三思!”

“你想得太多了,我自有主意!”鄭文公拒絕了孔叔的建議,“你帶領隨從去應付一下吧,我就直接回國了。”

鄭文公逃盟令齊桓公十分惱火,第二年夏天他聯絡各國諸侯討伐鄭國,不料楚國出兵替鄭國解了圍。過了年,春天一到,齊國又大舉伐鄭。這一回,齊桓公志在必得,不讓鄭國趴下絕不收兵。

大夫孔叔看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十分懇切地勸諫鄭文公道:“事態嚴重,國家危急呀!請君上趕快拿主意!咱們既不能下決心拼死到底,又怕低三下四丟面子,那只有死路一條。依微臣之見,只有屈從齊國才可以解眼下之危,社稷為重呀!”

鄭文公思索片刻,說:“我知道齊國為什么出兵了,你等等,等等!”

鄭文公的猶豫急壞了孔叔,他又急又氣:“還等什么呀!這都朝不保夕了!”

事后,鄭文公把大臣申侯抓起來殺了,他以為這樣可以取悅齊國。

申侯是什么人?申侯是楚國的官員,在楚國無法立足,逃到鄭國來,很得鄭文公父親鄭厲公的寵愛。三年前齊桓公率聯軍攻楚還師途中,他挑撥齊、陳兩國關系,引發了齊國討陳之役,真相大白后,齊桓公對申侯很不滿。

鄭文公以為除掉申侯就表明了他對齊桓公的忠心,齊桓公可不這樣看。秋天到了,莊稼收割完畢,天高云淡,氣候干爽,正是征戰的好時機,齊桓公召集各國諸侯在魯國的寧母(今山東魚臺)商議再次討伐鄭國。

諸侯們紛紛來到寧母,聚會即將開始。管仲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想:多少年來,對鄭國采用武力并沒降服他們;拔掉齊國四鄰最后一顆釘子,恐怕得走另外的路子。魯、北燕、楚三個國家問題的解決,主要都不是靠武力,鄭國的事情難道可以例外?

考慮成熟后,他終于向齊桓公建言道:

“君上,使鄭國歸服恐怕得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微臣聽人說,對付懷有二心的國家,要堅持以禮相待,對待地處偏遠的國家,則需懷之以德。此話很有道理。微臣認為,只要咱們以德和禮處理各諸侯國關系,不但鄭國,其他國家也都會來向著咱們的。”

齊桓公高興地說:“丞相所言極是,此次聚會,就請丞相拿主意吧!”

管仲向與會者詳盡地報告了自己的想法,并責令下屬按照禮制厚待了他們,諸侯們回去后也讓自己掌管貢賦的官員依照規定向齊國繳納了應當上貢天子的財物。

鄭文公聽說齊國改變了態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齊桓公所堅持的路線的正確,便派太子華赴齊闡明立場:愿意參加當年首止之盟,共同維護周王室的安定。

誰知道太子華心中另有所圖,他來齊國引出了另一番曲折。

齊桓公高高興興地接待太子華,心想首止之盟終于可以完滿落幕了,鄭國的問題終于可以圓滿地解決了,哪知道太子華卻說出了下面這樣一番話:

“君王,敝國昔日之錯誤完全因為孔叔等三人及其家族操縱國政誤導敝國國君所致。君王若能除掉他們,微臣愿帶領敝國歸向君王,做貴國封地內的小臣。”

這話的意思是要齊桓公幫他除掉鄭文公的左膀右臂,自己馬上接替君位。齊桓公滿面喜色,剛要開口,管仲插嘴道:“君上,太子遠道而來,旅途勞頓,應當好好休息,明天再議大事如何?”

“好呀,還是丞相考慮得周到。”

當下,齊桓公吩咐官員領鄭太子去客館,這里管仲請桓公留下說開了:

“君上,鄭太子的話咱要好好掂量掂量!此次聚會的成功在于君上堅持了禮與信,否則鄭國也不會派他們的太子來。不背父命為禮,堅持父命又能見機行事完成任務為信。鄭太子不以執行他父親交給的任務為重,卻動歪心思要替代父親登君位,這是背禮棄信的邪惡之舉。我們采納了他的意見,這次聚會就是以邪惡終結,這種做法萬萬不可!”

齊桓公說:“我們多次討伐鄭國都沒有成功,這一次鄭國的國君與太子間產生了矛盾,我們加以利用一舉滅鄭難道不行?”

