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 言 Introduction

我所擅長的是學習之道

中華杯太極拳國際錦標賽決賽

中國臺灣臺北新莊體育館

2004年12月5日

 

第二回合開始前40秒,我躺在地板上大口喘著氣,滿身傷痛。我下意識地做了個深呼吸,讓自己打起精神。明天我的肩膀肯定抬不起來了,要想康復至少也得一年的時間,但此時此刻,它卻生機勃勃,活力四射,我感覺到四周的空氣充滿了節奏感,整個體育場充斥著震耳欲聾的漢語叫喊聲,這肯定不是在為我鼓勁。我的隊友們跪在我身邊,焦灼不安地看著我。他們不停地揉著我的胳膊、肩膀和腿部。鈴響了。我從觀眾席上聽到了爸爸的聲音:“加油喬希!”我掙扎著站了起來,而我的對手已沖到了賽場中央。他大叫著,用力捶打著自己的胸膛。他的粉絲的熱情也瞬間點燃,大叫著:“水牛!”他比我高,比我壯,動如脫兔,但我能夠制服他——只要我能穩穩走到賽場中央。我恨不得一步一個腳印,牢牢地站穩。我們的手腕相碰,鈴響了,他像一輛卡車一樣對我發起了進攻。

這一切絕對是超乎想象,因為僅僅數年前我還在全球各地參加種種精英棋手賽事。從8歲開始,我就一直是全美同齡人中級別最高的棋手,我的生活中除了比賽就是訓練,旨在讓我由一個巔峰邁向下一個巔峰。15~18歲間,由于電影《王者之旅》(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又譯《天生小棋王》)的發行,我成了美國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該片以我父親寫的書為劇本,描述的是我早年的棋手生涯。我作為“美國偉大的年輕棋手”而家喻戶曉,大家告訴我,我應該向著鮑比·菲舍爾、蓋利·卡斯帕羅夫這樣的大師級人物進軍,努力成為世界冠軍。

但這其中也有問題。電影放映后,我的麻煩也就來了,每參加一個比賽就會有成群的粉絲前來索要簽名。我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認真研究棋路,反而被“名人”的光環籠罩著,讓我煩擾不堪。從孩童時代起,我就非常喜歡象棋,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循序漸進。我能在棋盤旁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象棋總能讓我心情大好,神經放松。象棋讓我全神貫注,它就像是我的朋友,但突然有一天,它變得如此陌生,讓我心神不安。

我回想起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場比賽:作為一名年輕的“國際大師”,我面對著業內1000名競爭對手,其中包括全球26位實力強勁的“國際特級大師”。作為一位正在起步的棋手,我對身邊這些大師們心懷崇敬。我曾花了幾百個小時苦心鉆研他們的杰作,并為他們精湛的技藝所震驚。第一輪比賽開始前,我在棋盤前坐下,思索著開場的準備工作,而此時,廣播播報了電影《王者之旅》的主人公就在現場。賽事導演把該片的海報放在我的桌旁,于是馬上有一大群粉絲蜂擁而上,沖到了警戒線周圍。比賽進行過程中,每當我站起來理清思路時,就會有女生給我遞電話號碼,并請求我在她們肚皮或腿上簽名。

這對于一個17歲的男孩來說就像是一場夢,當然,我不否認我很享受這種備受關注的感覺,但從職業角度說,這就像是一場噩夢。比賽開始對我不利,我發現自己在想的是應該怎樣去思考,而非全心投入比賽。那些“國際特級大師”們,我的長輩們都被冷落了,并對我怒目而視,其中有些人根本瞧不起我。此前我曾得了8次全國冠軍,無論是人氣還是知名度都高得超乎想象,但這些對于我的成功之旅毫無幫助可言,更不用說什么幸福了。

年紀輕輕我就逐漸意識到,名氣是虛無飄緲的東西。我一直致力于自身技藝的發展,已經習慣了長時間高強度思考后辛苦換來成就與滿足感。這種平靜的感覺與外界的稱贊毫不相關,我渴望回到那個天真無邪、有著無限創造力的階段。我懷念那段剛剛開始學象棋時的生活,但現在,我根本擺脫不了媒體的追蹤。我發現自己對象棋都有點發怵了,動身參加比賽前心情很低落。下象棋時我難以充滿激情,并頻頻受邀于各種電視節目,還要強裝微笑。

18歲時,我無意中讀到一本書,名叫《道德經》,從此我的生活也發生了轉折。書中的智慧令我感動不已,此后,我開始研究起其他的佛教、道教經典了。我意識到這樣一點:成為他人眼中的巔峰人物與生活質量之間毫無關系,我所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

1998年10月5日,我走進了位于曼哈頓市區的威廉姆·C. C. 陳的太極拳工作室,那里的男男女女們沉浸于一組組具有舞蹈美感的動作中,他們那種平和的狀態深深打動了我。過去我總是與那些好強的棋手打交道,要想贏得大的賽事就必須不斷探索、打破自身的狹隘,而現在,一切卻以身體的意識為中心,仿佛有意以這種奇怪的方式緩慢做著運動就會帶來內在的愉悅。

