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組織與新時代全球治理
- 周鑫宇
- 9字
- 2021-03-10 14:25:11
二、三種關系的研究
1.國家政府與聯合國的關系
在本書的前半部分,我們會分析中國社會組織加快參與全球治理的背景,在其后的章節中,我們會分析這一現象帶來的影響。但在這里,我首先嘗試建立一種理論工具,以更清晰地把原因和結果連接起來。打個比方說,中國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治理就像一個棋局,中國、聯合國、西方非政府組織、中國社會組織都是棋子,當每一顆棋子都移動位置的時候,棋局當然不同。但問題是局面會走向何方?要回答這個關鍵的問題,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各個角色的變化,還要有合適的框架來分析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這里主要包括國家政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
國際政治理論非常關注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從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理論的視角來看,國際組織不過是國家角逐權力和爭奪利益的舞臺。這方面最經典的批判性著作是愛德華·卡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撰寫的《20年危機》。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的出現仍然是以美蘇為代表的戰勝國重構世界秩序的結果。自此以后,聯合國的活動始終依賴國家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它要繼續合法存在,或者進行重要的變革,都依賴于國家的政治共識。現實主義的預言在相當程度上再次被冷戰時期的歷史所證實:聯合國的活動嚴重依賴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關系和互動。
在同樣的國家中心主義視角下,以羅伯特·基歐漢為代表的“自由制度主義”提出了一種補充性的分析:不只是聯合國依賴于國家,國家也會依賴于國際組織。國際組織可以為國家的外交政策賦予合法性,也讓國家在穩定和可預測的合作中獲得利益。約瑟夫·奈從權力性質的角度切入這一問題,認為國家需要通過影響國際組織來發揮“設置議程”的權力
。但這些分析也等于承認,國家依然會為了爭奪國際組織的“合法授權”或者特殊設置議程的權力而開展競爭,在國際組織的活動中,國家一方面開展合作、實現共贏,一方面還希望比別的國家贏得更多
。
在前面這些學說中,國家在與國際組織的關系中都是強勢的、自主的。但學者們還從另外一種視角說明國際組織為什么不可或缺。戴維·米特蘭尼早在聯合國成立之前就指出,現代國家政府無法獨立處理經濟和技術發展問題。這種基于實現“功能”而不是發揮國家權力的思維方式深入影響了聯合國、歐共體等國際組織。在貿易、技術、環境、疾病、網絡安全等問題上,國家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聯合國和專業性國際組織則恰恰專長于這些領域的研究和決策。國際組織不只是國家意志的產物,也是全球治理需求的產物。全球治理正是國際組織的王國,國家至少在技術層面上需要尊重和依賴于國際組織。當然,反過來,聯合國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決策,也需要得到國家政策的配合才能有效實施。在這個視角下,國家和聯合國也是相互依賴和互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