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投資之外的巴菲特
- (美)普雷姆·杰恩 沃倫·巴菲特
- 9877字
- 2020-09-29 17:36:09
第二章 巴菲特投資哲學的演進:1965—200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啟示
歷史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案例來給人們啟示的哲學。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
1965年,當沃倫·巴菲特開始掌控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時,它還只是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家小型紡織廠。當時,紡織行業的前景非常暗淡。巴菲特成功地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變成了一家集保險業、制造業、零售業和公用事業為一體的超級控股公司。在44年的時間里,公司股票的賬面價值從每股19美元上漲到了每股70 530美元;而與此同時,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也由最初的每股8美元上漲到了每股96 600美元。下面我要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發展歷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進行介紹,主要目的有兩點:第一,從成功的案例中學習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了解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在隨后的章節里,我們將會對這些投資原則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1965:情況變糟后別再繼續投錢
事件:沃倫· 巴菲特第一次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不過當時他還不是公司的CEO。自1962年起,巴菲特開始買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當時的股價為每股7.60美元。直到1965年,不斷的買入使得巴菲特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控股大股東,平均收購成本為每股14.86美元。
經驗:在最初的16年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收入從6 400萬美元下降到4 900萬美元。然而,公司并沒有繼續向逐漸衰退的紡織行業投資。不對夕陽行業投資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這句諺語的最佳寫照:“情況變糟后別再繼續投錢。”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現金流被用來從二級市場上回購公司已發行的股票以及投資其他證券。最主要的經驗教訓是,當你投資了一家利用自己的現金流來支撐沒落產業的公司時,一定要特別小心。
■1967:投資你熟悉和了解的行業
事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試水保險行業,投入900萬美元并購了兩家保險公司:國家賠償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和國家火災與海事保險公司(National Fire and Marine Insurance Company)。這兩家公司都位于巴菲特居住的奧馬哈市。
經驗:巴菲特很可能籌備了一個逐漸發展保險公司的長期計劃。這完美地詮釋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投資自己熟悉和了解的行業:保險業。
■1973:現金流為王
事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加大了對藍籌印花公司(Blue Chip Stamps)的投資力度。
經驗:在印花券這個行業里,公司預先收取現金,將印花券(本質上就是欠條)提供給客戶。公司并不需要為這些負債支付利息,因此可以利用這些現金投資于其他行業以獲取更多的收益。這是巴菲特以最低風險創造現金流的投資哲學的完美寫照。保險行業也具有類似的特征。
■1977:關注保持成功增長的公司
事件:保險公司通過擴展和并購以飛快的速度保持連續增長。巴菲特在年報中說,在最初的10年里,保險業務收入增加了近600%,從最初的2 200萬美元增加至1.51億美元。
經驗:巴菲特對保險行業的深刻了解有助于其鎖定最杰出的保險公司管理者,委派他們各自負責獨立的業務部門。請注意,保險行業并不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杰出的管理者是保險公司保持連續增長的關鍵因素。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你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投資機會。
■1980:股價下跌后開始買入
事件:197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對蓋可保險公司[1]進行了第一筆投資,蓋可保險公司那時正瀕臨破產邊緣。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收購了蓋可保險公司720萬股的股票,占其所有股權比重的33%。