我參加了太極課程,幾周后,我開始自己在家里連著幾個小時練習打坐。鑒于我的象棋生涯的復雜特質,太極讓我覺得自己作為一個起步者能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學習,而且對這項運動有著很特別的感覺。沿著這些古老的步伐運動著,我發現自己的身體也隨之搏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仿佛進入一種和諧狀態。

我的老師,全球知名的特級大師威廉姆·C. C. 陳,用了幾個月時間教授初級課程,耐心地糾正我的動作。教室里有15名新生,陳會從20英尺外的地方注視著我,靜靜地給我示范各種姿勢。我照著他這些細心的指導去做,突然,我的手一下子來了勁,充滿了能量,仿佛他把我接到了一股電流上,讓我感到鎮靜與放松。他對身體機制的洞察力魔力十足,但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他的謙卑。作為一位被很多人看成是目前全球最偉大的太極大師,他耐心指導新入門的學生,對新生和高級班的學生一視同仁,關愛有加。

我學得很快,并對正在經歷的成長過程著了迷。從12歲起,我就一直寫周記,記下自己的象棋學習心得,不斷觀察自己的心理變化,現在,我對太極亦是如此。

重新規范了自己的動作約6個月后,陳大師邀請我加入推手班。這個消息讓我非常興奮,我終于向這一藝術的武術方面邁開了第一步。在第一階段,老師和我會面對面地站著,每個人的右腿向前,右手腕背部相接觸。他讓我推他,但當我推的時候,他卻離開原地。我沒推著,身體馬上前傾,整個人一下子絆倒了,擦破了額頭。接著,他輕輕推推我,我試著躲過去,但又不知道往哪兒躲。最終,出于本能,我往后仰,試著抵抗面臨的攻擊,和陳幾乎沒有任何接觸,但陳卻讓我飛到了半空。

隨著時間的流逝,陳老師不斷教授我“不抵抗主義”的身體機制。隨著訓練程度不斷加強,我學會了如何化解進攻而紋絲不動。我發現自己算計得少了,但感覺得多了,同時,隨著這些身體機能逐步融會貫通后,之前所學習的太極打坐中的一些小動作開始在推手練習中起作用了。有一次,在拳擊練習過程中,我突然發現了對手的一個漏洞,他馬上想跳著躲開我。我的進攻讓他大為吃驚,事后他告訴我他被我推開了,但他并沒有注意到我這邊有什么進攻的舉動。我也不知道這是怎么做到的,但我漸漸開始意識到我在臥室中進行的打坐練習所蘊含的巨大威力。在對某些特定動作進行了幾千次慢動作練習和不斷改進后,我的身體似乎已本能地發生了變化。在太極里,要想使身體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意志力比身體動作更為重要。

這種學習經歷和我學象棋有點相似。我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習技巧、原理與理論上,使之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從表面看,太極和象棋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在我的意識中,它們逐漸合二為一了。我開始把自己對象棋的看法以太極理念表現出來,似乎這兩種藝術由一種本質的東西連接起來了。每天我都能發現新的相似點,以至于在學習太極時都把它看成是在研究象棋了。有一次在曼菲斯做一場40盤即時象棋展示時,我突然意識到,下棋方式與太極是一致的。我并沒有算計如何布置棋局或開局,我只是憑著感覺走,把空余的空間填滿,這恰恰就像是在海邊或在武術中乘風破浪。一切都充滿著狂野的氣息!不用下棋卻能贏得比賽。

無獨有偶,在推手比賽中,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讓我能一步步分解對手的陣營,發現他的漏洞,這和象棋比賽本質無異。我對于意識、象棋和太極的著迷,對文學與大海、打坐與哲學的熱愛,所有這些都緊緊圍繞著一個主題:完全融入某項活動,挖掘自己思維的潛能。我的成長過程逐漸被定義成了“暢通無阻”。從普通的意識模式出發,我也曾注意到不同生活經歷存在的明顯關聯之處。

在探索這些關聯的過程中,我的生活也開始了高強度的學習體驗。記得一個暴風雨的下午,我坐在百慕大懸崖上,看著海浪拍打著巖石。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涌回大海的潮水上,突然間,數周來一直讓我苦思不得其解的象棋難題有了答案。還有一次連續8小時完全沉浸于一個棋局的分析中,這時,我對太極有了突破性的理解,并在當天晚上的課上成功驗證了這一點。偉大的文學作品可以激勵我在象棋學習中取得進步,在紐約馬路上的跳身投籃讓我對流動性有了更好的理解,并可將此用于太極中。作為自由潛水者,在水下70英尺屏住呼吸可以讓我在世界象棋或武術大賽期間緩解壓力。訓練自己在激烈的體力消耗后能夠快速減緩心跳有助于我在耗費心力的象棋比賽期間迅速復元。在經歷了數年的迷茫之后,我又重新自由起飛,努力獲取大量信息,并完完全全地愛上了學習。

* * *

在開始構思這本書之前,能以一種很抽象的方式了解到自己在武術上的成長歷程我就很知足了。我總是把自己的經歷和“平行學習”、“級別轉化”等聯系起來。我感覺自己把象棋理解的精髓已轉移到了太極練習中去了,但這對我而言,意義并不大。“精髓”實際上能意味著什么?怎么能把意識的東西轉化到身體上呢?

