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譯注
- (清)蘅塘退士編選 史良昭 曹明綱 王根林譯注
- 1384字
- 2020-08-27 13:49:25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
兩岸桃花夾古津〔1〕。
坐看紅樹不知遠〔2〕,
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3〕,
山開曠望旋平陸〔4〕。
遙看一處攢云樹〔5〕,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6〕,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7〕,
還從物外起田園〔8〕。
月明松下房櫳靜〔9〕,
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
競引還家問都邑〔10〕。
平明閭巷掃花開〔11〕,
薄暮漁樵乘水入〔12〕。
初因避地去人間〔13〕,
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14〕,
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15〕,
塵心未盡思鄉縣〔16〕。
出洞無論隔山水,
辭家終擬長游衍〔17〕。
自謂經過舊不迷,
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
青溪幾曲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18〕,
不辨仙源何處尋。
【題解】
桃花源是晉代詩人陶淵明虛擬的一個理想的樂園。本詩是根據陶淵明《桃花源記》再創作的著名詩篇。與陶淵明原作著意描寫沒有剝削和壓迫,以寄托其在中世紀黑暗時代里的烏托邦理想不同,王維則著意于描寫它的優美恬靜的自然景色,以抒發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有個版本在詩題下注“時年十九”,如果屬實,則由此可知詩人很早就具備了描繪自然景物的卓越才能。本詩行文從容不迫,井然有序,頗見大家風范。清人翁方綱認為“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
【注釋】
〔1〕 古津:古渡口。
〔2〕 紅樹:指盛開桃花的桃樹。
〔3〕 潛行:靜悄悄地走。 隈隩(wēi ào):形容山路曲折幽深。
〔4〕 旋:隨即。 平陸:平坦的原野。
〔5〕 攢(zǎn):聚集。 云樹:茂密如云的樹林。
〔6〕 樵客:原指樵夫,這里指進入桃源的漁人。古代漁樵并稱,常互用。 漢姓名:指漢代皇帝的姓氏。
〔7〕 武陵源:即桃花源,相傳屬武陵郡(今湖南桃源)。
〔8〕 物外:世外。 起:營造。
〔9〕 櫳:窗戶。
〔10〕 都邑:城鎮,指桃源中人以前的家鄉。
〔11〕 平明:天剛亮時。 閭巷:大街小巷。 掃花開:指打掃落花后開門。
〔12〕 薄暮:傍晚。 漁樵:偏義復詞,指進入桃源中的漁人。
〔13〕 避地:指避開秦時戰亂之地。 去:離開。
〔14〕 峽里:兩山之間,指桃源。 有人事:指有人生活居住。
〔15〕 靈境:仙境,指桃源。
〔16〕 塵心:俗念。 鄉縣:指家鄉。
〔17〕 終擬:又想,還是打算。 游衍:留連徘徊。
〔18〕 桃花水:春天桃花開時因雨水多而引起的大水。
【譯文】
小漁船追逐著春天的山山水水,不覺來到桃花夾岸的古老渡口。因觀看滿樹繽紛忘了路的遠近,不見了人影才知行至青溪盡頭。開始在幽曲深邃的山腳下行走,隨后山勢豁然開朗現出了平地。遠望有個地方聚集著云煙樹木,走近前去只見家家的花竹披離。打柴人首先報出了漢代的姓名,當地居民卻沒改變秦時的服飾。他們同住在不為人知的武陵源,還在這塵世外建起了村落田園。月光照著松下的窗口一片靜恬,朝陽從云層中升起時雞鳴狗喧。聽說有外客都吃驚地聚在一起,爭著領回家中詢問故鄉的情景。天剛亮街頭巷尾都在打掃花徑,黃昏時分回返的漁樵沿水而行。當初因躲避秦亂離開塵俗人世,等到成了神仙也就不想再歸還。深邃的山谷中誰還知道有人在,人世間遠遠望去只是一片云山。不再懷疑那仙境難以耳聞目見,只有塵心未盡仍然把家鄉思念。出洞后無論山水相隔有多遙遠,最終還想辭別家人去長期游覽。自以為以前曾經去過不會迷路,哪知道峰巒溝壑如今面貌大變。只記得當時進入了大山的深處,沿青溪轉幾彎就能見云煙桃林。春天來到后遍地都是桃花流水,難以辨識的仙源能去哪里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