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中小學世界地理讀本
- (美)維吉爾·莫里斯·希利爾
- 2399字
- 2020-09-21 17:36:00
如果你不到15歲8個月零3天的話 請略過這篇文字
這本書是寫給下面這些人的:
他相信天堂就在天上,地獄就在地下;
他沒聽說過倫敦,也不知道巴黎;
他還以為戴恩是一種狗的名字(譯者注:丹麥人的英文Dane看起來像狗的名字)。
這本書展示的是行者的視角,而不是透過銅錢看世界。
這本書告訴孩子外面的世界,從“卡拉馬祖到廷巴克圖”。
這本書不只講“世界七大奇跡”,還在講“世界七大奇跡”之外的奇跡。
我的童年是在新英格蘭度過的。每逢感恩節時,家里會準備六種餡兒的甜餅:蘋果、蜜桃、小紅莓、蛋奶、碎肉和南瓜。不過大人只許我選兩種,這一直是讓我左右為難的事。現如今,當我在本書中要選擇地點和主題來講述時,同樣的困難出現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太多了,這本小書無法面面俱到,這樣必然會有一些讀者質問我,為什么某些國家和某些地方被我略去了,特別是他們生活的地方。
這是一本講給孩子的地理書。孩子們眼中的地理是一系列有著古怪名字的科學怪物——氣候和貿易、產業與行業,當然還有豐富多彩的工業產品和農產品。似乎世界各地主要的農產品都不外乎這幾類,要么是玉米、小麥、大麥、黑麥,要么是黑麥、大麥、小麥、玉米,再不就是大麥、玉米、黑麥、小麥。在我的地理書中,希臘是個特例——這是因為我認為它不產小麥、玉米、大麥、黑麥。地理是只講“胃”的地理(言外之意是,它所講述的內容只和吃有關),“頭”和“心臟”都給省略了。
我喜歡地理書上的圖片和地圖,但討厭文字。除了某些描述性的或者敘述性的段落之外,文字內容是完全不值一讀的——一堆令人困惑的標題、副標題,甚至套著小標題:家庭作業、注解、地圖分析,給老師的建議、幫助、說明、問題,復習、難點、練習、背誦、總結、圖片分析,等等。我自己都說煩了。
上學后,我才知道世界就是一個橘子。我學過的內容,只有三件事還記得比較清楚:荷蘭的孩子穿木鞋,愛斯基摩人住在雪屋里,還有中國人用筷子吃飯。
那時老師采用問答教學法教地理,就像學習乘法口訣的方法一樣,老師拿起手中的書,問道:
“美國人民的生活狀況是什么樣的?”一個13歲的男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們貧困、無知,生活在簡陋的小屋里。”面對學生匪夷所思的回答,這位老師面無表情地說道:“不,這是下一個問題的答案:‘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狀況是什么樣的?’”
到我教9歲的孩子們開始學地理時,我發現手頭的教材中有關貿易和工業的內容講得太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書里盡是些幼稚的雞毛蒜皮的問題,統計數字和抽象的內容也完全超出了9歲孩子的理解能力。另外,其他國家那些胡編亂造的兒童故事對孩子們學習地理沒什么用處。
我是一名老資格的旅行者,游歷了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我所走過的里程可以繞地球5圈。我想我該寫本自己的地理書,也許有些過于自負!不過有關我的旅行經歷的即興授課也許會讓這個班級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我找來速記員把這些講課內容逐字記錄下來。但是,當我給另一個班級讀筆記時,就萌生了一個想法:要是編本書去教孩子們可能更好——我要立刻付諸行動!我一遍一遍地寫,一遍一遍地改,因為孩子們的反應永遠都不好預測。如果不實踐,沒人敢拍著胸脯保證說孩子們一定能聽明白,那些“哪些話他們應該知道,哪些話他們不應該知道”之類的先入為主的想法都是毫無價值的。稀奇古怪、聳人聽聞的內容不一定讓孩子們難以理解,反倒是過于簡單的話會造成誤解。
我給班里的孩子們讀過一本引人入勝的游記。作者寫道:“終于抵達了目的地,我們疲憊不堪、饑腸轆轆。我們到最近的一家酒店,安排房間住下。”孩子們竟然理解成旅行者在酒店里撿了幾枚25分的硬幣(譯者注:原文說,在附近的酒店里發現了“quarters”。此處的“quarter”是住處、宿舍的意思,而它還有1/4的意思,也指25美分的硬幣,所以孩子們才會聽錯)。
我又講到了威尼斯的嘆息橋,還畫了一個從橋上走過的重囚。我不經意地問孩子們,誰能給我講講這座橋為什么叫“嘆息橋”?一個男孩子說:“因為這是一座‘大’橋。”一個小女孩嘲笑男孩的無知,并說:“是因為它有‘欄桿’。”一個鄉下來的男孩子更異想天開,他認為,也許是因為他們使用“鐮刀”。這時第四個孩子搭話了,“因為這座橋的主人叫‘賽’。”(譯者注:Bridge of Sighs,嘆息橋,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一處著名景點。同學們以上的回答,大size、欄桿sides、鐮刀scythes和賽Cy,都是取sighs的諧音。)
幾乎所有孩子都對地圖感興趣。一幅地圖恰似一款拼圖游戲,但那些新地名卻有些難為孩子們。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一個地方既沒有名稱也沒有方位的話,那就根本不叫地理了,那只能叫仙境,所以,分析地圖和地名絕對是地理課的基本內容,而且如果有幅掛圖就更棒了!
從孩子的角度講,鉆研地理是頗為有趣的事。一本按不同國家裝訂的大型剪貼簿可以很方便地貼上摘自報紙、雜志的新聞圖片和剪報以及旅游部門所發的宣傳畫。目前,有大量此類素材在源源不斷地出版發行,比如印度的神廟、中國的寶塔、捕獵非洲的野生動物和巴黎的公園等。有了這些圖片,孩子們就可以編出自己的《國家地理》雜志。另外,集郵也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活動,特別是到了一定年齡的男孩子,會和成年人一樣癡迷于集郵。
當然,學習地理的最佳方式還是旅行,但這可不能學那些行色匆匆的商務人士,他們參觀一個城市的時間往往只有一個小時。他們總是風風火火地鉆進出租車,拿出一沓紙翻了翻后,對司機說:“我就想去兩個地方參觀一下:圣彼得大教堂和羅馬競技場。您以最快的速度開到那里,然后再把我送回機場。”等到了圣彼得大教堂,這位先生探出車窗望了望后,對司機說:“請問,這是什么地方?”
在我出生的小鎮上,有一位很老很老的爺爺,他最引以為豪的事是,在其一生中,從未到過離家10英里遠的地方。現在旅行已經變得非常便利,每個孩子都在期盼有朝一日到遠方去旅行。本書就是要告訴心懷這種渴望的人,到了某個地方要知道看什么,這樣旅行就不會過得毫無意義了。他們曾經轉遍地球,但當回到家時,除了一只鸚鵡和一串玻璃珠子之外,什么都沒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