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直接從政體性質得到的法

第一節 三種不同政體的性質

政體有三種: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即使是學識最淺薄的人,他們所擁有的觀念也足以發現這三種政體的性質。我假定給出三個定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三種事實:第一,共和政體是這樣的政體,政體中的人民是作為主體存在的,或者說只有一部分人有最高統治權;第二,君主政體是這樣的政體,其中只有一個人享有最高統治權,但是通過固定不變的和制定出的法來實現統治;第三,專制政體,一個人享有最高統治權,他不受任何法和規則的約束,一切全憑他的意愿和任性來行事。

這就是我所稱之的每種政體的性質。必須注意到,什么樣的法能直接從這種性質中產生,并由此直接成為首位的基本法。

第二節 共和政體及與民主相關的法

在共和政體中,當人民作為主體擁有最高統治權時,這就是民主。當最高統治權由一部分人掌握時,稱之為“貴族統治”。

民主政體中的人民從某些方面來說就是君主,而從其他方面來說,他們是臣民。

民主政體中的人民只有通過代表他們意愿的選舉才能成為君主。君主的意愿就是君主本人。因此,構建選舉權的法是共和政體中最重要的法。事實上,這種構建選舉權的法在共和政體中發揮著怎樣管理選舉權、通過誰進行選舉、為誰選舉以及就什么事進行選舉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不亞于君主政體中知道誰是君主以及君主應該如何統治。

里巴尼烏斯參閱里巴尼烏斯,《演說集》,第十七篇 [“希佩里德斯諭令”(Hyperides oratio),第十八章,第五節至第六節]和第十八篇[“策略辯解”(Strategi apologia),第四十四章,第十五節]。說過,“在雅典,一個混入人民議會的外國人被處以死刑。”這是因為,這樣的人篡奪了最高統治權。

決定應該由多少公民組成議會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可能弄不清楚表達意見的是全體公民,抑或只是部分公民。希臘的斯巴達規定這個人數是10000人。而在羅馬,這個人數開始時較少,后來逐漸增加。羅馬命運多舛,羅馬的版圖有時小到它的全體公民就在城外一隅,有時又大到把整個意大利和整個世界的一部分囊括在內,因此,羅馬議會的人數無法確定到底有多少參閱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第九章,1755年巴黎出版。。這是羅馬帝國衰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一名擁有最高統治權的人應親自做他所能做好的一切事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則應交由執行人去做。

執行人如果不由人民任命,那就不是人民意志的執行人,因此,這種政體的一個基本準則就是由人民任命執行人即官吏。

人民像君主一樣需要,甚至比君主更需要一個參政會或參議院的指導。不過,這個機構的成員應該由人民遴選,否則很難對其產生信任。可以像雅典那樣由人民親自遴選,也可以像羅馬在某些場合所做的那樣,由人民指派的若干官吏選舉出來。

人民在選舉委托他們行使部分權力的那些人員時,其表現令人欽佩。他們只需根據一些人人皆知的事例和有目共睹的實施,便可以做出決定。他們非常清楚誰經常參加戰爭并屢建奇功,因此,人民非常善于遴選一位將軍。人民也知道,哪位法官工作勤勉,許多人在步出法庭時對這位法官表示滿意,他不為賄賂所動。人民依據這些情況完全有理由遴選他出任執政官。人民知道哪位公民氣度非凡,腰纏萬貫,據此便可以遴選他為市政官。人民在公眾場所了解這些事情,遠勝于宮中的君王。但是,人民知道如何處理公共事務,懂得選擇地點、機遇、時間而加以利用嗎?不,他們不懂。

如果有人懷疑人民辨識才能的天賦,那么這個人只需要蒙上眼睛,對雅典人和羅馬人所做出的一系列驚人的選擇視而不見。這種選擇毫無疑問不能歸功于偶然性。

眾所周知,在羅馬,盡管人民賦予自己權利來提升平民的職位,但他們卻沒有下定決心將平民遴選為官吏。雅典也是如此,盡管根據雅里斯底德法典,地方執政官可從任何階層產生,但色諾芬參閱色諾芬,《雅典政制》中的“老寡頭”,第691頁和692頁,1596年韋什里烏斯(Wechelius)版本,第一章,第三節。說,“從未有下層平民請求擔任事關雅典存亡或榮辱的公職”。

