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組織與新時代全球治理
- 周鑫宇
- 2008字
- 2021-03-10 14:25:17
2.全球治理的新任務
新時代民間外交要在全球治理上發力。在全球治理合作中,社會組織的作用尤為突出。社會組織是一個廣泛且具有多層屬性的概念。其中既有群團組織、樞紐型社會組織,也有專業性的、純民間的“草根”社會組織。前者是中國社會組織的主體。多種多樣的群團組織、樞紐型社會組織是新中國歷史、國情和體制的特殊產物,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對外工作中發揮著特殊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是中國與體制相近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展友好往來的重要主體;對外友協、貿促會等則在政府間外交關系缺位的情況下,成為與西方國家進行外交接觸的特殊平臺,特殊情況下甚至代替了外交部門和使館的角色。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與世界各國建立了全方位的外交關系,社會組織的對外交往活動也逐漸轉型,主要是推動文化和人員交流、專業領域的合作等。可以說,社會組織在中國各個時期的外交工作中承擔了不同的歷史使命,功不可沒。
進入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態勢與目標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民間外交在總體外交中的角色和任務應隨之轉變。國家對社會組織提出新的外交使命。社會組織要成為推動全球治理、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傳統上,社會組織在國際交往中促進民心相通,主要是通過文化交流的手段。在“一帶一路”建設等新背景下,社會組織的民間外交增添了新的任務,即要實踐全球治理,推動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安全。“治理”背后的實質是全方位、可持續的發展。社會組織在民間外交中要推動三方面的發展:首先是對象國的經濟發展,主要由企業和發展型、援助型、扶貧型的社會組織來實現;其次是經濟發展基礎上的社會和政治發展,包括人權、法治、社會監督、衛生、文化、婦女、青少、殘障等多方面的工作;最后是要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衍生問題和其他“后現代”問題,包括環境、貧富分化、文化沖突等方面。
社會組織在推動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作為最成功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在治理上有很多經驗,但在體制和道路上也有特殊性。中國的發展和治理由政府主導,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但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非政府組織在治理問題上的作用很大。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呈現一定程度的“小政府、大社會”的特征,社會組織不管在國內和國際舞臺上,都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而在多數發展中國家,政府管理能力相對薄弱,甚至有的國家社會呈現出一盤散沙,乃至割裂和破碎的狀態。地方政權、部落組織、宗教團體等社會力量實際控制著各地。部分發展中國家社會分散破碎的狀態,也給了西方非政府組織活動的沃土。西方非政府組織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其特殊的活動,對當地政治和輿論產生了巨大影響。
因而,不管是對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在全球治理方面發力,要推動民間外交和民心相通,都必須準備好和對方的非政府組織打交道。為此,中國的社會組織需要加強社會治理方面對外合作的能力,開展社會力量對社會力量的合作。在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治理問題上,中國的社會組織如果存在感低,舞臺就會讓給西方的非政府組織,有可能導致國家外交處于被動局面。在聯合國及其下屬組織的國際會議上,中國的社會組織聲音微弱,多邊外交和主場外交就會失去下層支撐,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無法充分有效落實。
中國社會組織和西方非政府組織在話語權方面的力量對比失衡,甚至會造成一系列國內問題。例如,西方的非政府組織到中國開展活動,我國的社會組織無法有效對接、發聲、合作和制衡,就會喪失主動權,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相反,如果中國社會組織能夠有效參與和影響西方非政府組織的在華活動,那么就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治理經驗,為中國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服務。
總而言之,從全球治理的角度來看,社會組織在新時代的民間外交中被賦予了新的任務,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促進國際合作。在中國國內積極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合法活動,通過對外開展治理和民生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對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組織正常的國家交往開展了,還可以制衡境外組織在中國國內的非法活動,維護國家安全。
二是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在涉我敏感問題上積極回應,講好中國在民生、人權等領域改革發展的故事,表明中國開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和誠意,在國外社會層面廣交朋友、搭建社會關系網絡、營造有利輿論局面,對“中國威脅論”等噪聲、雜音形成有效牽制。
三是實踐治理活動。社會組織要走出國門、發揮專長,貢獻于國外的治理活動,帶動其他國家全面可持續發展,用中國的治理經驗和技術手段,帶動當地民生、人權等領域狀況的改善,配合企業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這些活動將更好地在社會層面上打造跨國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更好地夯實國家間關系的社會基礎,實現“民心相通”。
四是參與多邊外交。通過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影響國際議程和國際規則的制定,成為多邊外交的活躍主體,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