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賽性學報告(男人篇&女人篇)
- (美)阿爾弗雷德·C·金賽
- 2644字
- 2020-09-29 17:31:53
推薦序
阿爾弗雷德·C·金賽(另譯:金西)于1894年生于新澤西州德霍博肯。他的父親是史蒂文斯學院的講師。他有一個哥哥羅伯特,一個姐姐米爾德里德。他本人自幼學習鋼琴演奏,直到高中始終未輟。 1910年美國成立了童子軍,他即刻加入,而且是美國首批童子軍團長之一。他對音樂和遠足的熱愛貫穿了他的一生。
1916年,金賽以優異成績畢業于緬因州不倫瑞克的鮑登大學(Bowdoin College),并獲得生物學學士學位。 1919年,他在哈佛大學獲得昆蟲學博士學位。 1920年,他任教于印第安那大學動物學系;次年與克拉拉·布雷肯·麥克米蘭小姐結婚。隨后,他投身對于黃蜂的研究,并撫育了他的三個孩子成長:布魯斯、安妮、瓊。
金賽博士生長在一個過分拘謹并篤信宗教的家庭之中。他對自己的性欲和性活動一直有著沉重的負罪感并倍受其折磨。直到他成年并成為一個科學家,他才認識到這種痛苦的情感是毫無正當理由的。 1938年,大學里一批已經達到結婚年齡的女學生發起一場請愿運動,要求校方給她們開設有關性與婚姻的課程。金賽對她們深表同情,因此他被女同學們請來做這門課的助教。那時,人們對人類性活動所知甚少,因此他在回答女學生提出的種種問題時,幾乎毫無信心。在這種狀況下,他坦率地承認自己缺乏經驗和科學資料,并詢問女學生們:在她們自己的經歷的基礎上,她們是怎么認為的。女學生們的回答逐漸積累成一大筆原始素材,而金賽則充分認識到其中蘊含的無比巨大的科學價值。他開始規范地、系統地整理學生們的問題和她們的回答,所用的是他在此前用來收集和檢驗過550萬只以上黃蜂的那種新分類法。最終,他創造了一種直接面談的調查方式,可以揭示一個人的性生活的實貌。
這種面談調查方式創立后,金賽開始系統地詢問選修性與婚姻課程的全體學生,之后擴大到其他班級的學生以及他的朋友們,不久,他又開始調查他所能說服的每一個人,包括在大學里干活兒的短工和技術工這樣的人。他發現,這些人的性態度和性行為與大學生們的極其不同,于是金賽開始理解:社會經濟階層的差異對人的性活動發揮著巨大的影響。這一發現意味著,如果想切實了解全體美國人的性行為,就必須直接面談調查不同地區的所有社會經濟階層的人,而且人數必須足夠的多。這樣,金賽的性研究工作也就真正開展起來了。
正如歷史上時常發生的,金賽開展這項研究得到了許多方面的支持,才得以成功。首先,印第安那大學校長赫爾曼·B·韋爾斯醫生全力保護金賽從事這項研究的權利。他覺得金賽這樣一個生物學教授,完全有資格研究人類的生殖行為,全然不顧宗教團體和某些外科醫生的反對(那些醫生認為,這樣的研究只應由醫學界的人來從事)。其次,美國性問題研究會全國常務理事會多年來一直認為,這樣一項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該組織一直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不過,金賽開始其工作時,并沒有獲得任何資助,但是他矢志不渝。他自費雇傭了一個學生克萊德·馬丁當助手,先是協助整理資料,后來又訓練他直接從事面談調查。最后,美國性問題研究會常務理事會終于獲悉了金賽的研究,為他申請了一系列經費。所獲的第一筆經費相當少,但是足以使金賽擴大他的研究隊伍。他用這筆錢雇傭了瓦爾德爾·波默羅伊,保羅·H·格布哈特(即本前言的作者,繼金賽之后擔任金賽研究所的所長——譯者注),以及其他人。
面談資料積累到足以發表后,許多問題隨之而產生。這些資料應該歸誰所有?歸金賽,歸印第安那大學,還是歸性研究會常務理事會?如果出版之后獲得版稅,又應該歸誰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為了實現對這些資料保密的諾言, 1947年各方面共同組建了一個獨立的、非盈利的合作機構(但金賽研究所不是合作的)。第二年,這個合作機構的第一部著作問世了,就是這本《男性性行為》。
《男性性行為》的銷量之大出乎意料,金賽這個名字從此家喻戶曉。首版書一搶而空,只得連續再版。所有版稅歸合作機構,任何個人均未獲利。當然,在引起廣泛注意和普遍喝彩的同時,這本書也招來了大量負面的意見,因為研究成果令許多人煩惱不安。婚前性交與同性性行為這兩個問題最敏感,對此的研究成果所受到的批判也就最多;而諸如夢遺和自慰(“手淫”)這樣的研究方向,就很少有人攻擊。研究所被譴責為按照人數多少來確定道德標準,削弱道德力量和猶太教―基督教價值觀,否定愛情。這些批評者在我們的研究的客觀性方面和處理材料的科學性方面找不到任何錯誤,就說我們的調查對象一定是帶有嚴重偏見的人。
撇開批評者的狂怒不論,金賽報告畢竟一直流傳到了今天。它畢竟科學地收集并精確地描述了1960年代之前美國中層和上層社會中的性行為狀況。不管對調查對象提出多少質疑,值得注意的是,現今的研究在繼續證實金賽的發現與結論。在性研究領域中,金賽所創立的面對面談話調查的方法,一直得到最廣泛的公認。
《男性性行為》不是一種材料的堆砌,其中的每一個數據都有著許多限定條件。因此人們不能籠統地說,百分之多少的男性有某種獨特行為,只能說某一社會經濟階層的,某種婚姻狀況下的,宗教信仰達到某一程度的,處于某一年齡段中的男性中,有百分之多少有這種性行為。這樣的字句當然不好讀,但是它更科學。因此,這本書當時曾經被戲稱為:買的人最多,讀的人最少。
那些精心閱讀《男性性行為》的人可能還有一個煩惱:此書中被調查的人數似乎每每變化,不像其他研究著作那樣恒定不變。其實這很好解釋。在那個沒有電子計算機的時代里,所有數據都是用手抄在卡片上,然后用一個簡單機械加以分類。所有工作只有三,四個已屆中年的研究者來做,對大量數據的分析需費時數年之久。在這數年中,面談調查仍在繼續,新數據不斷加進來,因此被調查者的總數也就不斷增加。
在金賽及其研究隊伍收集的大量的數據上,還產生了其他一些學術專著:《人類女性性行為》(1953)、《懷孕,生殖與流產》(1958)、《性犯罪:類型分析》(1965)。金賽博士于1956年逝世,但是他的事業和他的研究所在繼續,先是由保爾·H·格布哈特領導到1982年,隨后由瓊·M·賴尼希領導。研究所現在的名稱是:關于性,性別與生殖的金賽研究所。
那么,這部書的主要貢獻是什么?
首先,它第一次揭示了美國人口中的一個很大的構成部分的性行為實況,從而建立了一個標準參照系,一切后代研究者都必須用它來衡量自己的成果。
其次,它提供了一個經驗基礎,來確立正常行為具有廣闊的范圍這一概念,結果引起醫學、法律和行為科學的內容巨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這部書把性這一題目帶出隱暗之處,使科學家、衛生工作者、醫務人員能夠公開地、客觀地討論它,尤其是使每個個人也能如此了。
保羅·格布哈特,榮譽教授
1956~1982年金賽研究所所長
寫于1988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