和大多數公民一樣,對那些有足夠能力參加選舉的公民,還不夠勝任當選,因此,對那些有足夠能力選舉出其他人來對他們進行管理的人,并不適合進行自我管理。

公共事務必須要向前推進,且推進的步伐既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但人民往往不是做得太多,就是做得太少。有時候人多手雜,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十萬只腳一起走,速度卻慢得像爬蟲。

在一個由民眾組成的國度里,人們被分成特定的階層。偉大的立法者通過這種劃分階層的方法顯示出其出眾的才華,民主的持續和繁榮一直以來也是依賴這種階層劃分。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在他的等級劃分中遵循貴族政體的精神。我們從提圖斯·李維參閱其《古代史》,第一章,第四十三節。和哈利卡納蘇的狄奧尼修斯參閱其《羅馬古事記》,第四章,第十五節至第二十一節。的著作中看到,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是怎樣將選舉權交到重要的公民手中。他把羅馬人劃分為六個等級、一百九十三個百人團。他把人數較少,但十分富有的人分在頭幾個百人團中,把人數較多的不甚富有者分在隨后的幾個百人團中,把為數眾多的貧民分在最后一個百人團中。每個百人團只有一個投票權,與其說是人在行使選舉權參閱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第九章。,莫不如說是財富和資產在行使選舉權。

梭倫將雅典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在民主精神的指引下,他采用這種等級劃分方法并不是為了規定哪些人可以參與選舉,而是為了規定誰可以當選。梭倫賦予公民選舉權,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他們哈利卡納蘇的狄奧尼修斯,《伊索克拉底頌辭》,第二卷,第97頁,韋什里烏斯(Wechelius)版本;波魯克斯,《羅馬建國史》,第八章,第十節,第一百三十條,在這里,波魯克斯并沒有提到選舉,他只提到與財產評估相一致的等級劃分和需要繳納的稅賦。詳情參閱后續第十三章,第四節。在四個等級中都可以選舉出各自的法官,但是,只有在富有公民所在的前三個等級里,才可以選出行政官吏來。

對于共和政體,將擁有選舉權的公民區分開來是一項基本法,而賦予選舉權的方式則是另外一項基本法。

用“抽簽”的方式進行選舉符合民主政治的性質,用“挑選”的方式進行選舉符合貴族政治的性質。

抽簽的選舉方法不會讓任何人感到痛苦絕望,它讓每名公民都感到有希望能為自己的國家盡職盡責。

但這種選舉方法本身并不完美,偉大的立法者們競相對此加以規范和糾正。

在雅典,梭倫規定,所有的軍事領導人通過遴選產生,但元老院和仲裁官則通過抽簽的方法產生。

梭倫規定,耗資巨大的文官職位通過遴選授予,其他文官則由抽簽授予。

但是,為了糾正抽簽選舉存在的弊端,梭倫定下規則,只有自薦者才能當選,而且,當選者必須接受仲裁官參閱德摩斯梯尼的演說《論偽使節》(第十九章,第一節到第八節)和《反提莫克拉特斯》(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一節到第二十二節)。的審查。每位仲裁官都可以對當選者提出不配當選的指控每人可抽兩簽,第一簽抽出的為當選者,另一簽抽出的為候補者,當前者被否決時,后者遞補。。這種方法兼具抽簽和挑選之利。官員任期屆滿時,還要就他任期內的品行接受一次審查。能力欠缺的人當然羞于自薦為候選人參與抽簽。

在民主政治下,規定投票方式的法律也是一項基本法。選舉應該是公開舉行還是秘密進行,這也是一個大問題。西塞羅參閱其《法律》,第一章、第三章(比如第三章第十五節至第三章第十七節)。指出,羅馬共和國后期規定選舉秘密進行的法律這種法律稱作“表格法”。每個公民領到兩張表格,第一張標有字母“A”,表示“我反對或保持原來不變”,第二張標有字母“U”和“R”,表示“我同意”。參閱西塞羅的《法律》,第三章,第三十四節。,是共和國垮臺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鑒于這種秘密選舉在各種不同的政體中千差萬別,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對此做一番思考。