經驗:巴菲特對于為什么投資蓋可保險公司和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做出了如下解釋:
蓋可保險公司當時面臨的難題使其陷入了與美國運通公司1964年爆出色拉油丑聞后相似的困境。兩家公司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是暫時受到財務危機的影響,公司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蓋可保險公司和美國運通公司本質上都是不錯的企業,只不過局部突發的“可切除腫瘤”損害了它們的健康(當然,需要一位技藝高超的外科醫生主刀),它們的情況與那些需要發生“徹底轉變”的公司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在后一種情況下,管理層希望并且必須要成功完成公司的徹底轉變,實現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2]。
巴菲特強調,絕大多數公司的轉型并沒有成功。然而,蓋可保險公司和美國運通公司卻是例外,因為它們的基本業務部門是非常健康的。只有當你通過評估確認公司存在的問題只是暫時的,股價大幅下跌后才是買入股票的好時機。
■1984:仔細區分披露的財務數據與真實財務狀況
事件:巴菲特說過,保險行業損失的估計值可能會與最后披露的數值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年報披露的收益數據也會隨之發生變化。1983年,根據之前的情況預測,保險事業部的估計損失值約為3 300萬美元;然而,一年之后,校正后的實際損失額高達5 100萬美元,比最開始預測的損失額高出50%。
經驗:下面的故事告訴我們,管理層可以操控企業的盈利數據,其實這并不難做到。
一位正在國外旅行的男子接到姐姐打來的電話,稱他們的父親意外身亡了。不管怎么安排,這位男子都來不及返回國內參加父親的葬禮,不過他告訴姐姐,安排好了葬禮的各項事宜,可以把賬單寄給他。回到家后,他收到了賬單,金額高達幾千美元,他立即付了賬。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他收到了另外一張15美元的賬單,他同樣支付了賬單。再接下來的一個月,他又收到了一張15美元的賬單。又過了一個月,當他第三次收到15美元的賬單時,他感到很奇怪,就打電話問他姐姐到底是怎么回事。“噢,我忘記告訴你了,爸爸下葬時穿的衣服是租來的。”
編制財務報表需要我們對很多數據進行預測和估計。在分析一家公司時,你應該仔細檢查公司幾年來的財務報表,只關注最近一兩年的財務數據是遠遠不夠的。
■1985:謹慎對待高資本支出的夕陽行業
事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現在已經不再從事紡織生產業務了,而在1965年巴菲特接管公司時,紡織業是公司的主營業務。
經驗:巴菲特寫道:“一旦公司某項業務出現虧損的跡象,即使我們利用公司額外的利潤為這項業務注入資金也是不恰當的做法。”例如,巴菲特認為,另一家紡織公司——伯靈頓工業公司(Burlington Industries)以每股超過200美元的價格買入實際價值僅為60美元的股票就是一筆錯誤的投資。他寫道:“如果一個行業經濟基礎不好且名聲較差,即使有一群聲譽良好的管理者決定投資它,該行業面臨的窘境也不會因此而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當你發現某家公司準備投資夕陽行業時(例如,最近幾年的美國汽車業),你就不應該投資這家公司了。
■1986:關注公司的奢侈品支出,了解真實的公司文化
事件:在一份書面材料的小字說明里,巴菲特寫道:“去年我們購買了一架公司商務機。”
經驗:公司商務機非常昂貴,而且運行成本和維護成本都很高,就像巴菲特所說的那樣,“看起來就像是很燒錢的東西”。雖然對巴菲特來說,購買一架公司商務機并沒有什么不妥,也不算奢侈,但他還是覺得不舒服。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的那樣:“把某樣東西變為一種合理的需求是很容易的,因為只要人們懷著擁有這樣東西的渴望,那么他們總是會找到或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理由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作為投資者,你應該注意觀察公司的支出情況,從中了解真實的公司文化。
■1988:絕佳的股票要大量買入,長期持有
事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花費了5.92億美元購買了可口可樂公司1 420萬股股票。為什么首次購買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就擺出如此大的手筆,巴菲特解釋說,他最喜歡的持有期限是永遠持有。他進一步說道:“我們會繼續把投資集中到少數幾家我們完全了解的公司。”他還非常贊同梅·韋斯特(Mae West)的一句話:“好東西不嫌多。”
經驗:在大約10年的時間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的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的價值翻了10倍。巴菲特之所以能做到長期投資,是因為他只投資那些他非常熟悉而且管理質量良好的公司。關于可口可樂公司的CEO,巴菲特在書面材料里是這樣寫的:
通過將市場營銷和財務管理技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羅伯特·戈伊蘇埃塔(Roberto Goizueta)實現了產品和收入的雙增長,為股東們創造了更多的收益。顯然,消費品生產公司的CEO鑒于其個人的自然傾向或人生經歷,在公司管理過程中要么側重于市場營銷,要么側重于財務管理,偏重于某一領域的結果必然是以企業管理的其他方面為代價。然而,對羅伯特來說,他把這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正是股東們夢寐以求的結果。