2000年11月我贏得首個全國推手賽冠軍后,這些問題成了我生活的重中之重。當時我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尤其是亞洲學派更是讓我著迷。在古印度、中國、希臘的書中我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并能從自己的經歷中找到影子:奧義哲學的“精華”,道家的“包容”,新儒家的“原則”,佛教的“非二元性”,柏拉圖學派的“理念”對我而言似乎是很古怪、跨越文化的。只要一有新的想法,我就馬上會和某位不同意我的結論的教授進行爭辯、驗證。學術派似乎難以接受抽象的語言:當我在講“直覺”時,一位哲學教授上下打量著我,并說這個詞毫無意義可言。對于精準度的需求迫使我更具體地來思考這些理念。我必須更深入地認識“精華”、“質”、“原則”、“直覺”和“智慧”等概念,以便可以理解自己的經歷,并有機會將其表達出來。

在我努力做到更準確地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的同時,我需要不斷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并要記住哪些我已融會貫通,哪些已經遺忘。在我的象棋與武術生涯中,學習方法對我的成長至關重要。我有時將其歸納為“學習數字以擺脫數字”,“學習形式以擺脫形式”。這一過程的一個基本范例可以通過象棋輕松地展示出來:象棋學習者必須先要專心學習基礎知識,然后有望獲取高級技能。他會學習殘局、中局、開局的種種原則。剛開始他會同時考慮一兩個關鍵性主題,但慢慢地,直覺會學著把更多的原理結合起來,融入自己的潛意識中。最終,這種基礎已深深扎根,無須去特意思考,但潛意識里卻會這么去做。這個過程會往復循環,并不斷吸收深層次的習得。

實力強勁的象棋手很少會談起基本原理,但這些卻是他們精湛技藝的基石。無獨有偶,在一場專業演出中,偉大的鋼琴家或小提琴家不會考慮單個樂符,而是完美地將其全部演繹出來。事實上,在演奏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時如果只想著某個C音的話,可能會出狀況,因為整個樂感可能就沒了。問題在于,如果你想為初學者寫一本象棋指導書的話,你就必須把潛意識中的所有東西都給挖掘出來——我在寫第一本書《喬希·維茨金的進攻型象棋》時就遇到了這個問題。為了給初學者寫書,我不得不對自己的象棋知識進行分解,然而多年來,對于那些核心信息我已經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融合體系。

在分析學習之道時也會看到這種狀態:各種主題可以被吸收、運用、遺忘。我先是弄明白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象棋世界中高效學習,否則,只要停步不前,排名靠前的對手就會趕超你。接著,我會本能地把這些經驗教訓運用到武術中去。我會避開初學者會面臨的種種陷阱和潛在分歧,但我沒有真正考慮過這些,因為這一切,就像象棋原理一樣,都已了然于心。

自從決定寫這本書,我一直在分析自身,對知識進行分解,積極探索自己的經歷。對外界講述自己的學習經歷對我也是一種挑戰,即如何讓自己的想法更易被接受。只要發現所提到的概念或學習技巧太過抽象,我都會將其逐步分解。漸漸地,我開始發現那些曾默默指導過我的種種原則,一套系統性的學習方法也浮出了水面。

我的象棋生涯開始于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華盛頓廣場公園,之后一過就是16年。這段時間里,我參加過美國、羅馬尼亞、德國、匈牙利、巴西和印度的國際比賽,經歷了各種心痛與狂喜。近年來,我的太極生涯已成了靜思與激烈的武術比賽,每天都有進步,同時這也是對學習過程的觀察、測試與探索。現在,我已獲得了13項太極拳全國推手大賽冠軍頭銜,在2002年中國臺灣舉辦的全球大賽中名列第三, 2004年中國臺灣舉辦的中華杯太極拳國際錦標賽中獲得了太極拳推手賽的世界冠軍。

一切競爭都未熄滅我對勝利的熱情,但現在我越來越喜歡學習和訓練本身了。參加了這么多年的大型賽事,在壓力下表現卓越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坐在電腦前寫下這些話與承受壓力參賽的感覺幾乎沒有什么不同。我意識到了這樣一點:我所擅長的既不是太極,也不是象棋,而是學習之道。本書旨在講述我的學習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阳县| 西充县| 昭觉县| 吴川市| 凤山市| 江源县| 和静县| 开远市| 闻喜县| 博兴县| 黎平县| 江达县| 琼海市| 田阳县| 连平县| 永春县| 芮城县| 杭锦后旗| 华容县| 佳木斯市| 宝丰县| 宁远县| 崇礼县| 饶阳县| 梅河口市| 东乡县| 沂南县| 聂拉木县| 奉新县| 台东县| 淳安县| 翁牛特旗| 河池市| 磴口县| 防城港市| 乌什县| 武宁县| 清远市| 崇文区| 武平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