毫無疑問,人民在參與選舉時,應該進行公開投票雅典采用舉手方式。,這應該被視為民主政治的一條基本法。下層平民應該得到重要公民的啟蒙,并接受某些杰出人物的莊重舉止的約束。因此,羅馬共和國既然是實行秘密選舉,這一切就遭到了破壞,渾然無知的平民也就不可能得到啟迪了。但是,在貴族政治中,當貴族集團舉行選舉時例如在威尼斯。,或在民主政治中當元老院進行選舉時雅典的三十位僭主為了操縱選舉,規定對最高裁判所和元老院的成員進行公開選舉。參閱里西亞斯,《反亞戈特拉的演說》,第八章,第十三節。,由于唯一需要防備的是耍弄詭計,所以選舉不可能太秘密地進行。

在元老院中玩弄陰謀是極為危險的,在貴族集團里也是如此,但在感情用事的人民中間并不存在危險。在一個人民無權參政的國家里,人民為一個演員而狂熱,這和為國事而激憤是一樣的。共和政體的不幸在于不再有陰謀詭計,而當人民被金錢收買時,這種情形就會發生,他們變得異常冷靜,熱衷于金錢而懶于過問國事,對政府不加關心,對人們向政府提出的建議也不聞不問,一門心思只等著領取酬金。

唯有人民才可立法,這是民主政體的又一基本法。但是在許多場合下卻必須由元老院制定法律,一項法律在正式確立之前

往往還要試行。羅馬和雅典的制度很聰明,元老院的決定在一年之內具有法律效力參閱哈利卡納蘇的狄奧尼修斯,《羅馬古事記》,第四章,第七十四節和第八十節;第九章,第三十七節。,只有征得人民的同意,這些決定才能長期有效。

第三節 與貴族政治性質相關的法

在貴族政治中,最高統治權掌握在一定數量的人手中。他們制定法律,負責法律的執行,貴族政體中其他人對掌握權力的人的重要性,頂多也就和君主政體中被統治者和君主的關系一樣。

選舉不應該采用抽簽的方法,這樣做只會令弊端叢生。事實上,在一個社會各階層嚴重分化的政體中,盡管一個人可能會通過抽簽當選,但他對這種政體的厭惡只多不少。人們羨慕的是貴族,而不是官員。

如果有很多貴族,必須設立一個元老院來管理各種事物,這些事物單憑貴族們自己無法做出決定,而且還要通過元老院來對那些準備做出的決定進行初步的商議。對于后一種情形,可以這樣說,元老院中的貴族政治從某種意義上就是貴族階層們享有民主,而人民無足輕重。

在貴族政治中,人民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從卑賤的地位中獲得提升,這再好不過了。這樣,熱那亞圣喬治銀行就會由人民當中有原則的人進行管理參閱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對1701年至1703年意大利幾個地區的評論》。,從而讓人民能在政體中有一定影響力,促成整個社會的繁榮。

元老院的議員不應擁有填補元老院中空位的權力。似乎不存在什么因素會讓權力一直濫用下去。早期的羅馬施行的就是一種貴族政治,元老院不決定議員的替換。新議員由監察官任命起初他們是由執政官任命的。

如果一個共和國中的公民突然被賦予超級權力,這就會形成一種君主政體,或遠不止君主政體的形式。在君主政體中,法律保護基本政體的運轉,或與之相適應。政體的原則就是對君主進行監督。但在共和政體中,如果公民擁有過高的權力這是導致羅馬共和國被推翻的原因。參閱《羅馬盛衰原因論》,巴黎,1755年出版。,權力被濫用的情形就會更顯著,因為法律并沒有預見到這種狀況的發生,從而對權力監管也就沒有什么舉措。

如果國家的基本政體規定,這個國家需要一大批大權在握的官吏時,情形就會不同,規則就會被打破。獨裁者治下的羅馬是這樣,國家監察官橫行的威尼斯也是如此,他們都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官吏,他們粗暴地讓國家恢復自由。但是,在這兩種共和政體中,這些官吏的表現迥然不同,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因為,威尼斯用國家審判者抗衡貴族階層,維持貴族統治,而羅馬則與人民對立,保護殘余的貴族政體。由此出發,羅馬獨裁者在位的時間不長,因為人民的行事出于一時沖動,而不是按計劃進行。大權在握的羅馬官吏實施獨裁時,必須大造聲勢,因為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是要恐嚇人民,而不是懲罰人民。獨裁者只為一事而生,對事情的處理擁有無限權力,因為獨裁者本來就是為意外事件而生的。威尼斯則正相反,那里需要一個長期的強勢官職,唯有如此,預謀才得以醞釀、實施、中止并重新開始。同樣也是在那里,一個人自己的抱負成為一個家族的抱負,一個家族的抱負又成為幾個家族的抱負。威尼斯需要深藏不露的官職,因為這些官吏所懲戒的罪行都十分嚴重,而且都是秘密而悄無聲息地犯下的。威尼斯的強勢官吏應該實行廣泛的調查,因為他們的目標不是為了打擊已知的邪惡,而是為了抑制未知的罪惡。總之,威尼斯的強勢官吏懲治的是他們所懷疑的罪行,而羅馬的官吏則更多地使用威脅恐嚇,而不是懲戒,即便是對煽動者承認的犯罪也是如此。