絕佳的投資機會少之又少,而且總是稍縱即逝。如果你發現了這樣的公司,那就應該大量買入該公司的股票,然后長期持有。
■1989:看上去愚蠢的行動 VS.愚蠢的行動
事件:1989年,兩大自然災害嚴重地影響了保險行業的發展。首先,颶風雨果給加勒比地區和卡羅來納州帶來了幾十億美元的損失。其次,在數周時間內,加利福尼亞州發生的大地震引發的損失難以估算,甚至在地震發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難以恢復。
經驗:在1989年自然災害發生前,保險行業的保費嚴重不足。與很多人不同,巴菲特總是遠離不能盈利的公司。就在地震發生后,情況發生了變化。由于資金實力雄厚,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立即提供了總額高達2.5億美元的災難保險賠償金,并在報刊上大肆宣傳。
正如巴菲特解釋的那樣:“當收益率會影響盈利預期時,我們希望盡可能謹慎地估計未來的風險情況。在我們的公司,這方面準備得很充分。”雖然看上去有些愚蠢,但是收取足額保費以應對巨災風險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盈利的。
關于這一點,巴菲特是這樣回應的:“我們寧愿看上去顯得愚蠢,只要我們的行動不愚蠢就好。”最主要的經驗是要理智地行動,而不要管其他人是如何看待這些行動的。
■1990:悲觀主義是你的朋友
事件:對于銀行業來說,1990年是極其悲慘的一年。由于投資者擔心加利福尼亞州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股票價格下跌了將近50%。巴菲特再次增持富國銀行400萬股股票,這使得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的富國銀行股票數量占其流通股總數的10%。
經驗:巴菲特在書面材料中寫道:“引發股票價格下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悲觀——有時候,悲觀情緒是全方位的,它無處不在;而有時候,人們僅僅是對某家公司或者某個行業的前景表示悲觀。”但是,你仍要十分小心。巴菲特警告說:“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僅僅因為某些行業或股票目前在市場上不受歡迎,就認為對其投資是不明智的決定。與之背道而馳的方法是采取跟隨大眾的策略。此時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追隨大眾的想法。不幸的是,伯特蘭· 羅素(Bertrand Russell)對生活的觀察常常具有某種非同尋常的力量,同樣適用于金融世界:大多數人寧愿選擇死亡也不愿意思考。很多人的確是這樣。” 2008—2009年,當股票市場的價格下跌了將近40%的時候,巴菲特寫道:“在投資的世界里,悲觀主義是你的朋友,過度樂觀是你的敵人。”
■1991:避開自己不了解的行業,控制風險
事件:1991年,中途航空公司(Midway)、泛美航空公司(Pan Am)和美國西部航空公司(America West)都進入了破產程序,這一年對美國航空業來說是災難性的一年。巴菲特預計,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在美國航空業上的3.58億美元將會貶值35%左右,降至2.32億美元。而在一年前,巴菲特就曾寫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對美國航空業的投資應該全部撤出,除非在未來幾年里,該行業規模大幅度收縮。”
經驗:投資中的風險無處不在,無論你是投資航空業,還是投資美國國際集團(AIG)。即使是投資固定收益證券,盡管風險比較小,你還是有可能遭受大額損失。關于航空業投資還有另外一個教訓。“盡管有大量的權益資本已經注入該行業,但從總體上來說,航空業自誕生以來至今仍然處在凈虧損的狀態。”巴菲特寫道。在經歷了美國航空業投資的失敗后,巴菲特似乎已經下定決心撤出航空業,因為他認為航空業并不是自己熟悉的行業。如果你只對自己了解的行業進行投資,那么投資風險將會大幅度降低。
■1992:警惕股票分拆政策
事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價格首次突破1萬美元。
經驗:股票價格水平不應該被用作衡量股票未來收益的指標。對于長線投資者來說,股票分拆是沒有什么幫助的。巴菲特解釋說:“總的來說,我們相信公司的股本政策——包括股票不分拆政策,幫助我們聚集了一大批股東,他們與其他股權高度多元化的美國公司有著緊密的聯系。”說到底,最重要的考察因素還是公司的業績。不要因為聽到某家公司準備分拆股票就去投資這家公司。200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并購伯靈頓北方圣達菲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時宣布,將公司的B類股票按照50 : 1的比例進行分拆。如果不進行分拆,規模較小的伯靈頓北方圣達菲公司的股東就不能以免稅的優惠條件獲取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
■1993:找到優秀的CEO
事件:巴菲特對內布拉斯加家具城(Nebraska Furniture Mart)的CEO——B女士的尊敬眾所周知。為了表達自己對B女士的敬意,巴菲特這樣寫道:
