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兒童0-6歲敏感期
- 張權
- 1617字
- 2020-09-11 12:47:56
小手總往嘴里伸:練習使用牙齒和舌頭
暢暢已經出生40多天了,因為是冬天,小家伙被包裹得很嚴實。有一天,媽媽看到暢暢的手臂在動,看樣子是想把手往嘴里送。
媽媽就在旁邊觀察,一次,兩次,三次,暢暢都沒有把手送到嘴里去。小家伙為此有點懊惱,她哼哼了兩聲,然后又開始繼續努力重復那個動作。可是,暢暢還是沒能把手放到嘴里,急得她哇哇大哭起來。
看到這里,媽媽突然想起了敏感期這個概念,于是趕緊幫孩子把手送進了嘴里。這時,暢暢顯得很高興,手也亂動,小腳丫也亂踢亂蹬。
媽媽又觀察了一會兒,發現孩子的衣袖太長,穿的棉衣太厚,所以孩子很難把手送到嘴里。于是,她就給孩子換了另外一套衣服。幾天后,暢暢就能順利地把手送進嘴里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暢暢用口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到出生3個月的時候,暢暢開始頻繁地吃手指,幾乎一天到晚都把手含在嘴里,就好像手上有蜜一樣。吃完大拇指接著就是食指,還真按順序吃呢!有時候,還把整個拳頭使勁往嘴里塞呢!
孩子最早使用的感覺器官就是口,口也是孩子最早使用的探索器官。有人曾研究過,孩子在母親的子宮里就已經開始吃手了。
雖然孩子在母體中可以吃到手,但是出生后,手臂離口遠了,要想吃到手,還得重新練習自己的手臂。實際上,對于孩子來說,他使用口是需要手來配合的,為了能讓孩子更早地使用到自己的口,父母還應該讓孩子自然地吃到自己的手。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3個月左右,就到了口腔敏感期最為明顯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已經能夠自己抓到物品,并把它們送到嘴里。而且,他會用手去抓他喜歡的物品,然后放到嘴里,這是他認知世界的主要渠道。所以,對于口的敏感期、吃手的敏感期,父母都應該有所了解。此階段,如果父母打斷孩子的吃手行為,等于親手把孩子認知發展的“小苗”給砍斷了。這就好比是毀壞森林一樣,是對自然行為的一種破壞。那么,面對孩子的吃手行為,父母要怎樣應對呢?
1.不去注意孩子吃手的問題
孩子在用口探索的敏感期,吃手是很正常的,是孩子的一種自然表現,也可以說是天性。但是,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吃手行為卻表現得異常緊張,把孩子吃手當成一種毛病,擔心不已。要知道,孩子吃手對他來說是一種學習和玩耍,是智力發展的一個信號。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吃手行為不要過分注意,也不要感覺不舒服。
2.允許孩子去吃手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吃手時,總認為不健康,強行把孩子的手從他口中拉出來。長此以往,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就無法順利度過,這將直接影響他的人格以及智力發展。所以,家長不要強行制止孩子吃手,應該給他一定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去探索。
3.給孩子一些替代品
當孩子已經有能力抓住物品往嘴里送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品讓孩子抓,供孩子用口去探索,比如給孩子一些磨牙餅干、橡膠奶嘴等。當孩子再大一點時,可以用一個托盤盛一些物品供孩子自由選擇,讓孩子有些新鮮感。這樣,孩子既是在用手感知,也在用口感知,但是他會漸漸忘記啃手。這對于不想讓孩子啃手而又不愿強行干涉孩子的父母來說是個不錯的辦法。
4.不要嚇唬孩子
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吃手,就會用語言嚇唬孩子,比如:“你再吃手,手就掉下來了!”“手上有蟲子,吃手會把蟲子吃到肚子里,肚子會疼!”說這些話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停止吃手,但是他還是會在不經意間去吃。吃完之后,他就比較恐懼,想象著蟲子在他肚子里的情形,結果就會出現焦慮情緒。這時,如果父母再提醒他,就會加劇他的恐懼感,形成惡性循環。當然,如果他發現手并沒有掉下來,他的肚子也沒有疼時,就會認為父母在騙他。這時,吃手的行為就會被強化,他可能就會更頻繁地吃手。
5.不要給孩子不吃手定時間期限
孩子4歲之前有吃手的行為都屬于正常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行為。大自然從來就不會按照某個人的意志去改變,也不會按照某個人說的時間與規律而改變,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父母給孩子不吃手定下時間期限,就會因為孩子沒有改變而對他產生不滿,然后可能就會強制孩子改變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