對強勢官職,權力的至高無上必須用持續時間的短暫來進行抵消。大多數立法者將這一時間期限固定為一年。時間過長會帶來危機,但過短卻有悖于事物的本質。有誰會想這樣治理他的國內事務呢?在拉古薩參閱約瑟夫·皮頓·圖內福爾(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的《中東旅行游記》。,共和國的首領每個月都會換人,而其他官員則每個星期都更換,城堡的統治者更是一天便換人。這種情形只會發生在小共和國在意大利盧卡,裁判法院的任期只有兩個月。,因為,低級官吏極易被周圍的強國收買。

最佳的貴族政體是這樣的,其中沒有權力的一部分人,其人數少得可憐,而且又是那么貧窮,其他主流人群根本就沒興趣壓迫他們。這樣,對雅典的安提帕特將軍參閱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us), 《世界文庫》,第十八章,第601頁;羅多曼版,第十八章,第十八節,第4頁。,他規定財富少于兩千德拉克馬的人沒有選舉權,其塑造了一種可能是最好的貴族政體,因為這種人口統計的起點是如此之低,它只將很少一部分人排除在外,這種措施不會給城市帶來任何后果。

因此,貴族家庭應盡可能歸人民所有。貴族政體的民主程度越高,這種政體也就越完美;貴族統治越朝向君主制的方向發展,這種政體也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完美。

最糟糕的情況是,在貴族政體中,服從統治的一部分人民被發號施令的那部分人進行堂而皇之的奴役,就如同波蘭的貴族統治,農民成為貴族的奴隸。

第四節 與君主政體性質相關的法

不偏不倚的、處于從屬地位的、有依附性的力量構成了君主政體的性質,也就是說,在這種政體中,一個單獨的人通過基本的法來進行統治。我已經提及不偏不倚的、處于從屬地位的、有依附性的力量。事實上,在君主政體中,君主是所有政治權力和民事權力的源頭。這些基本法必須假設成為權力施行的中間渠道,這是因為,如果一個國家只存在單獨一個人隨心所欲的意志,則這個國家沒什么是可以固定不變的,由此也就不存在任何基本法。

最自然的不偏不倚的、處于從屬地位的力量就是貴族。從某種意義來說,貴族就是君主政體的本質,其基本準則是:沒有君主就沒有貴族,沒有貴族便不存在君主。否則,你得到的就是專制暴君。

在一些歐洲國家里,有些人曾幻想取消領主的所有法律機構。他們沒有發現,他們想做的正是英格蘭議會曾經做過的事。如果在一個君主政體中廢除領主、牧師、貴族和城鎮的特權,這個政體立即就會變成平民政體或者專制政體。

幾個世紀以來,一個偉大的歐洲國家的特別法庭一直致力于打倒領主世襲管轄權和宗教裁判權。我們不想指責那些聰明絕頂的官吏,但是可以讓他們自己決定,通過采用這種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這些基本政制。

我并沒有堅持維護教會的特權,但我希望他們的司法權能夠固定下來。問題不在于知道過去設立這種制度是不是正確的,而是如果它已經建立,那么它是國家法律體系的一部分嗎?如果它已經建立,這種制度自始至終都和國家法律相關,在公認的兩種彼此獨立的權力之間,條件是否應當相輔相成?對于一個優秀的臣民來說,保衛君主的司法權和保衛這種司法權所規定的界限是否一致?

