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1082年,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在黃州,等著蘇軾書寫。
“天下行書第一”,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圖2-1],寫于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四百年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寫下“天下行書第二”——《祭侄文稿》。
在我看來,被稱作“天下行書第二”的,應該是李白《上陽臺帖》[圖2-2]。當然,這只是出于個人偏好。藝術沒有第一名,《蘭亭集序》的榜首位置,想必與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有關,但假如它永遠第一,后來的藝術史就沒有價值了,后來的藝術家就都可以洗洗睡了。
當然我們也不必那么較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第一。

[圖2-1]《蘭亭集序》卷(唐馮承素摹本),東晉,王羲之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無論怎樣,《寒食帖》,這“天下行書第三”,要等到《祭侄文稿》三百多年之后,才在蘇軾的筆下,恣性揮灑。
王羲之《蘭亭集序》原稿已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和馮承素的摹本,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褚遂良臨絹本和定武本。
顏真卿《祭侄文稿》和蘇軾《寒食帖》,則都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之間,有五代楊凝式,以超逸的書美境界獲得了顯著的歷史地位;有梅妻鶴子的林逋,書法如秋水明月,干凈透澈,一塵不染;有范仲淹,“落筆痛快沉著”[1]。他們的作品,故宮博物院都有收存。其中范仲淹的楷書《道服贊》[圖2-3],筆法瘦硬方正,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先生說它“行筆瘦勁,風骨峭拔如其人”[2],《遠行帖》和《邊事帖》,一律粉花箋本,亦在清勁中見法度,一如他的人格,“莊嚴清澈,信如其品”。
但宋代書法的真正代表,卻是“蘇黃米蔡”。蘇軾《寒食帖》,則被認為是宋人美學的最佳范例。
這幅字,是在一個原本與蘇軾毫無干系的地方——黃州完成的。也是在這一年,蘇軾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這字,這詞,這文,無不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不朽經典。

[圖2-2]《上陽臺帖》卷,唐,李白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將近一千年后,我在書房里臨寫《寒食帖》,心里想著,公元1082年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年份;在這一年,蘇軾的生命里,到底發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