管仲說:“我們堅持以德感化鄭人,向他們說明我們所做的事情的必要性,如果他們還不以維護王室為重背道而行,我們再加討伐,他們就會背上不義的惡名自取滅亡。相反,如果我們擁戴一個背叛君父的罪人去攻打鄭國,他們就會理直氣壯地進行反抗,我們還能取勝嗎?再說會合諸侯,是為了崇揚德行;聚會所發生的事情,各國都將一一記載,把邪惡之人推上君位這樣的事也記錄下來,以后誰還會來參加盟會?后人也將對這樣的盟會嗤之以鼻。據我所知,鄭國現在有孔叔等良臣輔政,太子的圖謀絕不能得逞;我們按他說的去做,只會損毀我們自己的聲譽。君上務必拒絕他的意見,千萬不要猶豫。”

齊桓公認為管仲分析得全面而深刻,立即采納了他的建議,不再理會鄭太子的歪主意。

鄭太子的心思卻被他父親發現了,數年后,找個理由把他殺了。還是這年冬天,鄭文公另派專人到齊國來請求結盟,鄭國的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

葵丘盟會

周惠王去世,太子鄭繼位(后謚襄王)。同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東)盟會。襄王派太宰參加,盟約規定:

一、誅責不孝逆子,不廢太子,不立妾為妻;

二、尊重賢人,養育人才,表彰有德者;

三、敬老、愛幼,禮遇貴賓和旅客;

四、士人官職不得世襲,公家職務不得兼任,錄用士子要得當,禁止獨斷獨行地殺戮大夫;

五、不到處筑堤,不禁止向鄰國購糧,有封賞必須報告盟主。

最后,盟約強調,參盟各國務必恢復舊好。

盟會結束,宰孔(王室太宰)執行襄王交付的使命,將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賜給齊桓公,傳達襄王的話說:“寡人祭祀了文王、武王,現將祭肉賜給伯舅。”

桓公要跪拜領謝,宰孔說:“別忙,請稍等,天子還有旨意。天子說,伯舅年老,且功勛卓著,特加賜爵一級,不必下階跪拜。”

桓公想要拜領襄王恩賜,管仲牽動桓公衣袖低語道:“不可!臣不行臣禮,君不守君位,是禍亂的根源。”

按: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伯父或叔父,稱異姓諸侯為伯舅,乃是習慣禮貌用語。鄭與王室同姓,從前襄王的父親稱鄭文公為叔父,今天襄王稱齊桓公為伯舅,都不足為奇。但襄王讓桓公不必下階跪拜受賜,就不符合當時君臣間的禮儀規定了。管仲是守禮的,三年后管仲受桓公指派解決戎人問題立了功(襄王的弟弟王子帶勾結西方的戎人攻打王室,襄王派兵討伐王子帶,引發了王室與戎人的矛盾,管仲處理得非常完滿),襄王獎勵管仲,以上卿之禮設宴款待;管仲認為不符合自己下卿身份,不敢僭越,婉辭謝拒,也說明他非常重視禮制。孔子曾批評他不知禮,恐有以偏概全之嫌。

且說齊桓公聽了管仲的勸告,立即下階跪拜說:“臣小白不敢加辱于天子尊顏,請允許小白仍下階跪拜受賜。”

在場諸侯對齊桓公的表現都很贊賞,齊國的霸主地位更加鞏固了。

管仲為齊國的輝煌勤勤懇懇工作了四十年,積勞成疾,于公元前645年去世。臨終前,囑咐齊桓公千萬不可親近和重用易牙、豎刁、堂巫和公子開方四個人,但桓公未能堅信,還是提拔了他們。桓公重病,這四人與桓公九個妻妾所生的兒子勾結起來,為爭奪君位打得不可開交,齊國陷于混亂之中,桓公的尸體擺在臥榻上達六十七天之久,居然無人過問,管仲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在貴族們的貪欲爭斗中化為泡影。

鮑叔牙自愧在寬柔、忠信、堅持禮義以及治國、治軍諸方面遠不如管仲,孔子對管仲的才干以及他用道德和感化取代暴力和戰爭大加贊揚。管仲是杰出的政治家,對政治哲學貢獻良多,但他不可能不為實現心中的夢想將自己與一個好酒色、貪婪而殘酷的封建君王捆綁在一起。這是他的悲哀,也是他那個時代所有士子們的悲哀。

說明

本文根據《左傳·莊公八年》《左傳·莊公九年》《左傳·莊公十五年》《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左傳·莊公三十年》《左傳·閔公元年》《左傳·僖公元年》《左傳·僖公二年》《左傳·僖公三年》《左傳·僖公五年》《左傳·僖公七年》《左傳·僖公九年》《左傳·僖公十年》《左傳·僖公十二年》《左傳·僖公十六年》《國語·齊語》《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管晏列傳》《管子·牧民》《管子·大匡》《管子·權修》《管子·任法》《論語·憲問》《論語·八佾》以及《孟子·告子下》中的部分資料編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高台县| 台湾省| 女性| 银川市| 青铜峡市| 济宁市| 涟水县| 巧家县| 游戏| 郎溪县| 自贡市| 贡觉县| 西盟| 渑池县| 平武县| 镇康县| 阿巴嘎旗| 永昌县| 晋城| 收藏| 洪雅县| 同德县| 保定市| 大洼县| 杭锦旗| 宣化县| 定西市| 大理市| 文昌市| 南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咸宁市| 苏尼特右旗| 洪洞县| 都安| 商丘市| 三原县| 江山市| 霸州市| 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