就算是牧師的權力大到了危及共和政體的程度,它在君主政體中也是恰當而合適的,特別是在那些朝著專制政體方向發展的君主政體中更是如地。當西班牙和葡萄牙喪失了法律,也沒有力量來獨立監管專權,這兩個國家會發生什么變化?當沒有其他制度存在時,這就是一個好的阻礙,這是因為專制制度對人性會造成令人恐怖的損害,能夠對其進行限制當然是好事。這和大海是一個道理,大海看起來是想要覆蓋整個陸地,但其被草地和海岸邊最小的碎石所阻擋抑制,因此對君主政體也是一樣的,君主政體的權力看起來無邊無際,實則被最微不足道的阻礙所抑制,這時君主政體就會讓其天然的驕傲屈從于祈求和禱告。

為了促成自由,英國取消了構成其君主政體的所有中間力量。他們保護那種自由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如果失去了自由,他們將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受奴役的人民。

約翰·勞先生對共和政體和君主政體毫不知情,他是專制政體最堅定的倡導者,直到那時專制政體開始在歐洲顯現。他所引發的變革非常突然、極不尋常且前所未聞,除此之外,他還想取消中間階層,并廢除政治實體。他用他空想的償付方法開始瓦解阿拉貢國王費迪南德(Ferdinand)封自己為“命令大導師(Grand Master of the Orders)”,僅這一舉措便破壞了憲法。君主政體,看起來打算挽救基本政制。

君主政體中只有中間階層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法律的依托。這種依托只能存在于政治集團當中,法律制定時通過政治集團予以宣布,一旦法律被遺忘,還要依賴政治集團將其召回。貴族階層無知散漫的本性及其對文官政府的蔑視,需要一個政治集團來喚醒經久塵封的法律。君主的樞密院并不是法律依托的理想之所。從本質上來說,君主樞密院是執政的君主一時意志的寄托之所,而不是基本法律的寄托之所。此外,君主政體的樞密院經常會發生變化,它并不是永久不變的。君主樞密院的規模不會很大,它還不能獲得人民的充分信任,因此,君主樞密院尚不能在困難時期開導人民,或者是讓人民重新歸順。

在專制國家中,并不存在基本法,也不存在所謂的法律的監護機構。這就是為什么宗教會在專制國家中發揮如此之大的力量。宗教塑造了一種永久的寄托,即便不是宗教,風俗習慣也會取代法律而備受推崇。

第五節 與專制政體性質相關的法

專制政體的性質是行使權力的只有一個人,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受命替他行使權力的也只有一個人。對這樣一個人,他的五種感官不斷提醒他,他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而其他人則什么也不是,這個人天生就懶惰、愚昧無知且驕奢淫逸。因此,他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但是,如果他把這個事務委托給許多人,這就會在那些人當中引起爭端,耍盡手腕爭當第一奴才。此時,君主就會被迫重返執政。因此,對他來說更簡單的方法就是將這些人撇給屬下的宰相東方國家的君王一般都有大臣,約翰·夏爾丹(John Chardin)在《波斯游記》一書的“政體描述”中這樣說道,參閱第五章“Des charges”,第339-340頁,1811年版本。處理,宰相瞬間便擁有和他一樣的權力。在這個國家中,宰相的設立就是一個基本法。

據說,一位當選后的教皇最初在困難重重面前克服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最后,他同意將所有事物都交給他的侄子處理。他深感驚嘆并說道,“我從未想到當教皇是這樣容易。”這對東方的君主們也是一樣的,在牢獄般的深宮里,宦官把王子們伺候得胸無大志,精神萎靡,甚至使他們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當這些君主重回王位時,起初他們目瞪口呆,但是,當他們任命了一個宰相后,就在后宮里越發縱情聲色,在一群死氣沉沉的殿臣面前,他們喜怒無常,蠢舉迭出,此時他們也許從來沒有想到,當國王竟然如此容易。

帝國的版圖越大,后宮也就越龐大,君主也就越發醉生夢死。因此,在這些國家里,君主統治的臣民越多,他就越不思考政事;事情越是重大,反而更不去進行認真商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贵州省| 永安市| 灌云县| 江川县| 资兴市| 汽车| 桃源县| 明星| 黄浦区| 剑阁县| 宁河县| 静安区| 丹阳市| 罗源县| 谷城县| 天峻县| 平泉县| 清苑县| 托克托县| 扎兰屯市| 清河县| 清原| 宜章县| 吉水县| 平和县| 康保县| 昆明市| 恩施市| 寿光市| 贡山| 临汾市| 美姑县| 铜陵市| 襄汾县| 遵义县| 乐清市| 海兴县| 德令哈市| 上杭县| 安新县|