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基因
清朝末年,康巴地區開始“改土歸流”,其目的,是加強清王朝對當地少數民族的統治。當時,這活動在外面的動作蠻大的,但是在甘肅境內,動作就顯得小很多了。因為甘肅的那些土司勢力都不大,對清王朝構不成多大的威脅。倒是四川境內的很多地方,跟清王朝的關系不太融洽,像大小金川土司,他們總是不老實。再就是,那時不僅僅有康巴地區,還有回族。從同治年間開始,清王朝就和回族有很深的矛盾,雙方一直大鬧小鬧個不停。所以,清王朝就想取消土司制度,由中央派人管理這些地區。
不過,這也不容易。因為你必須讓當地人服氣、接受。如果卓尼按現在的人口比例回到清朝、明朝或更早的時候,那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因為,如果說卓尼人全被漢化了,而傳統藏族人只在車巴溝存在的話,事情就會變得非常麻煩。因為傳統藏人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個性比漢人野,說不定成天搶搶殺殺的,而那些漢化了的藏人則不愛打仗,手里握的是鋤頭和鐮刀,他們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所以,帶領這部分藏人,是很難跟傳統藏人組成的藏兵抗衡的。如果在馬背上長大的傳統藏人發展到幾萬,那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有時候,莫說幾萬了,哪怕只有幾百人,也很難對付。因為他們熟悉地形,你進攻,他們就會逃跑,或者跟你打游擊戰,你很難摸清楚他們的底細。
我們知道,成立金朝的完顏家族是遼國的庶民,他們的領袖完顏阿骨打在成立這個家族之初,只集中了三百人。雖然遼國人是契丹人,也屬于馬上民族,本身是驍勇善戰的,在當時也沒有完全被宋朝人同化,但他們畢竟在漢人的地方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加上成天跟漢人打交道,所以有一部分契丹人被漢化得很嚴重。雖然他們還會騎馬,但身上卻少了偏遠地區的女真人那樣的強悍。后來完顏家族造反,遭到遼國的鎮壓時,遼國政府派了一萬五千人,卻被完顏家族的三百人給打敗了。再后來,完顏阿骨打的軍隊增加到五百多人,于是就進軍東北,開始真正地搶地盤了。此后,他又去打高麗人——也就是朝鮮人——高麗人的軍隊有幾萬人,也偏偏打不過這五百人。最后,完顏家族的軍隊逐步發展到一萬多人,遼國的最后一個皇帝金哀宗就急了,組織了七十萬人的大軍,打算把完顏家族一舉殲滅,但再一次失敗了。你想,七十萬人被一萬多人給打敗了,這是什么概念?所以宋朝皇帝一聽到這消息,馬上跟完顏家族暗中聯系,想要聯合完顏家族的力量,夾擊遼國。當時的遼國有五個首都,其中的兩個由宋朝人進攻,剩下的三個則交給了當時發展到兩萬人的金朝軍隊。事實上,雖說宋朝和金國是合作關系,但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金國軍隊。宋朝雖說有兩百萬大軍,但那是國家養來防止庶民造反的,實戰能力比較差,他們的編制內真正能拉出去打仗的,也就是一支十五萬人的精銳部隊,而那支軍隊當時正忙著鎮壓方臘起義。
那時節,遼國邊界的士兵其實不多,算上老弱病殘者,也才一萬人。童貫就帶上十五萬宋兵攻打遼國邊界,隨軍還帶著很多金銀財寶、宮廷有名的瓷器等,總之,凡是值錢的東西,他都隨身帶上,放在軍營里,準備在打了勝仗后犒賞軍隊。但結果是出乎他意料的,那一萬人的遼軍竟然打敗了十五萬宋兵。童貫只好暫時撤退,重新組織軍隊。但遼國出兵七千,就把新組織好的宋兵給打敗了。金國則不一樣,金兵雖然只有兩萬人,但開進遼國地界之后,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所以,宋朝死活打不下來的遼國都城,最后還是被金朝給拿下了。
金、宋最初聯手的時候,說好雙方合作攻下遼國之后,就分了幽云十六州的,但宋朝連一個城池都沒有打下來。于是金朝就想了一個法子,我把地皮仍然分給你,但你不能白拿,得用金銀財寶來贖。宋朝是無所謂的,因為那時候的宋朝非常富有,金朝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才愿意把城池分給他們的。但金人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城里所有的金銀財寶,包括糧食,都必須由金兵帶走,而且宋朝不能在當地招賢納士,就是說,宋朝不能征用遼國人。宋徽宗雖然一口答應了,卻沒有這么做,他不僅招賢納士,還將這些遼人編成軍隊,每個軍隊的頭領都分有相應的名號。金朝人看到這些自然不高興,宋朝一看惹火了金朝,就把招來的遼人都給殺了,還把人頭送給了金朝,以示誠信。但這么一來,那些本來有些動搖,想對宋朝投懷送抱的遼人就越加痛恨宋朝人了。因為,在遼國時期,政府對這些人特別好,遼國滅亡了,他們心里本來就有氣,再加上宋人竟然出爾反爾。所以他們老是鼓動女真人,說宋朝多么富有,你們應該去攻打宋朝,把他們的財富都搶過來。