B女士——羅斯· 布朗金(Rose Blumkin)女士,于1993年12月3日度過了她的百歲生日(蠟燭的開銷甚至比蛋糕還要高)。當天晚上,按照預先的計劃,她經營的家具城晚上也要營業。每周總是工作7天的B女士,不管家具城要開門營業多久,她總是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很簡單,她把自己的生日宴會推遲到晚上,直到家具城關門后才進行。
77年前,羅斯女士來到美國,當時她還不會說英語,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1937年,她以500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內布拉斯加家具城。
1992年,家具城的銷售規模高達2億美元。到目前為止,這是美國家具城銷售收入的最高紀錄。我倆10年前相識,B女士那時將自己擁有的一部分產業賣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我們在沒有看到審計過的財務報表、核查不動產記錄或是獲取任何擔保的情況下就完成了這筆交易。簡單地說,她一諾千金,值得我們信賴。
當然,我非常愿意參加B女士的生日宴會。畢竟,她已經答應我,會來參加我的百歲生日宴會。
經驗:巴菲特經常強調良好的經營記錄的重要性。顯然,B女士沒有高學歷,但她成功地經營了一家公司,并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良好的經營業績。巴菲特發現了她的能力,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因此毫不猶豫地與她結成合作伙伴。從這個例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些擁有出色經營記錄的CEO們是你的最佳投資對象。
■1994:普通行業的巨大成功
事件:巴菲特分析了史考特飛茲公司[3]是怎樣獲得巨大成功的。他寫道:“史考特飛茲公司在1993年就進入了‘世界500強’名單——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你可以將史考特飛茲公司的成功歸功于公司恰好處在盈利周期的最高點、擁有壟斷地位或者財務杠桿效應等因素。然而,上面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那么,史考特飛茲公司獲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經驗:巴菲特是這樣解釋的:“拉爾夫(史考特飛茲公司的CEO)成功的原因并不復雜。本杰明· 格雷厄姆早在45年前就教導我,在投資的過程中,即使沒有驚天動地的大動作,也同樣能夠獲得令人艷羨的高額回報。隨后,我很驚訝地發現,這一結論同樣適用于公司各方面的管理。企業的管理者只需要處理好一些基本的管理事務,精力不要過度分散。這就是拉爾夫成功的秘訣。”這個例子與前面提到的B女士的例子類似,它再一次證明,了解企業管理者過去優異的經營業績,將會幫助你獲得更多的超額收益。
■1995:關注管理團隊優良的公司并購行為
事件:199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并購了黑爾斯博格鉆石公司(Helzberg’s Diamond Shops),在這次并購中,巴菲特寫道:
杰夫(Jeff)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管理者。事實上,如果不是杰夫在管理企業,我們是不會并購這家公司的。購買一家沒有優良管理團隊的零售企業,就像購買了沒有電梯的埃菲爾鐵塔。
經驗:與巴菲特的經歷不同的是,很多公司的并購并不成功,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優秀的管理團隊,而且公司的根基沒有建設好。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經恰如其分地指出,這些公司并購案的動因都是過度自信:“交易的魔力讓人們忽視了實際工作。談判成交的過程令人興奮而且很有趣,具體的工作卻是煩瑣、勞累的。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大堆令人疲憊的煩瑣工作開始……而交易過程總是充滿著浪漫和誘惑的氣息。這就是為什么一些毫無意義的交易你也愿意去做。”巴菲特經常向經理人就并購事宜提出各種質疑,你也應該這么做。
■1996:千萬不要賣得太早
事件:當蓋可保險公司出售其剩余的50%股份時,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購買了這些股份,從而實現了對蓋可保險公司的完全控股。盡管巴菲特第一次購買蓋可保險公司的股票是在1951年,當時他用的是自己的個人賬戶,但1952年他就將這些股票賣出了,之后他一直對賣出這些股票表示非常痛心和遺憾。于是,從1976年開始,他以公司的名義再次買回了這些股票。
經驗:巴菲特解釋說,盡管在1952年賣出蓋可保險公司的股票時,他賺取了15 259美元的利潤,“然而在接下來的20年里,我賣掉的蓋可保險公司股票的價值高達130萬美元,這給了我一個沉重的教訓,那就是在確定公司未來發展前景良好的時候,賣掉它的股票是一種非常失策的做法。”我曾于1987年第一次購買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用的也是個人賬戶,一年后,我就賣出了這些股票,隨后我一直對這一決定感到非常后悔。于是,我又買進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更多的股票,現在它是我最大的股票投資。從這兩次事件,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不要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賣掉一只好股票。
■1996:了解公司的雇傭慣例,摒除偏見