金朝人最初是不想打的,畢竟是訂下盟約的,可經常被遼人鼓動,再加上宋朝老是變卦,今天結盟,明天叛盟,顯得反復無常,女真人就按捺不住了,索性出兵一萬多人攻打宋朝。當時,宋朝在黃河沿岸的駐兵有十五萬人,女真人如果想要進攻宋朝,就要東渡黃河,與這十五萬駐兵交鋒。于是,女真人在夜里抓了幾只羊,把羊綁在鼓上,羊一掙扎,鼓就響了。聽起來鼓聲很大,而且響了一夜。第二天天一亮,女真人到黃河邊上一瞧,宋兵果然都嚇跑了,一個都沒有留下。女真人這才開始東渡黃河。之所以女真人這次用了計謀,沒有正面跟宋兵交鋒,是因為他們沒有大船,只能坐小舟,過河的速度很慢,每天只能渡一兩千人,等到全部兵力到位,已是幾天后的事了,宋兵雖然不善實戰,但人數實在過于懸殊,這段時間足夠他們逐批殲滅過河的金兵。所以,金國名將完顏宗翰后來就說,即使宋朝留一千人守在對岸,他們當時也過不了河。
女真人一旦過了河,宋兵就奈何不了他們了。女真人就一路趕到宋朝的汴梁城。雖說女真人本身只有一萬多的兵力,但加上契丹人和漢人,他們總共集結了八萬人的軍隊。不過,那時的汴梁城地域很廣,區區八萬人,也還是沒法把整個城池都圍住。最后,女真人只能堵住汴梁城的前后門,不叫宋兵出城。宋朝當時的軍隊雖然人多,但他們對金兵很是恐懼,始終不敢抵抗。金朝要什么,宋朝都答應,最后簽下的協議,是黃金五百萬兩。宋朝再富有,這筆錢也太多了,就算把宋朝掘地三尺,也還不了這么多的錢。怎么辦呢?宋朝只好反悔了。女真人撤兵之后,發現宋朝沒有按協議交錢,就勃然大怒。因為他們只要簽了協議,就不敢反悔,他們跟藏族人一樣,都很害怕神靈的懲罰,但宋朝人沒有神靈的觀念,于是便兵不厭詐了。只是,你兵不厭詐也只能詐上一次,女真人一旦發現自己被騙,就再次南下攻宋,而且,有了前車之鑒,宋朝就不能再騙人了,于是女真人就帶走了宋徽宗。
所以說,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的兵力一旦達到十萬以上,往往就會鬧得朝廷不得安寧。所以,每朝每代,朝廷都會在各地任命一些土司之類的土官,讓他們也有“頂戴花翎”。換句話說,就是給他們一個合法的身份,讓他們把邊境保護好。而且這個官銜是可以世世代代延續下去的,也就是世襲制,跟王爺之類的很像。與此同時,朝廷也會下派官員,當地稱之為“流官”,就是流動的官員。所謂的“改土歸流”,就是用流官制度取代土司制度。
而草原民族的強悍,也正是古代修建長城的原因。雖然那時有人說長城擋不住游牧民族,但這種說法根本就不成立,肯定是不知道的人胡說的。如果長城擋不住游牧民族,那秦始皇就不可能修長城,漢朝皇帝更不可能修長城,明朝皇帝也不可能修長城。正是因為有了長城的防御,當初草原民族入侵中原的時候,邊疆的政權和官府才能坐得住。否則,區區百人的游牧民族,就能把一個漢人的縣城洗劫一空。而且,那些少數民族隨時都有可能騷擾中原百姓,等縣上的官員報告給州府,州府派兵來支援時,入侵的少數民族早就完成任務,馭馬回巢了。為了一個縣城的財物,朝廷的軍隊也不可能花費那么大的力氣,專門去追捕那些搶劫百姓的少數民族——一來代價很大,二來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找到這些人。所以,縣城的損失往往是不可挽回的。而這種搶只要有了第一次,入侵者知道自己搶了漢人,對方還不敢反抗的時候,他們就會搶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搶更多更多的東西。所以,長城的作用還是很大的。自從有了長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越來越窮,人口也越來越少,而內地的人口就越來越多了。
其實,雖然草原部落老是扮演搶劫的那一方,但也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也要活著,也要吃飯。他們也想像中原人那樣安居樂業,但他們做不到。他們生活在大草原上,看起來自在逍遙,但是受環境的影響非常大,有風有雨時,就要隨時搬家,隨時都要尋找下一個適宜生活的地點,但也不可能生活太長的時間。游牧文化的背后,是游牧民族的艱辛。只是,中原百姓也有自己的艱辛,中原人也要生活。即使有固定的居所,也不代表生活就很好,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誰都在努力地活著,誰都不輕松。只是游牧民族不在乎中原百姓的辛苦,而中原百姓也無暇去管游牧民族的顛簸而已。另一種生活,另一種苦痛,始終是陌生的。
不過,類似的矛盾,不僅僅存在于少數民族和中原人之間,也不僅僅局限于中國,世界各地都是這樣。所有戰爭的爆發,背后都有類似的原因,或覬覦別人的財富、資源,或因為自己活得艱難。只要生活貧困,老百姓不得不另謀出路,惡的一面就容易滋長。相反,如果生活條件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大多數人都不會想在刀尖上過日子的。畢竟,和諧與安穩,還是大多數人內心的追求,誰也不想隨時有丟掉生命、家破人亡的可能。當然,這里面不包括對財富的貪婪,也不包括那種對打打殺殺的熱衷。而后者,實際上還是少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