事件:飛安國際公司(Flight Safety International) 79歲的創始人和CEO艾伯特·尤斯基(Albert Ueltschi)將自己的公司賣給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艾伯特在航空業工作了一輩子,而且成功地完成了查爾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式的飛行創舉——飛躍大西洋。巴菲特對尤斯基的用人策略給出了如下評價:
細心的觀察人士一定會從我們的雇用決定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早些年間,美國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有關年齡歧視方面的規定讓查理和我左右為難。然而,最真實的原因是我們要考慮自身利益。新員工總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并掌握新技能。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很多年過70歲的管理人員,現在依然能夠擊打出與年輕人一樣令人吃驚的高速“本壘打”。因此,與我們這樣的老者一起共事,就像一位76歲的老人要游說一位25歲年輕、美貌的女子跟他結婚一樣,需要采取一些迂回的策略才能成功。“那你是怎樣讓她接受的呢?”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羨慕地問道。他回答說:“我告訴她,我已經86歲了。”
經驗:個人的表現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公正地評判一個人,而不是根據這個人的年齡來評價他。正如巴菲特進一步解釋的那樣:“尤斯基可能已經79歲了,但他的容貌和舉止看起來只有55歲。未來他仍然能夠像過去那樣管理好企業。我們肯定會獲得成功。我已經告訴他,盡管我們并不相信分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能夠帶來什么好處,但我們愿意按照2∶1的比例‘分拆’他的年齡——當他100歲的時候,我們會假想他只有50歲。”當你評價哪些人值得投資時,不要帶有年齡或其他偏見。
■1997:保持耐心
事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報告稱,公司投資并買入了總價值為46億美元的零息票長期國債。如果利率上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將遭受嚴重的損失;不過,如果利率下降,公司將獲得豐厚的資本利得收益。為什么巴菲特會做出這么反常的投資決策呢?
經驗:巴菲特首先解釋了當股票市場氣氛熱烈、火爆異常時,應該遵守怎樣的投資紀律。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應該盡力試一試泰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所提倡的投資紀律。在他創作的《擊球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一書中,泰德解釋說,他將擊打區域分為77 塊,每個區域的大小正好跟一個棒球的大小相等。他知道,當球正好飛往區域上下時,很容易命中0.400這個點。即使他投擲得很差勁,屬于核心區域的外延,也能夠命中0.230這個點。換句話說,為了投出更漂亮的球而不斷努力就像是奔跑在通向《名人堂》(Hall of Fame)的大道上;不假思索地亂打一氣只能成為二三流的擊打手。
巴菲特決定不擊打——也就是說,1997年,他并不準備在股票市場上進行額外的投資。然而,他也清晰地表明:“日復一日,站在那里沒什么動作,肩膀上扛著一只球棒發呆,看起來也不是什么有趣的事。”盡管不容易做到,但對成功的投資來說耐心是非常重要的。當股票的價格已經遠遠高于其基本價值的時候,遠離市場,不要投資,保持耐心。
■1999:對自己負責
事件:到目前為止,從巴菲特的投資經歷來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今年的業績表現與標準普爾500指數相比,絕對收益要遜色不少,相對收益也是如此。巴菲特對自己的資本配置表現給出了D的評分,他并不滿意自己的投資業績。
經驗:當公司的業績表現低于市場平均水平時,對公司管理人員不滿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不是由個人來承擔責任,那么在通常情況下,投資者都會將表現不佳的原因歸于外在的經濟環境或者利率波動。與之相反的是,針對1999年的糟糕表現,巴菲特這樣寫道:
即使是糊涂大偵探(Inspector Clouseau),也能找到去年糟糕表現的罪魁禍首,就是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我的業績提醒我,在去年的投資方面,我拿到的成績是4個F和一個D,顯然我并沒有很好地領會董事會的決議。“孩子啊,”他懶洋洋地說道,“我覺得你在那方面花的時間太多了。”我的“那方面”就是資本配置。1999年,我的投資業績最多只能拿到一個D。
不要責怪他人。當你應該為投資失敗負責任時,就要像巴菲特所做的那樣,勇于承擔責任。從失敗中學習是很容易做到的事,這樣做可以避免你再犯相同的錯誤。
■2000:在過度興奮時賣出股票
事件:巴菲特提醒說:“通常情況下,股票的長期前景并不總是那么令人興奮。”
經驗:事后我們發現,巴菲特在2000年股票市場開始下跌之前就已經賣出了手中持有的部分股票。可口可樂公司的股價在1998年最高點時曾經達到了每股85美元。10年后,可口可樂公司在2009年的股價大約是每股45美元。正如巴菲特說過的那樣,股票市場總是周期性的高漲,投資者從中獲得的教訓就是要在市場過度繁榮時及時賣出股票。
■2001:當災難來臨時不要只關注損失
事件: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了紐約的世貿中心和華盛頓的五角大樓。
經驗:巴菲特預測,與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行為相關的保險損失將會高達22億美元,這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遇到的金額最大的保險理賠。即使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沒能預測到美國會遭遇這樣一場恐怖襲擊,不可能為這樣的災難事先做好防范的準備。9月26日,巴菲特在給管理層的信中這樣寫道:“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你應該關注什么?像往常一樣繼續工作……一個月前做出的所有經營決策今天仍然有效。”從本質上來說,巴菲特認為,這樣的災難實際上是管理層擴張業務規模的一個好機會。
■2002:警惕可能帶來大規模破壞的金融衍生品
事件:以安然公司(Enron)為例,巴菲特分析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并且決定不再進行金融衍生品交易。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1998年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General Re Corporation)后,開始從事這方面的業務。
經驗:巴菲特寫道:“我們試圖對任何巨大的風險保持高度謹慎,我們當前的狀態可能會因為持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合約而陷入較大的風險中。”他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在我們看來,金融衍生品是可以帶來大規模破壞的金融武器,其危害現在也許還沒有顯現,卻有可能是致命的。”對于投資安然公司、世通公司(Worldcom)、美國國際集團、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等大公司的投資者們,由于這些公司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損失慘重,使得投資者基本上面臨血本無歸的慘景。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教訓就是不要投資那些商業模式難以理解或者是財務報表難以解讀的公司。
■2008—2009:抓住市場崩潰的投資時機
事件: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在這6個月的時間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A股價格從最高時每股15萬美元下跌至每股7.5萬美元,下跌了50%。市場的整體跌幅與公司股票價格的跌幅基本相當。
經驗:正如巴菲特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所有的壞消息中,永遠不要忘記美國所面臨的形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峻……不過,我們并沒有失敗,我們必將戰勝一切困難。”這不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價格第一次下跌幅度達到50%。自巴菲特掌管該公司以來,這種情況曾經發生過三次。1998—2000年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價格從每股7.9萬美元下跌至每股4.4萬美元,下跌幅度為45%。每次下跌之后,都是投資者買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票的好時機。因此,我建議各位一定要做好功課,在我看來,2009年下半年仍然是買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票以及其他財務政策穩健、業績表現優異的公司股票的好機會。
小 結
從1967年收購兩家小型保險公司開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一直在擴張其保險業務,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本章討論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過去44年間發生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決策,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巴菲特的投資決策與投資實踐。巴菲特長久且成功的投資記錄以及他與大眾一起分享投資思想的做法,使得我們有機會可以與他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本書接下來的內容將會深入分析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和原則,并解釋為什么這些投資原則會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
【注釋】
[1] 蓋可保險公司(GEICO),美國第四大汽車保險公司。
[2] 皮格馬利翁效應,暗示從本質上來說,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3] 史考特飛茲公司(Scott Fetzer),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1986年以3.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